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推行(1)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3-08 发布于山东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继续加紧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企图最后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1932年,当日军在我国东北扩大占领区、东北义勇军奋起抵抗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不但不开赴东北对日作战,反而加紧了对红军的清剿,致使日军在我国东北的侵略更加猖狂。

   (一)空前规模的内战与工农红军之长征

   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在江西省苏区。

   第一次围剿,由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指挥11个师又3个旅,共约44000人。鲁涤平、朱绍良与蒋光鼐各率一路,攻向吉安、永丰、宜黄地区。该作战从蒋、冯、阎中原大战后的1930年12月16日开始至1931年1月3日结束。本来这3路兵力预定从12月20日开始行动,但鲁涤平的中路认为对红军作战极易取得胜利,因而提前4天发动进攻,结果其第18师于12月36日在兴国东北的龙冈遭到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谭遭源的第50师,于1931年1月3日在宁都以北之东韶被消灭两个团而结束。

   第二次围剿,由国民党的军政部长兼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攻向兴国、宁都以北地区。其部队计有19个师又4个旅和1个骑兵师、3个航空队,共约113000人。作战从1931年4月1日开始至5月31日结束。结果公秉藩第28师和上官云相第47师的1个旅在兴国以北的东固镇被全歼,而郭宗华的43师之大部、高树勋的第27师、郝梦麟的第54师、刘和鼎的第56师之一部则在兴国和宁都以北地区遭到歼灭。

   第三次围剿从7月1日开始至9月20日结束。这次由蒋介石在南昌指挥,以何应钦为剿匪前敌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右翼军总司令由陈铭枢担任,仍攻向兴国以北地区。兵力共为18个师又2个旅和5个航空队,人数约为13万左右。结果上官云相的第47师于8月7日在良村大部被歼,郝梦麟的第54师于8月9日在莲塘全被消灭,毛炳文的第8师于8月11日在宁都以北之黄陂镇亦大部被歼,2名团长被俘,12名营长被击毙。之后,在双方寻找战机的期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蒋即令这些剿共部队停止进攻,暂时在原地待命。

   第四次围剿,何应钦则以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的身份,进行指挥。其部队共为30个师、2个旅、2个航空队,约为153500人。该敌之进攻目标为宁都、广昌地区,企图消灭在这一地区之工农红军主力。这一作战从1933年1月1日开始至4月29日结束。结果中央军第52师、第59师在2月27日于广昌以北的黄陂、大陇圩地区被包围歼灭,52师仅由308团团长韩广源率1个营逃出,其师长李明自杀,59师的1个旅长及大部营、团长们被击毙,其师长陈时骥被俘,3月21日红军又歼灭了中央军萧乾的第11师大部,该师3名团长被击毙。4月间,何应钦被调任北平的军分会委员长,江西的军事由陈诚接替指挥,之后其所属周浑元的第5师攻占了新淦,李韫珩的第53师攻占了东乡城。

   第五次围剿,从1933年10月16日开始至1934年10月14日结束。这次由蒋介石统一指挥,共动用了74个师又4个旅、5个团和1个税警总团与郜子举的剿匪第2纵队,从四面对苏区进行合围,即在福建的东路军总指挥为蒋鼎文,在广东的南路军总司令为陈济棠,在湖南的西路军总司令为何健,在赣北的北路军总司令为顾祝同。

   这次围剿,中央军根据以往失败的教训及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意见,在政略上采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在战略战术上采用了“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的方针,进行稳扎稳打,从外线逐步向内线前推。每占领一村一镇,即构筑碉堡,修整道路,建立封锁线和争取占领地区的群众,推行保甲制度安抚流亡人员,进行反共教育,并严格封锁运入苏区的物资,使在苏区的红军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供给日趋困难,使红军无法发挥运动战的长处和难以进行连续不断的攻坚战,最后红军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中旬撤离江西苏区而作战略转移——长征。

   当中央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中旬,从国民党中央军兵力薄弱的江西信丰、南康地区西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在南昌的蒋介石随即以15个师、2个旅、7个团和1个支队组成“追剿军”,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其序列为:

   追剿军  总司令 何键

    第1路  司令 刘建绪

     第16师  师长 章亮基

     第62师  师长 陶广

     第63师  师长 陈光中

     第19师  师长 李觉

     4个补充团

     3个湖南保安团

    第2路  司令 薛岳

     第59师  师长 梁汉英

     第90师  师长 欧震

     第92师  师长 梁华盛

     第93师  师长 唐云

     第1支队  指挥官 惠济

    第3路  司令 周浑元

     第5师  师长 谢溥福

     第13师  师长 万耀煌

     第96师  师长 萧致平

     第99师  师长 郭思演

    第4路  司令 李云杰

     第23师  师长 李云杰 兼

     第15师  师长 王东原

    第5路  司令 李韫珩

     第53师  师长 李韫珩 兼

   敌以上这5路。在两个月后即12月2日又改组为两个兵团。以刘建绪为第1兵团总指挥;薛岳为第2兵团总指挥,并以薛岳的部队,作为追击中央红军的主力,且从江西一直追至甘肃省的成县,接着由东北军在甘肃的于学忠第51军进行堵击(于兼任甘肃省主席)。

   国民党中央军除以追剿军为机动部队,对红军主力进行作战外,还分别任命白崇禧为广西、王家烈为贵州、刘湘为四川、徐源泉为川、湘、鄂边区“剿匪总司令”,进行分区驻剿。

   早期,为了训练和提高剿共的作战能力和水平,蒋介石在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根据围剿的作战情况,蒋介石总结出一套剿共要点并于1932年10月17日,以“战字第213”训令下达部队,其内容为:

  凡我进剿部队,剿匪要领,不必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所必争之要地为目的。我军只要先有目的地向之前进,第一步求能占领目的地,使匪不得不来争为最大任务。

  且由我集中之根据地与目的地之距离,应划分数段,亦应指定其纵横各个目的地。将其前后,左右之地形(横的方面尤为重要),由各主管长官明示参谋处,使其将各段阵地,预先研究清楚,准备与之随地决战。

  但对我军前进道路之两侧,即横的方面30、40里以内各要点,均须预先选定据点,构筑碉堡,掩护我军前进之安全。而此横的三、四十里以外之地区,应由各横据点部队,尽量向外游击与搜索,勿使匪有可乘侧击之机,如此则横的各目的地之据点,能稳固镇守,使我主力能如期占领最后目的地为惟一主旨。匪纵狡诈,亦无不灭矣。

  再匪区纵横不过500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2里,则不到1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故今日剿匪,不在时间之缓急,亦不必忧匪之难觅,而在吾将士忍耐坚心,以完成此革命最后之任务。如能效愚公移山之法,只要自强不息,则天下事无不成功之理也。望我各将士勉旃。

   蒋介石在剿共作战中,还写了如“剿匪手册”、“剿匪要诀”和“剿匪部队训练要旨”等小册子广发部队,并按这些小册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剿匪要诀歌”,令其部队熟记和演唱。

   为了集中兵力清剿红军,1932年6月9日,蒋介石在江西的庐山召开“五省剿匪会议”。会上除研究了“围剿”近况,和布置今后各地区的“围剿”任务外,蒋介石在会上再一次对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作了说明。其大意为:“九·一八事变”后,共军乘机陷赣南各地并逼近南昌;“一·二八”上海抗战时,共军在后方扩大湘、鄂、闽及豫、皖、鄂和鄂西、湘东、赣西根据地达7省,大有燎原之火不可收拾之势,故欲抗日首须灭共。

   接着蒋介石讲了历史上明朝末期的情况,以明与清作战时,因未能平定李自成之乱,致明朝亡于李而未亡于清的历史教训提醒到会者。

   这次会议后,国民党即集中了相当的兵力,对江西省及临近汉口、长江、平汉路沿线的鄂豫皖大别山区作重点进攻。在大别山地区调集了刘峙、卫立煌、徐庭瑶、陈继承等部队,采用定点进驻与机动围剿相结合的作战方法,使红四方面军遭到较大的损失,被迫于1932年10月12日越平汉路而向西转移去四川北部。鄂豫皖地区在这次反清剿中遭到了较大的损失。

   红四方面军西去后,鄂豫皖省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于11月29日决定重建红25军,并于30日召开成立大会,其部队编成为:

   红25军  军长 吴焕先  政委 王平章

    第74师  师长 徐海东  政委 戴季英

     辖:第220、221、222团

    第75师  师长 姚家芳  政委 高敬亭

     辖:第223、224团

   这支部队成立后总数约7000人,以后在地方红色游击队的配合下,继续坚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关东军以两个师团又3个旅团的兵力侵占热河。长城、冀东形势危急。至此,蒋介石不得不从大别山调出徐庭瑶的第17军和从江西调出关麟征的第25师和陕西黄杰的第2师等部队至长城一线作战,直至5月31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在这期间,蒋介石对各地红军的清剿才被迫稍趋缓和。

   “塘沽协定”后,蒋介石即又加紧对红军的清剿,并采取了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加上其兵力一直处于优势,且连续进剿的时间也长。从而使鄂豫皖地区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失。

   为加紧对大别山区的围剿,1934年2月底,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3省剿匪副总司令”后,装备较好的东北军之第57军、第67军相继调至大别山区,其部队计有:

           57军  军长 何柱国

    第108师  师长 杨正治

    第109师  师长 牛元峰

    第111师  师长 董英斌

    第120师  师长 常经武

   67军  军长 王以哲

    第107师  师长 刘翰东

    第110师  师长 何立中

    第117师  师长 吴克仁

    第105师  师长 刘多荃(师属有旅,等于军)

   以后东北军又先后将其第106、129师、骑兵第3、第6师等调至大别山区,加上原在该地的国民党军其它各部队,这样鄂豫皖周围的军事形势更趋紧张。张学良的“剿总”在1934年下半年,把鄂豫皖大别山区和以西的平汉铁路两侧,划为4个“驻剿区”和1个“护路区”,即:

   (一)梁冠英的第25路军,位于湖北省罗田,负责大别山南麓东段的“第一驻剿区”。

   (二)王以哲的第67军,位于河南省潢川,负责大别山北麓西段的“第二驻剿区”。

   (三)何柱国的57军位于湖北黄安(现红安),负责大别山南麓西段的“第三驻剿区”。

   (四)刘镇华的第11路军位于安徽霍山,负责大别山北麓东段的“第四驻剿区”。

   (五)刘多荃的第105师,负责信阳南北平汉铁路两侧的“护路区”。

   另外,还在以上的“驻剿区”内,划分若干个“清剿区”,按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构筑了堡垒群,使固定进驻与机动清剿的部队,能及时策应配合。

   1934年是蒋介石利用日军暂时未向关内进攻之机,向江西、鄂豫皖等地红军大举进攻的一年。他集中了其所能调动的部队大部进行围剿,以达其“先安内而后攘外”之目的。

   各地红军经奋力抵抗,虽消灭了大量的敌人,但自己亦遭到相当的损失,最后在1934年10月16日,江西苏区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向西开始长征。

   在鄂豫皖地区的红25军,经国民党的中央军及东北军的重兵围攻、清剿后,伤亡亦重。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整个形势,决定除留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道委坚持原地斗争外,红25军向陕西省的南部转移,以开辟新区和进行北上抗日。为便于指挥,撤消了师一级单位,由军直接指挥2980多人的4个团,其编成为:

   红25军  军长 程子华  政委 吴焕先(鄂豫皖省委书记)

        副军长 徐海东

        参谋长 戴季英

        政治部主任 郑位三

    第223团  团长 张绍东  政委 赵凌波

    第224团  团长 叶光宏

    第225团  政委 张明先

    手枪团  团长 杜本润  政委 宋新国

   中央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后,红25军经过准备,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东南约50公里的何家冲出发向陕西省的南部转移。第2天经朱堂以南向西,横越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

   这支部队打破重重封锁和击退多次尾追,由河南省的泌阳、社旗、方城到达豫西的伏牛山区。以后又经栾川、卢氏西进,于12月8日通过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到达陕西省的洛南等地。接着就在陕南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此时除杨虎城的17路军外,东北军的王以哲第67军亦率其第107、110、129师尾追至陕南。因而形势依然相当紧张。

   到达陕南的红25军,即着手建设鄂豫陕的革命根据地。而中央红军主力,则于1月间到达贵州,6月中旬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

   从1934年冬离开鄂豫皖转移至陕南的红25军此时已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因而对全国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是在到达西安以南附近地区时通过报纸才零星的知道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四川的西部会师并继续北上。

   鄂豫陕省委,在陕南经半年多的实际工作,感到在这一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困难不少,且遭到杨虎城的17路军与东北军王以哲等部队的连续围剿,使红军很难有大的发展。根据以上情况,为取得新的战略出路,配合中央红军向西北行动,省委确定率25军沿秦岭向西迂回至陕北,与在该地的红26、27军会合,巩固与扩大陕北根据地、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准备好直接对日作战的基地。致于陕南,确定将鄂陕特委、豫陕特委,组成新的鄂豫陕特委,统一领导该地区的武装力量,坚持就地游击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