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庆的“游神”:各村龙母行宫的“龙母神像”齐聚高良“趁龙船墟”

 端溪文史 2024-03-08 发布于广东

高良“龙船墟”

悦城竹枝词
清·颜薰
杨柳水通梅子汛,青旗山北对黄旗。
康州四百多村寨,处处行祠赛水妃。

福建“游神”火出圈,越来越多人关注“游神”这项民俗活动。游神是指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为盛。


▲龙母出巡
德庆是龙母故乡,德庆游神的神明自然是“龙母”。今年元宵节,悦城龙母祖庙的龙母娘娘上午出巡德庆县城,下午乘船到肇庆市区巡游。在古时候,除了祖庙的龙母出巡之外,高良一带的龙母行宫还有“趁龙船墟”的游神民俗。
说到龙母行宫,德庆作为龙母文化发源地,行宫遍布各地。嘉靖《德庆志》卷十一《秩祀·龙母庙》就记载“四乡皆有行祠”。康熙《孝通庙志》亦载:“康州四乡三百余寨皆设行祠,另郡所设难以枚举”
清代诗人颜薰在他《悦城竹枝词》中有“康州四百多村寨,处处行祠赛水妃”之句。诗文中“行祠”即行宫,“赛”“行祭礼以酬神”之义,“水妃”“水府元君龙母娘娘”。诗文大意是:遍布德庆州四百多处村寨的龙母行宫都行祭礼来酬报龙母神恩。
从道光年间开始,德庆州金林乡第五都高良一带,出现了抬着各自龙母行宫的龙母神像,齐聚高良“趁龙船墟”的游神活动。光绪《德庆州志》卷四《地理志第六·风俗》载:五月二日,高良诸村,刻木为龙,鳞爪毕具,沿村张旗鼓,备仪采、角黍,延道士,迎木龙,唱龙船歌,赛龙母神,谓可驱螟腾。道光以还,浸变其制,每村各联十数人为一龙,前戴首,后曳尾,中者各挟鳞爪,皆片木为之,沿村戏舞,各迓其村龙母神齐集高良墟,谓之“趁龙船墟”。男女往观,商贩阗集,盖以娱龙母神云。其时以供神之余相赠遗,谓之龙船餈(读若滞)云。扬子《方言》:“铒,谓之糕,或谓之餈”是也。五日,乡间或缘溪涧戏龙船。以八日为龙母诞,帆樯舸舰,往来于悦城水口者,鳞集赛祝,醵金演戏,岁以为常。
意译:五月初二日,在高良一带的村庄,用木头雕刻成龙的样子,这条龙具备龙鳞、龙爪,栩栩如生。沿途各村旗帜飘扬,敲锣打鼓,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粽子,聘请好道士,来迎接木龙,并且唱“龙船歌”,行祭礼来酬报龙母神恩,说是可以驱散妖邪。自道光年间以来,礼制逐渐变化,每条村有十几人舞动一条龙,前面一人戴龙头,后面一人拖着龙尾,中间各人挟着龙爪、龙鳞,都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沿着村庄舞动嬉戏。各自迎接自己村中的龙母神像到高良圩,称谓“趁龙船墟”。信男信女前往观看,商贩云集,大概是为了取悦龙母,以求得到庇护。当时还会相互赠送供奉龙母之外多出来的粽子,这种粽子被称谓龙船餈(德庆话中餈与“滞”同音)。汉代扬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铒,谓之糕,或谓之餈”就是这个。
▲高良“陆地龙船舞”表演

  与德庆州同属肇庆府的新兴县也有像“龙船圩”那样众神明齐聚一地的游神活动,当地称之为“走大王”。清乾隆《新兴县志》卷之二十七《风俗志》载元宵报赛醮筵,多趁佳夜。旧例:县官命里长迎六祖及诸神于龙兴寺庆贺,祈年岁丰登。今龙兴寺建万寿亭,为朝贺之所,听里民各就本乡自建坛祈福。是夕悬灯银烛,沿街灿烂,狮象鱼龙,跳舞喧阗。壮者戏耍秋千,文人猜射灯谜,竞放花筒……”根据乾隆《新兴县志》载,是将六祖以及当地诸位神明抬到龙兴寺一起庆贺,祈求五谷丰登。
▲ 乾隆《新兴县志》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