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和石涛——憾未谋面的两座高峰

 静心乐乎 2024-03-09 发布于上海

哪能不忆个山僧

黄苗子

明清之际,是汉族知识分子思想文化活跃发展的时期。时势激荡,环境变迁,像石头撞击出火花一样,各方面都纷纷出现人才。黄梨洲、顾炎武、王船山等许多先进的思想家外,诗词、文学、戏剧,以至天文、数学、科技,都有新的气象和新的成就。书法和绘画,更是群星灿烂,书法家如倪元璐、黄石斋、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郑谷口等,画家则陈老莲、王石谷、恽南田、程穆倩、吴渔山、龚半千、萧尺木、戴务旃、梅瞿山······,争妍斗艳,是清代学术文化的高峰期,皆缘易代之际,当权者的枪杆子还照顾不到那些“笔杆子”,思想钳制不力。加以兵戈不绝,士子失去考试做官的出路,于是转向艺文书史找生活,造成大量的文化人才。这就是八大山人等人所处的时代。

图片

八大《仿倪瓒山水》

近人把明末清初的四位和尚画家-渐江、石溪、八大、石涛,并称“四僧”(或“四高僧”)。其实并世的四位画家,造诣都很不凡,这一点是共同的;但渐江、石溪二位大师示寂较早,且曲高和寡,对后来的影响力较弱。说到家世、经历、生活、思想的接近,作品影响的远大,则后“二僧”更多共同之处。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八大和石涛,虽则平生未见过面,但彼此的书画交流、信札往来、朋友互通的情况,则是至今有文献可稽的。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石涛在给鸣六画的一本册页中,写过一首题跋:

此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震一时,得不难哉!高古之如白秃(按:即石溪和尚)、青溪(程正揆)、道山(陈舒)诸君辈,清逸之如梅壑(查士标)、渐江二老,干瘦之如垢道人(程邃),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梅瞿山、雪坪子(梅清、梅庚兄弟),皆一代之解人也,吾独不解此意,故其空空洞洞木木默默之如此。问讯鸣六先生,予之评订,其旨若斯,具眼者得不绝倒乎?

甲成八月 清湘石涛济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石涛一口气数出他所知的同时代画家九人,对南昌八大山人的评语是“淋漓奇古”,这一评语是尊重而恰当的,那时,八大六十九岁。可是石涛对八大的为人,知道的还不多。三年以后(康熙三十四年丁丑)石涛给八大画的《水仙图卷》题诗及跋,有云:

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

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

八大山人,即当年之雪个也,淋漓

仙去,余观偶题。

清湘瞎尊者济 大涤堂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那年,石涛五十六岁,正在扬州构筑“大涤堂”以为终老之计。第二年戊寅,七十三岁的八大给石涛捎去一幅《大涤草堂图》,引起二人的身世之感,石涛在图旁题有长诗:

西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歌墨舞真三昧。

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索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胡然图就特了义,抹之大笑曰小伎。

四方知交皆问予,十年踪迹哪得知,

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震,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鬓。

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

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石涛此诗,开头对八大的为人、书艺、画艺、人品的气宇风华,描写生动,推崇备至;对八大喜酒佯狂、任意涂抹等性格,和邵青门、陈定九等《传》中所述,如出一辙。石涛接着写他知道八大即当年的雪个和尚之后,便触起无限悲抑的身世之感,“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震”,可是你(八大)国破家亡,还能够回到南昌老家,而我(清湘)则到老还四方流浪······历尽尘沙的身世,还能“涤”什么呢?只能盼念弹指之间就过去“万年”,那时能听到“洗空世界”的一声“霹雳”!

俗话说:“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八大山人在垂暮之年,得一知已如石涛,自是平生快事。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这石涛是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若”字排行,他与八大山人不同,是有姓有名的朱若极(石涛书画上,有些还署“若极”本名),石涛是他的僧号(释名元济,自署阿长-有印章曰:“赞之十世孙阿长”、瞎尊者、苦瓜和尚、清湘陈人、晚署大涤子)。石涛五岁时,正是南明弘光二年乙酉,弘光帝国破被戮,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明臣民奉为正朔,可这时广西的靖江王朱亨嘉也冒失地自称“监国”(亨嘉乃是石涛的生父),不到半年,亨嘉被执,唐王把他废为庶人,不久死去(一说被杀)。这孤儿朱若极在七岁时,由王府内官(太监)护送至广东南海,由万寿寺深度上人(俗名赖镜,字孟容。诗书画三绝。石涛的毕生成就,应是由于深度上人的栽培启迪开始的。)为主仆二人剃度出家,这位内官,或即后来与石涛浪迹四方、形影不离的师兄“喝涛”。石涛十岁就到庐山见与靖江王府世代深交的萧士玮,并带着萧的书札到常熟见钱谦益。约在二十一岁(康熙元年)石涛在松江拜名噪一时的和尚旅庵本月为师(此时木陈道忞、旅庵师徒自北京谒顺治帝南返,已是趋附新朝的当红人物),是为临济宗南岳下第三十六代儿孙。但他后来和八大一样,是个“有冠有发之人”。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仅这一段身世,看出八大与石涛这一对“刚出世时天地震”的苦人儿,说起来还都是朱明骨肉的远亲,他们都应了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前一刻,让公主自刎时说的那句十分惨痛的话:“愿你生生世世,勿生在帝王家!”至于说到书画成就,石涛的天分、功力、造诣,与八大山人可说是并驾齐驱于同一时代,只时画风上八大深涵而石涛飘逸罢了。

图片

八大山人《山水册》

石涛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大山人比他年长十六岁,两人虽未见面,但合作书画及来往书信却还留下痕迹: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八大约七十岁,石涛的门弟子洪正治(廷佐)把石涛为他绘的《写兰册》请八大题诗,八大在第十一开《疏竹幽兰》的对页题道:

南北宗开无法说,画图一向拔云烟;

如何七十光年纪,梦得兰花淮水边。

禅与画皆分南北,而石尊者画兰,则自成一家也。

康熙四十年冬至,七十六岁的八大,又在石涛的另一《画兰册》的对页,题了诗跋:

余□思佩兰、蕙岩两人。苦瓜子掣疯掣颠,一至于此哉!

何故荒斋人,解佩能转石;闻香到王春,乃信大手笔。

家住扬州城,来往青齐道;齐云与庐岳,相见老不老。

(诗后注云:“两山之中,皆有五老峰也。”)

图片

石涛自作诗

七十七岁那年,八大为“汉老年翁”题石涛册页,其中一开云:

汉老年翁,于石尊者画法,所得不已多乎,索题一首呈正。

禅分南北宗,画者东西影。说禅我弗解,学画哪得省?

至哉石尊者,笔力一以逞,密室宗少文,玄都卢十景。

传闻大小李,破壁走燕郢;愿得无声诗,颇觉山为静。

尊者既括目,嘉陵出俄顷。

这三首诗对“掣疯掣颠,一至于此”的石涛(苦瓜子),是十分倾倒的。诗中称誉石涛的画,打破南北框框,“自成一家”,是“大手笔”,“至哉石尊者”。须知这“尊者”一词,原是梵语“阿梨耶”的意译。佛教典籍:“腊高德重,为人所尊”,是为“尊者”(又是罗汉的通称。石涛曾自署“瞎尊者”),八大多次在文字中称石涛为“石尊者”,“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对石涛却刮目相看,可见他二人相知之深。

图片

石涛自作诗

约在康熙三十七年,八大七十三岁左右,石涛托李松庵带信去南昌给八大,求他另作小幅《大涤草堂图》,信中开头就说:

闻先生花甲七十四五,登山如飞,真神仙中人。济将六十(按:石涛其时应是五十七岁左右),诸事不堪,十年以来,见往来者新得书画,皆非济辈可能赞颂得之宝物也。济几次接先生手教,皆未得奉答。总因病苦,拙于酬应,不独于先生一人前,四方皆知济是此等病,真是笑话人·······

信中语气,亲切坦率,以石涛的成就,对八大的作品却认为“非济辈可能赞颂得之宝物也”,这种真情流露的语言,说明他们相知之深。

信中说明求八大作画的内容,末后说:

款求书大涤子大涤草堂,莫书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只不能还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颜色为恨;老病在身,如何,如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致八大山人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尺寸:18.7厘米×12.7厘米)

此札于民国初年发现。八、石二人深厚的友谊,三百年后,幸得借此留传,此种友谊,可是千真万确地“牢不可破”也!可笑近半个世纪以来,流传日本的此札赝本,弄得学者专家昏头搭脑,这一恶作剧乃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图片

图片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   (日本发现,疑伪)

八大、石涛合作的书画,存世的不算太多。除上述的《水仙图卷》、《写兰册》等之外,还有值得一记的: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八大山人给一位友人写了一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行楷小书,圆浑酣畅,大有晋人笔意。文末题跋为:

丙子二月二十六日,承□□(名款被挖去)年兄过访在芙山房,道及春雨桃花之上,来朝花落,仁风之下,何以为情?乐书《桃花源记》一段,以待绘者。             八大山人

手卷左方,是石涛绘的《桃花源图》,用笔淋漓洒落,的是石涛的妙品。画上也题了一跋:

翁好古而山人为写《桃花源记》。山人书与画,妙绝海内,今观此卷书□,总是秦时物也。吾友石老,远寄广陵,命予作画,洗砚之余,默坐片时,望山人书中点画,敬□此图,千里同风,一堂快乐。

青湘瞎尊者原济青莲阁下

图片

石涛山水

此卷应是八大七十一岁、石涛五十六岁时所作。石涛那时已认为八大书画,“妙绝海内”。因此,这件较早期的合作,石涛是郑重其事的;你看他动笔之前:“洗砚之余,默坐片时,望山人书中点画,敬□此图”,是多么认真对待,绘就之后,“千里同风,一堂快乐”,又是多么心情愉快啊。

图片

石涛山水

民初印入《泰山残石楼藏画》中的《幽兰竹石图》,近年曾在香港发现,八大在画的下方画兰石,署款“拾得”;石涛画竹数竿,题诗一首:

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

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

大涤子补墨并识

图片

石涛山水

画无年款,但“拾得”这个签署,始见于八大七十七到八十岁的作品上,此作应是康熙四十二年,八大七十八岁,石涛六十三岁左右的作品。当然也是从江西带到扬州去“补墨”的。从题诗上看出,石涛八大,两家各树一帜的“笔墨源流”,能在纸上同时合作,石涛是十分得意。

图片

石涛山水

石涛对八大的怀念、渴想见面,往往形诸笔墨,他曾在一幅山水画上,画他自己踞坐船头,并题上两句极为动人的诗句:

我坐小舟惟自对,

哪能不忆个山僧!

这茫茫宇宙的存在与运动,归根结底,无非是情与缘。情、缘的相濡相煦,更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础之一。三百年前的八、石之交,在共同身世,共同的艺术求索之下,建立了深厚感情,这种契同金石的情谊,叫那些整日价互相排挤、企图“独霸”江湖的“大师”们,惭愧死了。

图片

石涛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