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游平型关

 倦鸟依林 2024-03-0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作者简介
齐大春

图片

  齐大春山西繁峙人,文化不高,以收破烂为生。山西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从201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共九十余篇,六十余万字。作品散见《人文繁峙》、《平型关》、《繁峙作家》、《大美忻州》、《京津冀快播》、《山西电视报》、《忻州日报》、《顶端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以及搜狐、网易、凤凰、腾讯等媒体。2023年在李宏如先生的资助下出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集《行吟在憨山脚下》。有喜爱文学的朋友可加微信13835058403共同探讨。

齐大春:
秋游平型关

2023年9月份,我和继光哥及文友两次去平型关参观,过程曲折,感受颇多,故作文记之。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在繁峙县与灵丘县分界处的平型岭(也叫瓶型岭)上,具体地址位于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此关向外可通灵丘、浑源、涞源,达燕京;向内可进繁峙、代县,原平、到忻州。

  它虽建于1511年,但闻名天下的是1937年。这一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通往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上伏击歼灭了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缴获、击毁日军汽车数十余辆,并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传”,我虽然是繁峙人,并且离平型关很近,但在这以前,还从来没有去过。

  2023年8月底,继光哥和我说抽个时间到平型关转转,我欣然同意。9月初,我,文友陈晓云,以及砂河四中教员刘占凯老师乘坐继光哥的车,迎朝霞穿薄雾出发了。

  从砂河起身,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横涧村(现在叫平型关镇),停车后在街中心那棵已有几百年的大榆树下观察逗留后便穿村而过向北驶去。

车到平型关村,继光哥没有停留,绕村,沿西面的公路而过,继续向北。我纳闷,问他:咱们去看平型关,怎么不进村?

  继光哥答:咱们今天要看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平型关纪念馆,另一个是平型关。纪念馆远,平型关近,咱们先去远处,返回来再进村。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略微明白。

  公路拐了个弯后,东北山坡上一条犹如巨龙般的青灰色长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继光哥说旧长城已毁,这是新建的平型关长城。

图片

汽车从一个隧道通过,又穿过城门洞,停住车。我们寻思到城墙上看看,但没有寻见上城墙的路,想问问人还没有。只看见隧道的拐角处一座高高的塔吊在那儿矗立着,这应该是工程还没有完工,只好徜徉片刻又开车向前。过了长城,转了几道弯,公路已成下坡状。继光哥说我们已经走到了当年打击日寇的那条山沟里,这一头叫关沟,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打援的地方。

图片

车子穿行在沟中的公路上,两边山坡上苍翠的青松,茂盛的野草,道旁的野花,天空时不时飞过的鸟雀,是多么的祥和安宁。但八十六年前的9月25日,这条沟中却是枪林弹雨,勇敢的八路军战士,按照作战方案中的“拦头”、“斩腰”、“断尾”的要求,浴血奋战,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称赞。

  我们边聊边看,一会儿车子就开到了终点,也就是当年八路军伏击日寇的主战场乔沟,现在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图片

“纪念馆”是1969年建设而成,1989年重新维修,1998年再次修缮,并在当年林彪、聂荣臻所在的师指挥所后面的山巅上竖起由杨成武将军题名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07年举行纪念平型关大捷70周年暨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并为指挥平型关大捷的林彪、聂荣臻等主要领导人的全身铜像揭幕。

  停好车,从北侧上了几级台阶我们就来到了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广场正中间的花岗岩上一字排开站立着林彪、聂荣臻、肖华、徐海东、陈光、杨得志、张绍东、陈锦秀、李天佑、杨成武这十位平型关战役中主要将领的铜像。

图片

图片

  我们来到这十位共和国将帅的雕像前,基座上每一位英雄的名字都那样熟悉,他们不仅是一一五师的战将,更是八路军的战将;雕像的神态都栩栩如生,深邃坚毅的眼神仿佛凝视着前方的战场,正指挥带领着战士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看着这十尊雕像,缅怀过去,谁能不产生敬仰之情!

  这时听一个游客说,怎么没有杨勇将军的雕像?正好一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听到后解释说,这十尊雕像都是一一五师正团级以上的领导,而杨勇将军当时是副团长,故而没有,但纪念馆中有将军的照片。

  请一位游客帮我们四人和十位英雄照了个合影后,我们又到广场四周参观。

  雕像后面的南北两面,分别竖立着二十面文化墙,墙上镌刻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对平型关大捷的讲话摘录和题词。左手第一面墙上镌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阴刻、朱红上色,题词中“庆、军、个、胜”都是繁体字。落款“毛泽东”。我和继光哥站在这面文化墙下照相后,招呼晓云和刘老师,登上花岗岩台阶到第二个小广场进入纪念馆参观。

  台阶两边的汉白玉护栏上插着许多红旗,轻风吹来,猎猎作响,仿佛八路军战士正高举旗帜向前冲锋。

  汉白玉护栏的南北两侧是两块翠绿色的草坪,草坪上各有一颗鲜红的大五角星。红五星的象征,我们都知道,小说中,影视剧中,只要出现了红五星,就表明红军来了,解放军来了,给劳苦大众带来了希望。虽然当年的八路军因为特殊的原因,红五星没有戴在帽子上,但每位战士却把“她”珍藏在心中!

  看着层层叠叠厚重的台阶向上延伸,我心中一动,是不是一百一十五级台阶呢?于是我上一层默数一层,上到顶部,整整一百一十五级,与我心中所想暗合,不由得惊喜!一百一十五级台阶,这不正标志着八路军一一五师的番号吗!

图片

图片

  纪念馆前的护栏上立着“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八个彪炳八路军千秋业绩的大红字。

  我们走进纪念馆,随着游客逐厅参观。

  纪念馆由序厅、三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组成。

  序厅内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像片、命令以及八路军师旅团营的代号,和各级指挥员的名字。平型关大捷战役图,整个华北敌我对峙图,形势图,沙盘。还有平型关大捷后全国各大报纸报道的版面,如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新中华报》、南京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日报》等。这些报纸的报道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的严峻形势和平型关大捷后给全国人民抗战带来的鼓舞和斗志。

  主展厅内展示了很多平型关大捷时缴获的武器、装备。日本的重机枪、歪把式轻机枪、三八大盖、王八盒子、刺刀、指挥刀、钢盔等。我站在展示窗前仔细观看这些过去在小说中熟悉了名字的武器。

  馆内还陈列着八路军的军帽、军装、臂章、绑带、行军锅等。八路军战士就是靠这些简陋落后的装备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入侵者。

  一件件展品在向世人述说着那段八路军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历史。

  在半景画馆,通过大型油画、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等方式,再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场面,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视觉效果。

  将星闪烁厅内,悬挂着参与决策、指挥和参加平型关战役的许多指挥员的像片。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共有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278人被授予少将及其以上的军衔,其中有朱德、彭德怀、林彪、聂荣臻4位元帅,徐海东1位大将,邓华、杨勇等10位上将,王秉璋、梁兴初等36位中将,马辉、王力生等227位少将。所以说平型关大捷绝对可以被称作是我军超豪华的阵容,说将星闪烁,毫不夸张。

  走出将星闪烁厅,就把纪念馆内部参观完了,但由于我们还不知道馆外面还有更令我们向往观看的内容,于是就返程了,也留下了二次来这里的伏笔。

  返回来在平型关村南停车,我们在写着“平型关”古老的照壁前,流连观望后,穿过南门走进了平型关村。

图片

  走在由青石板铺成的大街上,看着大街两旁的旧房旧院,想着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指战员就是从这条街道上走过,再穿过北城门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仿佛觉得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烽火岁月中。

  高大的北城门保护完好,内城门右侧的墙上还有一块碑文。碑文正上方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是“平型关战役遗址”七个大字,下面三行小字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立”。灰黄的城墙虽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但还是那样高大雄伟,庄严肃穆。那幅八路军战士穿越此城门的像片又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

图片

  我和晓云沿着西墙边上的坡道走上城门楼,向东北瞭望,莽莽群山处就是当年八路军伏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

  下来后,我们四人也穿过北城门向前没几步向东拐了一个弯,就又看见一座古老的大门,从此出去才算出了平型关,也可以说从这个东大门进来拐个弯向南才能进关。平型关关门向外不是直来直去,肯定更是易守难攻吧。虽然我对古代的军事设施不大懂,但按这个布置来说,这里应该是原来的瓮城。

  返回城门内,我还发现了一幢和那幅八路军战士出城像片上一模一样的建筑物。细看上面的字,原来是一个贞节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像片来此地实查。

        再一次从北门走回南门,过照壁,这次平型关行就结束了,可哪里想到还有个二上平型关呢?

        回家后的第二天继光哥对我说,昨天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参观,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咱们没有参观。我问:是什么?他说纪念馆后面还有飞机、坦克、大炮等实物,我回来和别人拉答后才知道,你说多么遗憾!咱们哪天还得再上一次平型关。还有上平型关长城的入口我也问清了,到时候咱们更得登登长城。我同意,继光哥说联系一下俊英。于是我和同学俊英通了话并约好了时间。

        过了几天,俊英上了砂河,继光哥开车,我、俊英以及她的外甥女,二上平型关。

        一路上我们谈古论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平型关长城边。停好车,在那座塔吊旁寻见上长城的台阶,我们四人拾级而上,来到城墙上。

       平型关长城由青砖砌墙,白灰勾缝。几步一个雉堞 ,几百米一座碉楼。蜿蜒曲折,如一条青色的巨龙穿行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它的身左身右都是丛林、灌木与野草。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气势磅礴,的确如金城汤池。

       城墙宽窄可容五马并行,非常壮观。俊英说,这城墙是在明内长城遗址上修建的,工程浩大。虽然如今的长城实际意义并不大,但这是我们以及后人的精神财富。走在上面觉得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我们这儿照个相,那儿合个影,一个多小时也没走多远,我站在烽火台上向远处瞭望,不知长城的尽头在哪里。于是对继光哥和俊英说,天不早了,平型关长城就参观到这里吧。他们赞同,我们又从塔吊那儿走下来,开车前行。

       到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俊英和外甥女进馆参观,我和继光哥直达纪念馆后面。

       也怪我们上一次来纪念馆粗心,其实只要走到纪念馆南侧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

       走进去,纪念馆后面甬道的北侧,一字排开分别是几门不同型号的榴弹炮、加农炮以及山炮。我摸摸草绿色的炮管,转转方向盘,心里想起了我小时候解放军炮兵在我村野营拉练时的情景,那时看见解放军操练大炮,心中非常羡慕。如今我能与这些大炮亲密接触,虽然老了,但心情还是激动不已!

图片

       紧挨榴弹炮的是一枚胖乎乎,圆滚滚,头尖尾钝,身长近丈,身粗一抱的大鱼雷。鱼雷只在影视剧中惊鸿一瞥,根本没想到我可以和它能来个拥抱。

       再往前走,甬道南面分别停着一辆墨绿色的重型坦克和一架银白色的直升飞机。

       看着眼前这辆既能攻又能守,陆地上最厉害的活堡垒,我不由想起了电影里坦克冲锋陷阵的场面。

       由于坦克和飞机紧挨着,我和继光哥请一位也在参观武器的年轻游客给我们俩以坦克和飞机为背景分别拍了个合影后便往回返,准备和俊英她俩会合,但刚走到纪念馆后面,又看见有游客从北面过来。难道那面也有看的?一问,果然如此。那面还有几辆坦克。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又转到纪念馆北面,果真,这里停的不仅有几辆与南侧不同的坦克,还有几种类型的装甲车。

       一个铺有绿色草坪的院子里有许多军事设施,几间营房内还设有电子对抗模拟场。

      参观完毕走到纪念馆前,正好俊英她们也出来了。我们又踏着那一百一十五级台阶下到广场上,还是请一位游客给我们四人和那十位英雄的雕像合了影,然后又到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老爷庙看了看这才返程。

      回来后继光哥问我,两次参观平型关有什么感受。我回答说:首先平型关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抵御外辱的一种精神。其次,我对平型关再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参观之前如果有人问我平型关是怎么回事,我只能人云亦云说几句平型关大捷的话,但这是交代不了人的。可是,现在我就能说清楚了。

      继光哥说,那么你说说看。

      我说:平型关包含几部分 。  第一,实指繁峙县的平型关村和村中的平型关。平型关原名叫瓶形关,村叫瓶形寨。它是内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当年八路军就是从此村,出此关抗日的。它早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了解平型关厚重的历史,必须来这里。

      第二,现在繁峙、灵丘之间的分界线平型关长城,虽然它是近几年修建的,但它的规模气势不输当年,这也是参观平型关必须要登临的地方。

      第三,过去繁峙、灵丘共有的山沟里,现在的灵丘境内,也就是当年八路军伏击日寇的主战场上修建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这是人们最想参观的地方。

      这三个地方共同组成了红色平型关,它们是相辅相承,三位一体的,如果只参观或游览一处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对平型关的理解。

      继光哥听了非常赞成,他希望有一天组织文友们再上一次红色平型关。

      他说,红色平型关,不仅是繁峙、灵丘人民心中崇仰的平型关,更是全中国人民心中神圣的平型关。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