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候宁夏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魏晋时期,宁夏民族如何交融的

 激扬文字 2024-03-07 发布于四川

民族迁徙

早在秦汉时期,今宁夏地区就已成为汉、匈奴、小月氏、羌等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的区域。姚河塬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西周时期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已到达今宁夏固原一带。西汉安置归附的匈奴部众于安定、北地两郡进行管理。

元狩二年(前121),小月氏内迁后定居在今固原附近。古老的羌族长期活动于包括今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东汉末年中原王朝势力衰微,无力对宁夏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当地遂成为匈奴、鲜卑、羌等族游牧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氐、羯、羌、匈奴、鲜卑内迁的高潮,其迁居地是包括今宁夏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氐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今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

秦汉时期,氐人主要居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以南至涪江、白龙江、西汉水流域,时为武都郡。从西汉至三国时期,氐人从武都向北有过几次迁徙。元鼎六年(前111)和元封三年(前108),氐人由武都迁往陇西、河西和关中一带。

在魏蜀争夺战中,氐人被屡次迁徙。曹操命雍州刺史张既到武都,徙氐人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从公元220年至240年间,曹魏政权又先后数次北迁氐人,使其在关中、陇右形成两个聚居中心。

虽然没有明文记载氐人居于今宁夏境内,但是史籍记载雍州是氐人集中居住地之一,当时的安定郡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就归雍州管辖。因此,这一时期很可能有大量氐人迁居今宁夏境内。

建立前秦政权的苻氏就是生活于陇右地区的氐人,《晋书·苻洪载记》记载其为略阳临渭(甘肃省秦安县东南)氐人。羌族在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就有关于羌人的广泛记载。羌人自两汉以来被迫内迁与汉人聚居。

尤其是东汉羌人大起义被镇压后,羌人大量迁至西北各地。三国时期西北大乱,羌人活动不绝于史。文帝末年,安定羌大帅辟蹏造反,被郭淮平定。这一时期,河西、陇右、关中及河东一带成了汉羌聚居之地。

和帝时,金城太守侯霸曾安置降羌六千口于汉阳、安定、陇西三郡。这一时期,羌人出现了“东羌”与“西羌”之分。《资治通鉴》记述汉顺帝永和六年(141)正月马贤战败后东羌与西羌合兵一事时,胡注曰:“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

魏蜀争夺地盘与人力、物力,今甘肃省陇南、甘南、河陇一带的羌人与氐人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蜀将姜维出兵陇西争夺凉州氐羌,魏将郭淮为此先后徙羌胡五千多人于关中与安定郡。羌人姚襄之父姚弋仲是一位英毅、善于团结部众的酋长。

永嘉之乱时边疆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姚弋仲带领部众内迁到榆眉(今陕西省千阳县东),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秦汉时匈奴称霸漠北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政权,实现了北方草原的统一,对当时的中原王朝产生极大威胁。

东汉后期,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匈奴的衰弱为鲜卑创造了发展机会,鲜卑随之迁入匈奴曾经占据的漠北一带,留居这里的匈奴逐渐与迁入的鲜卑聚居融合。于是出现了“铁弗匈奴”“拓跋鲜卑”两种称谓,匈奴父鲜卑母的称“铁弗匈奴”,鲜卑父匈奴母的称“拓跋鲜卑”。

魏晋南北朝之际,这两支匈奴都曾内迁并分别建立政权,建立大夏政权的匈奴赫连氏就属“铁弗匈奴”,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氏就属“拓跋鲜卑”,这两个政权都曾对宁夏进行有效统治。史籍中有诸多匈奴迁入宁夏的记载。

正始元年(240),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匈奴首领梁元碧率领别部休屠胡二千余落归附曹魏,被安置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一带。太康五年至八年(284—286),匈奴大量内迁,“其入居者有屠各种......乌谭种......黑狼种......贺赖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

据马长寿先生考证,史料中的“贺赖部”应是“贺兰部”,与今宁夏境内的贺兰山有关。鲜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民族,为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建立政权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内迁人数也最多。

曹魏后期数万鲜卑人迁于河西一带的雍、凉二州之间,与其他民族聚居,史称“河西鲜卑”。在部分鲜卑迁入河西的同时,以鲜卑乞伏部为主的鲜卑也迁入陇山以西地区,史称“陇西鲜卑”。

魏晋时他们曾南迁大阴山,后来又几经辗转迁到河套地区,在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市清水河一带)征服鲜卑鹿结部,一直扩展到苑川(今甘肃省榆中县大营川),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鲜卑部落。《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贺兰山,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

据周伟洲先生考证,贺兰山东北抵河处即今宁夏石嘴山一带。“乞伏”是鲜卑部落名称,说明鲜卑乞伏部曾在这里生活。西晋泰始初年,乞伏部五千余户在首领祐邻的带领下南迁到宁夏边缘,鲜卑鹿结部七万余落也迁居高平川一带。

后来,乞伏部与鹿结部相互攻伐,乞伏部战胜鹿结部,“祐邻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西晋还专门于高平川屯兵,以防鲜卑大量入境。三国时,鲜卑秃发部也在宁夏活动。256—263年,魏镇西将军邓艾纳秃发降众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

秃发乌孤八世祖秃发匹孤率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地域范围东起今甘肃省靖远县和宁夏固原市,西至今青海湖东,南到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在内迁过程中鲜卑与北方其他民族发生接触,尤其是大量鲜卑迁入雍、凉等州,鲜卑与内陆汉族的关系更为密切,加速了汉化进程。虽然未见史料记载羯族迁居宁夏境内,但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曾占据今宁夏南部地区。

证明这一时期宁夏民族格局中有羯族的一席之地。除以上所述氐、羌、鲜卑、匈奴、羯五个民族迁入宁夏外,还存在其他少数民族内迁宁夏的情况。北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于汉富平县(今宁夏永宁县南),因号“胡地城”。

同时,徙敕勒三万余家于河西,西至白盐池(今宁夏盐池县北)诸地。此外,北魏还多次将柔然、敕勒等族部众安置到高平、薄骨律等镇。皇兴四年(470),柔然一万余户归降,北魏分徙其众于高平和薄骨律。

6世纪初,中亚嚈哒进攻高车国,高车(即敕勒)部众逃散,一部分投柔然,一部分投北魏。魏遣宣威将军、羽林监孟成抚纳高车降众,安置于高平镇。这一时期西北各族迁徙的原因众多。一是出于生存需要。

居于北方和东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迁徙,生存受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制约性较大,生产力水平低下。这就与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气候温和、适宜耕作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生存环境的差异和对农耕文明的仰慕。

使游牧民族不得不伺机向内陆迁徙以争夺生存空间,五胡内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二是战乱的驱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不同民族及政权之间的征战使百姓流离失所,四处迁徙以避战乱。

这种流动既包括汉人的迁入和迁出,也有少数民族的迁入与迁出。曹魏时期,沿边匈奴内迁,吐谷浑趁“永嘉之乱”向陇西、青海等地内迁,北方汉人大族为躲避战乱由北向南迁移。这种民族迁徙一方面是一种灾难,因为远离故土和颠沛流离,财产、人口的损失较大。

另一方面,民族迁徙、交错居住又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且关中百万余人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民族间的迁徙与聚居,有力推动了民族融合。

民族战争

战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夏民族融合的又一主要方式。匈奴建立的前赵与羯族建立的后赵、氐人建立的前秦与羌族建立的后秦、匈奴建立的大夏与羌人建立的后秦和鲜卑建立的北魏,都在宁夏有过激烈战争。战争在产生危害的同时,加速了民族融合。

匈奴人刘渊的族子刘曜借征讨刘聪之机称帝,徙都于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时期曾在今宁夏南部置朔州,治高平。前赵政权建立之初,北方地区处于分裂战乱状态。为稳定关中局势,刘曜开始讨伐周边势力。经过多次征战,前赵西部边境趋于稳定。

内迁的羯族在争雄过程中建立后赵政权,石虎统治西北时占据今宁夏南部地区,废除前赵所设朔州,将安定郡归属雍州,又置陇东郡。驻守关中的石生举兵反叛,石虎亲率七万大军征讨,石生命郭权抵抗,自己统军继后。

石生战败为部下所杀,余众降于石虎,郭权则归顺东晋。东晋命郭权为镇西将军、秦州刺史,当时京兆、扶风、冯翊、北地都曾起兵响应。延熙元年(334),郭权被杀,石虎为防后患而“徙秦、雍民及氐、羌十余万户于关东”,以巩固统治。

另外,石生、郭权失败后,“长安陈良夫奔于黑羌,招诱北羌四角王薄句大等扰北地、冯翊,与石斌相持”。前赵与后赵在宁夏境内有过激烈角逐。光初十一年(318)秋,后赵石勒命将大举西进,对前赵造成威胁。

刘曜在与石勒、石虎的作战中为石勒所杀,前赵部分将领投降后赵,石勒命石生引洛阳之众进入长安。光初十二年(319)八月,刘胤引兵攻长安,武都、安定、北地、扶风等郡纷纷起兵响应。

同年九月,石虎引兵大破刘胤,杀刘胤及前赵太子刘熙,前赵灭亡。氐人苻氏建立前秦政权,基本承袭后赵在宁夏的行政建制,宁夏南部属雍州安定郡和陇东郡。前秦立国后根基并不稳固,境内的起义叛乱不断,苻健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平叛。

稳定局势后,苻健潜心于政治,轻徭薄赋,崇尚儒学,使关中一带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息。羌人姚氏创建后秦政权,占据今宁夏南部地区,在前秦基础上改陇东郡为平凉郡。为充实长安空城,羌人姚苌称帝后从安定郡徙民五千余户于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