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样学好伤寒论(深度分析篇)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09 发布于甘肃

四、怎么样学好伤寒论
     我们首先讲处在第一层、第二层次的朋友们怎么样学好伤寒。
    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伤寒是学中医的一部分,学伤寒的态度也是学中医的态度,我本人来讲,是因病学医的。想当年,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咳嗽病与下利病,之前是学中医执业教材的,结果是没能把这两个病解决,直到我去跟师跟诊抄,老师以开经方为主,叮嘱我们要学伤寒。经过2年多的学习,抄了5000个医案,慢慢的就走进了伤寒,临床以开经方为主。我的咳嗽病与下利病也得到解决。我当年考中医专长,所选的专长是咳嗽病。
     这些年来,学中医从因病开始,到喜爱,到习惯,一步一步的走过来,说真的,很辛苦的一个过程,学到后来,习惯了,学习反而变轻松,或许是临床上有了效果,又或者说学习中有了贯通,总之是身心愉快,一句话,就是喜欢这样的感觉。
   另外,是方法上的问题。我讲一下我学伤寒的过程,最初,我是不重视伤寒的,偏爱温病,因为广东天气炎热,何寒之有。但是,渐渐的发现,寒是相对的,体质弱的人,稍吹风就头痛发热,犯了太阳病,这不就伤寒了吗。
   我最初看的是医宗金鉴的伤寒篇,看了2遍,没有感觉。后来学习胡希恕的注解,然后是刘渡舟的,对于同一个条文,我经常对比两家的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感觉上,刘渡舟先生从脏腑辨证来解读伤寒较适合学院派。胡希恕先生从病位分六经,讲求方证相对。每家注解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做法是拿来主义,建立自己辨证体系。所以,学伤寒的秘诀是,理解原文,勤于思考,结合医案,形成个人的辨证体系。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是由浅到深的,一开始不可能把握得到经方的使用,用得好不好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期间,我再去浏览李阳波的注解,曹颖蒲的注解,还有姜佐景的医案等等,读注解又读医案,反复求解。我在建立起辨证体系后,就不再读注解与医案,直接读原文,每年读几次。
   什么叫做建立个人的辨证体系,简单点讲,是能够对原文进行解释,运用六经辨证,用经方治病。伤寒这本书是在经方的基本上,张仲景附上解释经方的理论,用这些理论去解释病机病理: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们学到这些理论的代表六经辨证,辨别证侯,列出经方,选择药物。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习一个级别后,你能指出同一个医案,同行们出方的优缺点,那是很成功了。
    上面谈到中医思维,我接着继续谈。
    中医思维
   什么是中医思维呢?思是临床的时候,你一开始是怎么样想的。面对着这个病,如果一开始就想的方向不对。然后下面的开方用药就得不可能对了。维是思考后对问题的认识高度,也叫维度。
   我觉得中医思维的建立,应该是对中华文化,中华古代传统的哲学非常认同,欣赏,热爱。
   比如为什么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很简单,秀才就在笼中。问题是我们这100多年来学的是白话文,离开了那种语言环境,结果我们跑到笼外去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就要从这个最根本的做起。一定要很欣赏我们中华传统的文化。如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这属于一种直接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医扯不上边,或者是走相反了。
    怎么样才建立起正确的中医思维,前面讲了,要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认同、欣赏和自信。那么我们怎么锻炼这个中医思维呢?
首先从阴阳开始,关于阴阳,内经上讲了很多。认识阴阳之前,也需要对易经有了解,易经讲的就不止阴阳那么简单,总的来说是对整个世界人与物的看法。易经用简简单单的卦象。来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这就是道,关于道,中医人应该要懂一些。
   第二个就是学习上面以经典为主,比如我们的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本草。向经典学习。我最近这几年就没看其他书,经常看这几本经典,看的最多的就是伤寒论。另外,是看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
    第三个方面是向老师学习,老师有很多种形式,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最好的向老师学习的方式是跟师跟诊,要跟诊一年以上,三五年也不多。在跟诊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形成了中医思维的。会把一些概念很深刻的认识,把它固定在脑子里。所以中医为什么讲传承。其次呢,是和中医同行讨论交流中学习,我经常跟同行讨论医案,我在别的群,可能讲话讲的也比较直。有时候你提高了,在和同行朋友们讨论的过程中,你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来了,恭喜你,你学习非常的成功。
    学习到了第三、第四层次,我下面用这些文章来给你说明一下应该怎么学习伤寒论:

1、如何运用八纲去理解六经
     我们初学伤寒论,第一步是理解条文,条文的理解可参考大师们的解释,我想1800年来不下500家。我是参考了胡希恕先生的解释学习伤寒,最有感觉的是胡先生认为:人的身体对邪气的反应有3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在这些病位上形成阴阳两大类病理反应(阴三类、阳三类),六经是这样来的。
    我在这个基本上,把八纲的概念结合到六类病中,发现这样学习伤寒更容易撑握。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是病性,对阴阳的判别是中医人的基本功,非撑握不可,越撑握越好。我在临床中,按概念、按感觉去判别阴阳,实在不好辨别,就要参考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阴阳是总纲,阳表现在热、表、实的病变,阴表现在寒、里、虚。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表里代表病的那个方面,表里代表病的位置,肉眼可见,感受可得。虚实代表邪正关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人与精为本,所以虚实代表身体的本质。寒热又是病的那方面呢,寒热是标,是代表病的量变,是受到邪气伤害的程度。可见,用八纲是概括了这个病在什么位置(表里),这个人身体本质是怎么样(虚实),这个人受到的伤害有多少(寒热)。如此描述,好像三位坐标一体,是很清楚与准确的。 

    在伤寒的学习中,用上面八纲的理论,比较容易解释各大经病的区别,并且详细到辨别经方的适用范围。比如太阳病与少阳病,同属于阳病,但病位不相同。又比如,麻黄汤与桂枝汤,同样是太阳病,在表,但有表实(麻黄汤证)与表虚(桂枝汤证)的区别。区别经方的使用很重要,区别的过程也是辨证的过程。再比如,葛根汤与麻黄汤、桂枝汤的区别,葛根汤即没有麻黄汤那么实,也没有桂枝汤那么虚,那就是在太阳病下面还有半实半虚,半实半虚与半表半里有着关联,我认为是太阳病下的少阳状态。麻黄汤是太阳病下面的阳明状态,桂枝汤是太阳病下的太阳状态。可见,同样是太阳病,同属于表,怎么样区分呢?引入虚实的概念,可分得出来。
    这些区分很有临床辨证上很有意义,所谓的辨证,辨是辨别、区分。证是病在阴阳相互作用下,邪正相搏击下形了特定的证候,比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中间省文),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临床中根据收集到症状,初学者在辨不清用那个经方,通过八纲的对比,选出最合适的经方。

2、深入地谈一下伤寒的学习(1)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学习伤寒论,这是因为,总有些同志们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没有学好伤寒,或者是学了之后又用不上,用不好。所以,形成了反对学习伤寒的想法。我们先来看一下没有学好的同志们是怎么样讲,他说,作为中医人(所以我称为同志),说花了很多时间,估计是学了几年,没见有效果。反而把伤寒论学成了伤心论。伤心啊,时间花了不少,收获没怎么有。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讲,中华文化最神奇,同样一条高考作文题,一千万个考生写出一千万篇不同的文章,当然,水平高低各不相同,就算是前100名屏闭生,他们的文章也有不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包罗万象(万象里还有不变与变的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易经去解释,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因为,道生阴阳,阴阳生万象。万象到众生这一层,好像盲人摸大象,摸到什么就说做么,但是,人的病像不止是一个大象那么简单,所以,你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觉得应是这样理解,这是认识的局限性。限制了对伤寒的理解。人总会从万象中去总结自己的理论,实践不同,所见不同,了解的不同,造成了对伤寒理解的不同。就好像一千万个高考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一样。所以,历代解释伤寒的有超过一千家就不奇怪了。这个表现在临床上,每个中医开出的药方并不相同。所以学习伤寒并无标准化,也没办法做得到标准化。伤寒的学习,容易入门,但难于精通。真正能读透伤寒又有几人。所以,学了几年,累了好几年,没有想要的收获。但是,话说回头,有一组数据,说2017年66.4万的中医卫生人员都学过伤寒,但真正精通才百分之一,你说惨不惨。我也在想这样的问题,对于付了精力却又没有学好是怎么回事。

    首先,不要否认伤寒的作用。这是肯定的。不要认为学不好,使用的不好,去否定伤寒。为什么,很简单,1800年以来,上面说的500家解释伤寒的大家,他们是用得很好的,所以。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要往自己身上找原因。伤寒如果是没有作用,这本书就不会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这么多年了,还是学中医人的必修课。前几天和一位同行朋友聊天,他认为,伤寒的辩证方法,整个思路是东汉以后各种辩证中最标准的,最清晰,换成别的,更不容易理解,不知道为什么是用这方这药。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六经辨证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很有章法。最少在方向上不会搞错,就象张仲景他原伤寒论原序上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不是别的辨证方法不好。

     但是,还是那个万象的问题,表现在理解伤寒六经辨证上就各有观点。麻烦了,头痛了吧。相信那位伤寒大家的观点好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拿来主义者,实践又检验真理,那个效果好用那个。当然,学习伤寒的过程中重点是建立中医思维,和个人的辨证理论体系。还有,不论是学那家的伤寒观点,学到好,撑握了就是高手,程咬金就三板斧,一样劈得不错。练武功的,那样武功练得好,一样是高手。无所谓练那派,万法归宗。再讲,明未清初的中医学家叶桂,他是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听了他的故事,与其说他是温病派的,不如说是他本人就是个伤寒大师。还有吴瑭,他的伤寒水平也在大师的级别。所以说,伤寒的作用,是在培养中医思维,还有个人的辨证体系,而不是,记一些药,秘药秘方,对某些病,专科病特别好用。然后,通过治专科病赚到大钱,这样子确实不用学伤寒,这么辛苦干什么呢。伤寒里没有秘方秘药,如果说有,那是六经辨证,就是中医思维和个人辨证体系。再讲深入是道这一层,你怎么看世界万事万物。天人合一嘛,懂得天文,人事,地理。人的疾病属于人事这一块,看透天地,自然能看透人。

3、深入地谈一下伤寒的学习(2)
    继续讨论学习伤寒论。前面讲到,要肯定伤寒论的作用。其次,伤寒不好学。学习伤寒,入门容易,精通困难。何解也?我想谈一下下面原因。首先,伤寒成书于东汉,用极简的文言文写出,文言文的功底不行,会造成文字理解上的困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因为秀才学的是文言文,他就在笼中。我们这个年代,学的是白话文,站在笼外。其次,古代哲学学得少,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老子、庄子、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等等。所以,今人对伤寒的理解不是在东汉那个语言环境下,造成理解上的差异。还有,就是学习方法的不对。

     伤寒这本书,是建立在经方之上的,经方是疗效经得起考验,在没有伤寒之前,经方存在于汤液经当中。这些药方其实是东汉之前的验方,与现在的民间偏方相似,这些药方在民间广为传承。张仲景所在的工作是在这些药方加上使用的说明,也就是参考了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写出伤寒论(这些表态在伤寒论张仲景写的原序上有)。张仲景为经方加上了理论。所以就奇怪了,一些人为什么认为伤寒与内经无关,肯定是有关。有参考,借鉴。一些概念,有借换。伤寒里很多内经的内容。但两本书的着重点不同。伤寒着重于实操,就是看病开药方,是具体的做法。内经更着重于讲理,是医理的学习,怎么治病,由学者去运用。内经是原则、是理法、是规定。伤寒是实施、是临床。所以要学好伤寒,必须学好内经。但反过来,内经学得好,运用阴阳五行辨证,再学些中药方剂等,也可以临床开方,不学伤寒也行。但是,上篇说了,伤寒在执行内经的理论上是最标准的。八纲结合到六经辨证上没有瑕疵的,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我呢,特别一点,学完了伤寒再去学内经,不过,正是因为内经上的提示,给了我学伤寒的灵感,比阴阳无限细分,我把这个观点用到经方的理解上,很好用,经方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临床上更好地使用经方。我相信,随着内经的学习,更多、更好、更正确的理解经方的方法将会接触到。内经的博大精深,真不是一般书能做到的。里面讲述了天,地,人等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伤寒里可以看到。

     所以,学习的方法,上面讲了,先学了内经,学好中华古代哲学,学好文言文,正确地理解伤寒,理解六经,加深对伤寒的理解。学习的方法,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到,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学习的方法也不一样。

    我前面讲的学习伤寒四个层次,也是我本人的四个层次。比如说第一层,简称未入门,表现为用纯中医的方法(药方、针灸、外治放血)不能治好感冒。治感冒也复杂也简单,就看你怎么样辨证用方。第二层是条文辨证,这个阶段通过对一些大师级别的伤寒论解释,能理解条文,运用经方的条文来辨证。这个时候的不足是理法上跟不上,六经概念的混乱。第三层次是引入八纲的概念,对第二层的混乱进行区分,使用经方更多合理。方与证之间更加对应。第四个层次是引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无限细分,当然分到第3次已经分得很开了。再加讲一层,第五个层面,是撑握了经方的理法,去指导时方(方剂学上有260条有名的时方)的组方,或自己组方(形成个人的开方特点,不只是开经方,不依赖经方,这个时候就走出了经方,开方有经方的意,但药味组合不是经方的。)同行问我,伤寒能治百病吗?这个问题张仲景回答了,不可治百病,但可知病之源,另树他法治疗。所以,学习伤寒之余,谦学各家各派也极其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水平有限,还望指正。

颜志敬
中医师,多年中医实践,咳嗽病专长,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崇尚经方,撑握六经辨证、擅长使用经方,把脉准确,问诊详细,药方结构严谨,药味少,见效快。
擅长用经方治疗:
内科:咳嗽病、感冒病、胸痹、胃痛、痞满、腹痛、便秘、失眠、胁痛、黄疸、头痛、眩晕、淋病、阳痿、早泄、郁证、腰痛、痰饮、汗证、虚劳、糖尿病、疑难杂症。
妇科:月经病(经痛、经期不准、经间期出血、崩漏、 闭经、痛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症、阴痒。
儿科:肺炎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积食证、多动症。
擅长用针灸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痛、痛风、五管科病、月经病、妇科病、内科养生调理、胃病、中风、失眠、高血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