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事变与日军之观察(2)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3-08 发布于山东

   (四)国民党内的又一次枪声

   按照预定的计划,12月12日凌晨2点多钟,骑6师师长白凤翔、团长刘桂五、卫队第2营营长孙铭九率领部队开向临潼。

   凌晨5时天尚未明,孙铭九与其营副商亚东、张万山,连长王协一,率领精干的50名卫士到达华清池,在通过第一道门岗时被蒋的卫兵发现,随之相互进行了枪战。

   枪声大作,把驻在华清池院内最后一幢5间厅的蒋介石惊醒。他以为是工农红军的夜袭,随即匆匆跑至室外。年已50岁的蒋介石,因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术科方面的攀登、翻越等尚有相当的基础。他根据枪声,判定了交火的位置后,即利用院内的死角,经卫士协助很快翻过了后院墙,爬上了开始坡度不大的骊山,最后躲在距离五间厅数百米山腰的一片荒草之中。在高约50米的山坡上,蒋穿着单薄的睡衣,在严冬凌晨的寒风里,观察着周围和下方的动静。

   当孙铭九卫队营的班长王德胜,举枪击倒了华清池蒋的第一道门卫前进时,第二道门卫又组织火力进行封锁。根据这一情况,孙铭九即令连长王协一率领一部解除宪兵的武装;自率一部冲过了第二道门卫,以火力开路进至蒋的卧室。此时蒋已离去,但其军帽、公文包、假牙仍在桌上,外衣也未穿走,被褥尚有余温,其所用之汽车亦在原处。

   孙铭九、刘多荃、唐君尧等将这些情况以电话报告在新城大楼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之后,张、杨决定由孙铭九、王玉瓒率部搜山。

   在搜山时,先捉到了蒋介石的侍卫蒋孝镇。经孙铭九的喝问,他颤抖地回头向山上看了一眼。约在上午8时,搜山的卫队班长陈思孝在一个小山洞里发现了被冻得发抖的蒋介石。

   在华清池的枪战中,蒋的秘书肖乃华被流弹打死,其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被活捉,过去在平津等地曾暗杀逮捕过革命者的蒋介石亲属、宪兵第3团团长蒋孝先在活捉后即被处死。

   华清池的捉蒋行动开始后,西安城内的西北军按预定计划解除了宪兵第2团、省保安处、省公安局、交警总队的武装;控制了火车站和邮电局;软禁了在西京招待所的中央系高级军政要员和其眷属及陕西省长邵力子夫妇、西北剿总参谋长晏道刚等人。46岁的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元冲在越窗逃跑中,不听警戒部队的制止,而被击伤后死于医院。

   在此同时,西北军封锁了西安机场,扣留了近40架战斗机,并对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分别予以看管。

   西北军在西安城内及机场的行动,亦如东北军在华清池那样,执行得及时、准确、无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一贯飞扬跋扈、手段毒辣、杀害不少革命青年和共产党人的宪兵第2团团长杨镇亚以及西安公安局局长马志超,当即被西北军枪决。一些平素竟敢和东北军、西北军作对的宪兵,省党部的特务人员及作恶分子等,在这次事件中也被一一送入黄泉。

   在骊山山坡上被活捉的蒋介石,以腰被摔坏为理由赖在原地不走,西北剿总的卫队连长王协一将其背下骊山,送至西安市内的新城大楼。

   东北军、西北军的领导人在捉住蒋介石之后,即按计划,将拟好的抗日救国之八项主张于12月12日通电全国,其内容为:

  南京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林主席钧鉴,各部、院、会勋鉴,各绥靖主任、各总司令、各省主席、各救国联合会、各机关、各法团、各报馆、各学校钧鉴: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近来国际形势豹变,相互勾结,以我国家民族为牺牲。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

  自上海爱国冤狱爆发,世界震惊举国痛愤,爱国获罪,令人发指。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累遭重斥。

  昨日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唆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集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守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一致之救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以往误国之愆尤。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临电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张学良、杨虎城、朱绍良、马占山、

   于学忠、陈诚、邵力子、蒋鼎文、

   陈调元、卫立煌、钱大钧、何柱国、

   冯钦哉、孙蔚如、陈继承、王以哲、

   万耀煌、董英斌、缪澂流叩。

   文

   参与签发上述电报的,除了原定的东北军、西北军几名领导人之外,增加了临时被扣的一些中央系的军政要员,目的是想增加通电的力量。但这样做并未能收到预定的效果,反而易于令人产生怀疑。因那么多的中央军政要员突然反蒋,这本身在社会舆论方面就易发生混乱。实际不仅这些人,就是东北军、西北军内部,亦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西安事变后不久即先后向中央军投靠。如53军军长万福麟,不仅未按命令执行,还将拟率部去扼守黄河大铁桥,控制陇海铁路的副军长黄显声予以扣押;在洛阳的黄大定也归顺了中央军,让出了洛阳;在潼关附近的冯钦哉,亦突然倒戈,使徐庭瑶的“讨逆军”得以通过潼关进入渭南地区。

   冯钦哉的倒戈,是由中央军第46军军长樊崧甫等所联系。对此,代理行政院长孔祥熙,特于12月15日致电樊崧甫,对其所为加以赞扬,并要冯钦哉转发孔致杨虎城之电报,企图间离杨虎城与张学良之关系,且想单独通过杨虎城来营救蒋介石。12月15日电报内容为:

  樊军长崧甫弟鉴:

  冯钦哉力持大义自拔反正,中央同人极为嘉佩,吾弟潜移默化之功亦至伟大。惟杨虎城身在陕垣,是否被迫真意不明,而冯系其旧部当知底蕴。如能嘱冯密劝杨就近营救介公脱险,事机极为顺易,此层最为要着,即盼图之。并附托冯转杨一电,文曰:

  杨主任虎城兄勋鉴:

  先后奉上各电迄未得复至深系念。自介公被劫持以来,中央同人极端愤慨。群以为吾兄追随介公有年关系最切,得吾兄保卫当不虞有他。

  惟时已数日迄无表示,中外惊疑至深且巨,意之环境所关不得不稍有所待。汉卿真意何在,道阻不得其详,弟意以为救国抗敌之念既同,则所有问题当不妨开诚商洽。当此外患重重之际,若陡挟介公一人以居奇,则恐愈久愈陷纠纷。不特陡授敌人以可乘之机,且亦贻民族以无穷之祸。

  中央负全国安危之重责,为求民族生存计,势不得不出以断然之处置。在他人别有作用甘为虎伥固无论矣。

  惟念吾兄革命历史素极光明,忖以私心绝不甘与之玉石俱焚,实在意料之中。是以为今之计,吾兄果能力劝汉卿悬崖勒马,导入正轨,护送介公安然回京,则满天阴霾自可立即消弭。

  倘汉卿仍旧执迷不悟,而吾兄为自身革命光荣计,亦宜另寻自处之道。苟能密运机宜尽最大之努力,俾介公安全归来,此尤为不世之殊勋,党国利赖讵有涯涘。

  冯钦哉兄与吾兄相从,历有年所,今竟力主正义,薄海同饮,证实观人及友之道,即料知吾兄必早然计及矣。盖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旋乾转坤化戾为祥,端赖吾兄非他人任。

  忝在神契敢布腹心。

   弟 孔祥熙  咸

  此电请托冯密为转去,仍盼随时电告为祷

   熙 咸

   冯钦哉倒戈后,国民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于12月19日任命他为“渭北剿匪司令”。为对其进行妥善之安抚,同日,西北宣慰使于右任以及徐庭瑶、樊崧甫在潼关与冯钦哉的第42师副师长郭仰汾会面进行晤商时,将该部之军饷款数予以送达。然冯钦哉倒戈后数日,西安情况仍未明朗,蒋依然被押,且冯感到于右任所允他军饷之钱款为数太少,与其所要之数悬殊太大,因而至12月22日冯钦哉未答应就任“渭北剿匪司令”,所以国民党驻洛阳办事处,在这一天向南京作报告时称:“……冯钦哉仍存观望,闻此人性本奸滑异常。”

   驻洛阳的东北军黄永安炮兵第6旅之倒戈,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力量孤单,无法与这一带的中央军主力相抗衡。但中央军对其并不放心,最后令该旅于12月21日下午将步枪1400支,机枪20挺交出,仅留火炮作训练之用。这样,才消除了中央军之疑心。

   万福麟之叛张,则另有一层原因。万与张作霖为同辈人,对其侄辈张学良在一些做法上并不以为然,且其部队驻于离陕西甚远的河北省,不易取得直接联系。

   对发动西安事变的东北军、西北军的内部情况,日本海军军令部(相当于陆军的参谋本部)在1937年1月6日关于西安事变的“中国特报第一号”中,曾将在陕西省的各种政治、军事力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对东北军,认为拥护西安事变的约占70%,其余30%则属中央派。西北军亦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中央系后来得以控制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重要原因。

   12月12日上午,张学良、杨虎城联名去电陕北,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及代表团来西安,商讨抗日救国等问题,并派飞机至67军进驻的延安机场来接代表团人员。电报中还提到,为加强西安东部地区的防守,东北军与西北军已调动部队向西安至潼关一线集结,希望红军进至延安以南等地区,接替东北军调走后之防务。

   12月13日晚间,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收到了莫斯科第三国际关于应本着在团结合作,结束内战,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回电。17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西安,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结束内战,团结抗日等问题进行多次磋商研究,在12月12日所发通电中8条的基础上,准备着重从6个方面与南京政府进行谈判。即:

  (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兵至潼关以东;

  (二)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份子;

  (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

  (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

  (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

   周恩来按照早已与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形成的“三位一体”情况,同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进行“兵谏”,迫使其停止内战进行抗日的主张,同时也说服了东北军、西北军中的部分人员,对这样的重大问题不宜采取过激的做法,应争取通过这一事件结束多年来之内战,形成国人所渴望的抗日救国之新局面;在国际上特别要与苏联结成有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五)双方在陕、甘地区的军事实力

   西安事变时,双方在这一地区都集中了相当的部队,情况是:

   东北军

   第51军  军长 于学忠(又称第8纵队)

    第113师  师长 李振堂

    第114师  师长 牟中珩

    第118师  师长 周光烈

   第57军  军长 缪澂流(又称第7纵队)

    第111师  师长 常恩多

    第112师  师长 霍守义

    第115师  师长 刘启文

   第67军  军长 王以哲(又称第6纵队)

    第107师  师长 刘翰东

    第117师  师长 吴克仁

    第129师  师长 周福成

   第53军  军长 万福麟(驻于保定,该军全部驻河北省)

    第116师  师长 黄显声 兼(驻石家庄)

    第130师  师长 朱洪勋(驻保定)

    第91师  师长 冯占海(驻石家庄以南之高邑县)

    骑兵第4师1部

   骑兵第二军  军长 何柱国

    骑3师  师长 郭希鹏

    骑4师  师长 王奇峰(一部)

    骑6师  师长 刘桂五

    骑7师  师长 门炳岳

    骑10师  师长 檀自新

    第105师  师长 刘多荃(辖第1、2、3旅)

    第106师  师长 沈克

    第108师  师长 江淮仁

    第109师  师长 贺奎

    第120师  师长 赵毅

  西北军(17路军)

   第38军  军长 孙蔚如 (又称第9纵队)

    第17师  师长 孙尉如兼辖第49、50、51旅

   第7军  军长 冯钦哉 (又称第10纵队)

    第42师  师长 冯钦哉 兼辖第124、126旅(实际由副师长郭仰汾负责)

   警备第1旅

   警备第2旅

   警备第3旅

   工农红军

   第一方面军  司令员兼政委 彭德怀

          参谋长 聂鹤亭

          政治部主任 刘晓

    第一军团  军团长 左权(代理)  政委 聂荣臻

          参谋长 左权

          政治部主任 朱瑞

     第1师  师长 陈赓  政委 杨勇

     第2师  师长 黄永胜  政委 肖华

     第4师  师长 李天佑  政委 黄克诚

     骑兵第2团

    第15军团  军团长 徐海东  政委 程子华

          政治部主任 王首道

     第73师  师长 张绍东  政委 陈漫远

     第75师  师长 陈锦秀  政委 常玉清

     第78师  师长 韩先楚  政委 崔田民

     骑兵第3团

    陕北第27军  军长 贺晋年  政委 王平

    陕北第28军  军长 宋时轮 辖3个团  政委 宋任穷

    陕北第29军  军长 谢嵩 辖3个团  政委 甘渭汉

    陕北第30军  军长 阎红彦 辖3个团  政委 蔡树藩

    第81师  师长 文年生  政委 李宗贵

    特务团

    骑兵第1团

   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 贺龙  政委 任弼时

          副政委 关向应

    第二军团  军团长 贺龙 兼  政委 关向应 兼

          参谋长 李达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第4师  师长 卢冬生  政委 冼恒汉

     第6师  师长 贺炳炎  政委 廖汉生

    第6军团  军团长 陈伯钧  政委 王震

          参谋长 彭绍辉

          政治部主任 张子意

     第16师  政委 晏福生

     第17师  师长 贺庆积

     第18师  师长 张振坤  政委 余秋里

     模范师  师长 刘转连  政委 彭栋材

    第32军  军长 罗炳辉  政委 袁任远

         参谋长 郭鹏

         政治部主任 李干辉

     第94师  师长 肖兴怀  政委 辛世修

     第96师  师长 王尚荣  政委 谭友林

    第四军  军长 陈再道  政委 王宏坤

         参谋长 张才干

         政治部主任 刘志坚

     第10师  师长 余家寿  政委 叶道志

     第11师  师长 周世元  政委 陈锡联

     第12师  师长 张贤约  政委 胡奇才

     独立师  师长 徐应忠  政委 高厚友

    第31军  军长 肖克  政委 周纯全

         参谋长 唐天际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第91师  师长 徐深吉  政委 桂干生

     第93师  师长 王近山  政委 叶成焕

     陕甘宁独立师  师长 姚吉  政委 黎林

   第四方面军  总指挥 徐向前

          总政委 陈昌浩

          副总指挥 王树声

          参谋长 李特

          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

    第5军  军长 董振堂  政委 黄超

         副军长 罗南辉

         参谋长 李屏仁

         政治部主任 杨克明

     第13师  师长 李连祥  政委 朱金畅

     第15师  师长 郭锡山  政委 谢良

    第9军  军长 孙玉清  政委 陈海松

          参谋长 陈伯稚

          政治部主任 曾日三

     第25师  师长 王海清  政委 盛修铎

     第26师  师长 刘理运  政委 杨朝礼

     第27师  师长 陈家柱  政委 李德明

     教导师  师长 张道容  政委 易汉文

    第30军  军长 程世才  政委 李先念

         参谋长 黄鹄显

         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第88师  师长 熊厚发  政委 郑维山

     第89师  师长 邵力坤  政委 张文德

     第74师  师长 陈先瑞  政委 李隆贵

   当时除东北军、西北军外属中央系及地方势力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部队共有8个军、又9个师和空军部队,其中以朱绍良直接指挥的部队较多,计有5个军又1个师。这些部队的原任务是从西部地区夹击陕、甘一带的工农红军,其编成序列为:

   中央军

    兰州绥靖公署  主任 朱绍良(属西北“剿总”又称第一路军)

     第3军  军长 王均(又称第一纵队)

      第7师  师长 曾万钟 辖第19、21旅

      第12师  师长 唐淮源 辖第34、35旅

      新14师  师长 鲁大昌 辖第1、2、3旅

      岷洮警备司令部  司令 杨积庆

      拉卜楞保安司令部  司令 黄正清

     第1军  军长 胡宗南 (又称第二纵队)

      第1师  师长 胡宗南 兼 辖第1、2旅

      第78师  师长 丁德隆 辖第232、234旅

      第43师  师长 周祥初

      第97师  师长 孔令恂

      补充旅

     第37军  军长 毛炳文(又称第三纵队)

      第8师  师长 陶峙岳 辖第22、24旅

      第24师  师长 李英 辖第70、72旅

     新2军  军长 马步芳 (又称第五纵队)

      第100师  师长 马步芳 兼 辖第298、299、300旅,骑兵旅

     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  司令 马步芳 兼 辖骑兵第1、第2旅

      骑兵第5师  师长 马步青 辖第1、第2旅,步兵旅

     新1军  军长 邓宝珊 辖第10、11旅

      第35师  师长 马鸿宾  (又称第4纵队)辖103、104、105旅

此外还有直属西北“剿总”指挥的6个单位,即:

   第11纵队  司令 关麟征

    第25师  师长 关麟征 兼 辖第73、75旅

    第49师  师长 李及兰

    第51师  师长 王耀武

    第140师  师长 沈久成

   第12纵队  司令 孙震 (川军)

    第122师  师长 王铭章 辖第1、2、3旅

    第124师  师长 孙震 兼 辖6、7、8旅

    第125师1部

    第127师1部

   第15路军  司令 马鸿逵

    新7师  师长 马鸿逵 兼 辖步19、20、21旅,骑1、2旅

    第21师  师长 李仙洲 辖第61、63旅

    第44师  师长 萧之楚

   驻陕甘空军  指挥官 张有谷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方面为加强西安以东的军事压力,又调集了周碞的第6师,李默庵的第10师,刘勘的第83师、李云杰的第23师、董钊的第28师、樊崧甫兼师长的79师、罗奇的第95师、陈沛的第60师,霍揆章的第14师、何知重的第103师及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一部共10个师至潼关、华阴、华县地区,准备与西路的中央军夹击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