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睡和装醒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3-07 发布于北京

装睡和装醒

作者:李广生

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面对飞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的世界,社会出现了两种人,一是装睡的人,一是装醒的人。

装睡的人,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天地,自得其乐,以拒绝和逃避的态度应对变化。他们明明知道未来已来,但就是不肯从过去的美梦中走出。无法叫醒装睡的人,因为他们已经醒了,只是不敢、不能或不愿面对醒来后的崭新的世界。

装醒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变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高谈阔论,振臂高呼,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做出一副积极应对、热情拥抱的样子,但大多是道听途说、即兴发挥,既没有系统深入的思考,也没有独立的见解,喜欢听别人忽悠,更喜欢忽悠别人,热衷于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跟风。表面看是醒来了,实际上所作所为还是老一套,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贴了标签而已。如果说装睡的人叫不醒是因为他们已经醒了,那么装醒的人更无法叫醒,因为他们自以为已经醒了。

“装”的奇妙之处在于,装着装着就变成了真的。装睡的人,装的久了,便会以为自己真的睡了,睡得心安理得;撞醒的人,装的久了,便会以为自己真的醒了,醒的稀里糊涂。

当然啦,世界既不会因为有人装睡也不会因为有人装醒,放缓它前进的脚步,装睡的人和装醒的人最终都会为“装”付出代价。因此,知行合一在当今社会表现的尤为重要。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这一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知行不可分:王阳明强调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必须体现为行动,否则那不是真正的知识。这意味着认识到某一事物的本质必须伴随着相应的行为表现,反之亦然。

2.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王阳明认为,行动是知识的直接表现,也是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理论或概念,而是为了指导实际行动。因此,没有转化为行动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3. 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王阳明还提出了心即理,行即果的概念,强调内心世界的认知和外在世界的行为之间的统一。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认识直接影响其外在行为,真正的改变源自于内心的转变。

4. 主观能动性:王阳明的思想赋予了个体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知行合一。他鼓励人们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找到内心的不足,通过实践来改善和提高。

5. 德性与智慧的实践:王阳明不仅仅关注于世俗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更强调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个人的德性与智慧的提升。他认为,通过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个体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道德和智慧发展。

6. 对于教育的启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也对教育理念有重要影响,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密切关联,提倡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知识,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不仅对哲学、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个人修养、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育系统中有没有装睡或装醒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