分享

潘毅:我的学医经历

 为什么73 2024-03-07 发布于北京

潘毅:我的学医经历

潘毅 正安聚友会 2024-03-07 08:09

图片

   本  期  导  读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聊聊我的学医经历。
(本篇文字稿由中医文化必修课整理)

图片

图片
缘起:
随遇而安,听妈妈的话

我本科是77级的,读的是广州中医学院。

对于77级这个称谓,熟悉的人估计都有点年龄了。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十月份通知恢复高考,十二月份就考试。

高考前,我下乡做过两年知青,之后回城读技工学校,读了两年。

也就是说,中学的学业已经丢了四年。当时想借中学教材,想借也借不全。就想着搏一下,考不考得上完全没把握。因为当时高考已停止招生十一年了。

后来,社会对当年的高考有一个形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回过头查看,当年广东的高考录取率是百分之零点九。

说是77级,实际上是78年春季入的学。

或许有人会问:报考中医学院,是从小就喜欢中医,还是立了什么志吗?

坦率地说,没有!当时填中医学院,填的是第三志愿。会填它,仅仅是因为我妈是医疗单位的。或者说,像现在不少学子一样,考到什么就读什么,没有想太多远大目标。

关于我的读医过程,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读得很用功?

这看怎么比,如果与现在大部分学生比,应该算用功的。

但现在回想,是很自觉地用功吗?好像也不全是。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就相对坐得下来看书了。

如果与当时同年级同学比,也不好说,我在中医上下了很大功夫。因为我喜欢看杂书,尤其是小说,看杂书占了不少时间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当时没有对专业太着力。但我一直有良好的泛读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我在中医领域才走出了自己的路。

如果问当时的学习成绩,我的考试成绩算好的。因为我能毕业留校做老师,与本科五年的成绩大有关系,留校的基本资格就是——成绩排名在年级的前面。

但能不能说我在校其间中医学得很好呢?恐怕不能这么说!

现在反思,只能说我擅长考试,或者说,短期突击记忆好。中医内容算基本学会,大致明白,但学得并不扎实。
图片

图片
历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真正开始理解中医,并把中医用得比较好,是毕业后在教学、在临床看病中才不断长进起来的。

本科毕业后,我就留在本校的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做助教。

当时做中医老师,是要先去附属医院轮科两年的。在内、外、妇、儿病房,还有留观室、急诊室轮完科后,最后在病房独立值班半年,然后才回到学校任教的。

任教同时,我在附属医院内科门诊坐诊,这个门诊一直做到现在。

作为中医老师,坚持临床看病,自己上课时才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自己平时想到的、讲到的内容也有印证的机会,另外,因为临床,又可以反思启发思路,使理论得到提升。

说回讲课,当时的教学条件,八十年代,没有PPT,没有投影机,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从来没上过讲台,也没有设备仪器倚仗,那教学怎么办?

就用最笨的方法,背讲稿呗!

图片

现在回想,这些笨功夫真值得,就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一样。笨功夫下到家不但讲稿背得溜,而且基本内容也真进了肚子。

讲课就是从背,渐渐转为半背半讲,再到讲。再到理论讲得逻辑通达,例证信手拈来,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地讲。

顺便说一句,我喜欢逻辑,不少人常觉得中医的逻辑不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学透。中医从概念到结论之间是可以做到推导上逻辑顺达的。

这里当然有一个熟练的过程,但我的适应性算好的,成长也算快。上讲台大概一个月后就碰到了较大阵仗的教学督导,结果评分为94分,光从分数看,不比高年资老师差。

当然,我自知还不够成熟。但刚做老师,就遇到一场考验,并且表现不差,这对我的教学生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起码知道了,自己也许具备了做一个好老师的基本素质。

几年后,高校要求任教老师们读研,那就读呗!

于是考上了中医诊断学硕士,师傅是广东省名中医关汝耀。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名中医的人数还是很少的,师傅他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是学中医的同校同学,年龄比邓老还大个两三岁。

我在关老那里学到了不少临床理念与经验,尤其是对广东道地药材的使用。那时是一边跟诊,一边完成学业与研究。

两年内,我完成了学业与研究。第三年就有点野鹤闲云了。
图片


图片
机缘:
一气周流,终得真义

机缘巧合,就在这个时候,学习了无极生太极的导引法。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一批帛书,其中有十种古医书,其中就有《导引图》。
什么是导引?

「导」就是导气令身体处在和谐状态;「引」是指引动身体,使身体处于柔软与柔和状态。似老子说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的感觉。

导引实际上就是古代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内修方式。这更是中医调理人体的常用方法。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经历呢?就像朱清时院士所体会的,当你有过内修类的体会后,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就不会局限在纯书本知识内,因为你多了体验——是真正用你自己的身体来体会和验证。

我想说,如果没练过传统健身术,作为一个中医来讲,他的中医体系结构应该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切实地去体验细微变化、去感受所学的知识,这就是没有体会到中医体系。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少理念,实际都是从自身投入的体验中得来的。

图片

比如,中医所说的「气」,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是把哲学里讲的气转注到人体身上,是人为设定的,不过是一种自洽的说法。实际则认为气在人体内的升降出入未必真实存在。

其实一些中医人对气的看法也不那么笃定。

或者这样说:对「气」的看法不同,可能会影响一个中医对这个体系的有效把握。

一些中医会自然而然地将它运用中医理论去指导临床,而另一些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有用的概念设定来用。体会过「气」的中医,往往是一个自然思考的中医,而仅从书本「气」概念来思考的,常常是一个扮演着中医的中医,两者的思考深度与体会是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气」?它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们可以在之后的具体内容中探讨。

当时还听了几次易经讲座。我一个教中医理论的,自然就琢磨它有什么用。可能因为平时喜欢看百家之书,也习惯了思考,小时候又喜欢画画,所以对于易经,这种主要以符号与图式来说话的学问,自学起来就没太大难度。

最开始我发现,古代现存的第一本内修专著叫《周易参同契》。是用易经原理来解释、并且指导古代内修的。

进一步又发现,其实易经与中医的关联度更大,有「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的说法。注意:这里的太医,不是指太医院的太医,而是指有境界的是大)。

当时我找过一些与中医有关联的《周易》书看,总的感觉是,易经观念与中医观念联系的多,但落实到具体知识点,具体指导临床实际的内容却很少,远远达不到中医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加深关注这个领域,并且有志于将它与中医的具体知识、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接着,我就找来不少相关的古医籍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但发现了易经与中医发展的关联度很大,还从中发现了不少诸子百家观念对中医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图片
深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为这些观念的加入,我对原味中医的理解加深了,上课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时,正赶上社会上开始办中医自学考试班。

由于我讲课讲得透,就不断地被学员、被主办方追加教学科目。

于是,从中医基础理论教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校内的台湾生有不少要参加台湾中医检定考试(民间考中医执业证),又找到我做课程辅导,于是,上的科目又拓展到医宗金鉴、本草备要、内经知要、医方集解等古著。另外还教过伤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我从90年代开始做易经与中医系列讲座。这些讲座后来甚至去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的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培训班,这里的学员全是各省市的教授上主仼医师,之中不带一个副字的。

讲座又扩展为在学校开设的《周易与中医学术》课程。既在学校开,也在社会开。更成为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的三校通修课。

行业内开设的讲座也多是文、史、哲与医学结合的内容:比如《体悟中医之道》、《原味中医》、《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周易对临床的启迪》、《医眼观兵略》、《临证太极思维》、《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对医学的辉映》、《国粹之精,中医之美》、《重神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中西医思维方法比较》等。

可以说,在整个中医体系内像我系统教过那么多科目的该是十分罕见。因为体系内教师一般仅隶属于某一教研室,教某一科目,跨科教的不多,跨这么多科的就更少见了。

科目上教得多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整个体系的原理、诊断、治疗方法、中药、方剂,以及临床科目都能吃通透,贯穿起来几乎没难度。

这期间又读了博士,职称一直上到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学校工作期间,获得过南粤(广东省)优秀教师奖,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全校教师讲课竞赛第1名,是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次数最多的教师,并登上2009全国医学专业zui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各省zui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现在我每逢周末就在梁冬先生创办的正安文化馆上中医一年通课,内容就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病案分析,全程采取的是与学生的互动式授课法,这种教法,因为时时互动,所以很考功力,也很利于自己学识的发挥,更利于学员们对知识点有效吸收。加上其他老师的针灸与经络调理。可使学员们较扎实地掌握中医的内容的主干与精髓。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医知识的融通,真的使自己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与上课水平。更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水准。


图片
「成家必不
海纳百川,自成一派

可能有人会好奇,我属于中医哪个门派?

说实在话,我不太习惯门派。

门派当然有门派的好,特点在于有自己的长处、纯度、在这个领域的深度,如果不求变通,一些人也容易将自己的思路与治疗方法局限住。

就好像一个贼人入侵你家,与他搏斗时,如果当下这招是用武当以柔克刚的办法更好,你又懂武当功夫,那么即使少林出身,为什么一定要自限门派非得用少林功夫不可呢?不是说少林功夫不能御敌,但这时候以刚对刚,家什什么的可能就会破坏不少。不值当!

再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明明气宗联合剑宗,就可能拥有顶尖剑术,为什么要因为内部纷争,把自己局限在气宗上,一直在二流功夫里打转呢?

同样的道理,不拘泥于门派,寻求最佳应对方式,也应该是医者的责任。
就像围棋大宗师吴清源先生,他把自己毕生经验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融合到一起。

他的思想是:只有把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统统都发挥出来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这就是中和的意思。

另外,他提出了六合之棋这一围棋思想。就是每一手棋,都必须考虑到全盘整体的平衡。

而中医的目的,就在于,去协调对象的整体平衡,在面对病患时也该有最佳的一手。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无偏不成家。」这里的「偏」字,应该理解为特色与长处。有了特色与长处就可成一个门派。 

但这句后面紧跟着另一句,叫做「成家必不偏」 。 这里的「家」,当指大家。
所以,我更欣赏「成家必不偏」这句,能海纳百川,每出手就是百家百派中最佳的一手。

对于这等境界,我会说,功夫虽仍未至,但我心向往之。

我的知识背景,决定着我大约走的是,由博返专的路子。我面对病人时,脑海中经常跳出几个不同门派的方,但是治疗效果相近,我会从中选择,再作加减,就是希望用方用药都能做到最佳决择。并不限于什么派。

如果问我临床最愿意看什么病,其实最愿意看奇难杂症。这些病虽然说有经验更好,但更考验思维的通达开阔,知识的贯通。想明白了道理,就不一定奇了,也不一定难治。

我在医院不看专科门诊,看的是大内科的病,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知识的应用范围更大,思维上更整体,也能促进更多的临床思考。

一句话,要了解中医,要运用好中医,仅仅有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是不太够的,如果思维上少了高度,缺了深度,没有文化大背景知识做铺垫,就容易成为医匠而不是宗师。

几年前,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成了六十多万字的一本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包括易之篇、道之篇、和象之篇,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中医内容的有机结合,在中医界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已经九次印刷。

可以说,因为中国文、史、哲类的书读得还算多,在我走的中医道路上,带来了不少感悟。我也愿意把这些感悟,这些思考运用到实践中去,分享给大家。

在中医运用上,在我们生活工作面临的问题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古代先贤的思想到如今,都能够启迪我们智慧,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通,更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也更能够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