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处除三害》|精神分析告诉你,爽在哪里?

 无意识研究 2024-03-10 发布于四川

——《周处除三害》的精神分析解读

精神分析最擅长解读的一个字,无疑是“爽”更接近于精神分析在后现代研究的主题,最鲜明的就是拉康说的享乐,他对享乐的描述经常被通俗的解释为——“爽”“痛快”等。而《周处除三害》被公认为一部“爽”片,网络上大多数的评论文章都在评论它的爽,但,爽在哪里?提及甚少,也许精神分析能告诉你更多。

处理的题材是

暴力、金钱、性和死亡一直是人类世界暗黑主题。因此,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涉及其中之一就能吸引人的眼球。而《周处除三害》更是凑齐了四大主题,在一个电影里集中展示。

这四个暗黑主题在人类的历史中,时而被贬抑、而是被赞扬。但从时间的长短来说,多数时期内是不被认可的,也就是被压抑的。只要涉及这四个主题,大家都是遮掩、悄默、羞赧的,而且越是这种灰暗不明的态度,越是吸引人们不断的去探明它们。

我们知道,越是被禁止的,越对我们充满诱惑与吸引,当你有机会去窥探它们的时候,你不觉得爽吗?

而黑社会无疑又是暴力、金钱、性和死亡的暗黑之最。但在片中具体更多的展示的是暴力和性。小美长期遭受香港仔的身体和精神暴力,甚至她的身体被纹上了cotton的字样,其实这既是小美被物化的标志,又表明在香港仔眼中,她是一个温和的、不反抗的、无害的物,就像棉花制品那样,你可以随意对待她、伤害她。恰如片中详细展示的一段,也是陈桂林在对面偷窥的片段,这样赤裸裸的暴力和性自然也是“我们”想去探究的,想去偷窥的,我们看到施虐者,我们成为那个受害者。所以,“我们”想要揭露、拯救、惩罚、改变。也就有了陈桂林对香港仔的绝杀。

当然,人们的精神问题很多也都是围绕着这四个主题,而《周处除三害》也是在亦正亦邪中处理暴力、金钱、性和死亡,才显得是爽快。因为,毕竟人世间没有绝对的至善至恶之人,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高地,一切只能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世人的恩怨情仇也是这四个领域的角逐、取舍和博弈。

救世英雄的集体潜意识

做英雄当然爽!每个人都曾经梦想自己是一个侠义之士、除暴安良、杀一儆百,这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之一。

英雄之旅,是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共有的核心叙事。这也是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毕生的研究成果。英雄之旅是指日常世界的英雄会受到召唤,催促他踏上未知的旅程。这是全新的体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英雄要经历一系列的试炼和考验,由此变得更强大,英雄的胜利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他人的命运。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各种半人半神的英雄故事还是梵语系的神话中也都是以英雄故事为主线,在我们中国自不必说,后裔射日、女娲补天、甚至民间的很多故事也都是侠肝义胆的英雄故事。

那么,《周处除三害》无疑也是一部亦正亦邪的英雄故事。这个一出场就从万人丛中干掉黑老大,又从警察的围捕中成功逃脱的桂林仔,可不是个“草莽英雄”吗?他要让自己完成两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让观众跟着他一起来“完成”升级打怪任务,这样的观影体验必定是爽快的。

“我行、我看、我了断的主体式体验

片中的爽爆点,无疑是灵修讲堂里的清算了。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观众始终是和陈桂林一起经历的。

我们和他一样,在绝望中走进这个干净清爽散发着人间天堂般明媚气息的场域:映入眼帘的是长发飘飘的青年,风轻云淡的洒扫庭院,堂内人人朴素淡雅、心之若素……

总之,你对人类世界最平和、最恬静的幻想都能用在这个场所。然后被神奇的治愈了,以为这就是我最幸福的归宿。因此,也成为这个天堂的一员,并打算把余生都奉献给尊者。但,这一切都是精心设置的骗局,你的怒火被点燃,接着就是不顾一切的揭穿他们,惩罚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在短短几天就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大逆转。观众和陈桂林组成了“我”的体验者团队,类似精神分析的主体,我们一起被这虚假的灵修吸引、迷幻、拯救,但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他们圈钱的牺牲者和下一环节的工具人。

我们像盲人一般自愿走进这陷进,对于任何主体来说,这肯定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我们”要揭穿、要惩罚恶,要修正现实。那么,陈桂林手中的枪就是主体手中的枪,它代表了这个组合而成的主体去惩戒、去修正现实。当然,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改造世界的快感,也就是“爽”

超越死亡的爽爆之

最后一个爽点,就必须落在死亡上面。面对死亡,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

在无意识里,我们从出生就在对抗死亡。把人生拉长、拉远到一种历史的角度去看,就意味着我们一出生将要走向死亡。

虽然,人的终点都是死亡。但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对抗死亡、超越死亡,这种超越死亡的力量、智慧、勇气和信念就是我们生命力。

其实,少量评论还指出了《周处除三害》中各种叙事不严谨。比如说在和警察搏斗的过程中,超级能打能抗,为了表现陈桂林的神勇,让警察和他肉搏,但在最后才掏出枪等等。已经被捅了一刀,还埋在地下后他还能掀翻棺材盖儿爬出来。也就是说为了让人物更神勇无敌,剧情经不起推敲。

但,为什么大多数观众根本就不去关注这些小纰漏”“小瑕疵”。那是因为更大的结构支撑了整部剧,这个结构的可信性和稳固感,让人们愿意去相信这个故事,愿意认可这个有瑕疵的叙事。

这个结构的预设就是——人在超越死亡时会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催生神奇和创造。

其实,这部剧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死亡,黑老大的葬礼、葬礼现场的枪杀,但这些相对于“我”的主体视角来说都是旁观者,是死亡的旁观者,死亡并没还有那么直接的被带入主体的视角。

接着,死亡就摸上了我们毫无准备的”——陈桂林最爱的奶奶死了。

来不及发出一声惊叹,死亡又抱住了我们温热的”——他自己被判肺癌晚期,治疗、换肺等等所有让生命存活的方案统统被否定,只有死路一条。

但,医生似乎给了他“一条活路”——自首。她说,反正都是死,但你可以在死亡之前选择一种更光彩的方式。

虽然医生给他指的方向是自首,他确实被因为医生的话启发,是啊,横竖都要死,但他要按照我的方式去死。

什么叫我的方式

在精神分析的理解来看,“我的方式”必须彰显着主体的价值、喷薄着主体的欲望。当然,“我的方式”也是“我的选择”,用存在哲学老说就是:我的选择就是我的存在

我们如何看待死亡,也就是如何看待存在。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死亡,也是以一种什么样态的存在方式终结。

死亡的方式,也是超越死亡的一种常见形式。

陈桂林,选择了干大事留名的方式。他的方式延续了他的欲望、凸显着他的价值链条、突破他所选择的死亡崛口。

当然,很多评论指出了本片对于“贪、嗔、痴”的批判。不容置疑,“贪、嗔、痴”是人类三大欲望,人们沉醉于各自的欲望不能自拔。有人认为,片名的典故预示了陈桂林是跳脱了这三个欲望而走向自觉的人。其对陈桂林个人来说,他是“痴”的代表,虽然他干了一番大事业后主动选择自首,他也没有按照佛儒道所教化的,放弃欲望获得解脱。最后,他向民众举起被拷的双手大喊:“我是陈桂林!”留名欲恰恰是支撑他完成一系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动力。

对于欲望,也许不只是放弃那么简单,精神分析的方法是让你看到欲望、理清欲望的归属之后再去选择取舍,而不是稀里糊涂被欲望牵着鼻子走,面对你的欲望,你得问自己:你愿意承担些什么,付出些什么?或者,反过来,考量这些欲望值不值你付出生命?

精神探险的酣畅淋漓

结尾,当陈桂林被执行死刑后,陈桂林的故事终于不是“我们”的故事,我们从第一人称的叙事中抽离出来,回到了第三人称的观众位,也就是他者。我们再次审视香港仔、尊者们和桂林仔的故事,原来一切都是“贪、嗔、痴”的罪,原来我还好好地坐在电脑前,原来我还来得及选择。

一切如露亦如电,亦如梦幻泡影。

这其中的意味与佛儒道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教化一脉相承。也因此。虽然影片充满了危险元素,但它过审了。就像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一样,将人之欲望付之于梦中,做一番淋漓尽致的演绎,哭的哭、死的死、痴的痴、怨的怨,但总有梦醒一刻来醒世惊人。

末尾的死刑,也牢牢地捍卫着律法和规则。所以,它尽管暗黑暴力,但它能过审。也就是说,它带你在暴力、性和死亡的暗黑世界里走了一圈,但它又能在危险的边缘把你拉回现实,不会让你卷入无尽的黑暗。这也和精神分析的工作方式不谋而合。

这是一种精神探险。探险本来就能激发人的热情、潜能和创造性,何况是一种精神探险。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悬疑剧、探案小说?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冒险,一场躲避死神狩猎的冒险,谁也不知道死神会在那个路口等你,但你能做的也许只是开启这场冒险,你才能说自己活过。

对于“爽”精神分析还可以说更多。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也有很多超越死亡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死亡的舞蹈就是一种极“爽”的体验,如同《第七封印》结尾所示——骑士、演员 、仆人、女佣等等都在死神的带领下,在晦暗不明的暴风雨中与死神共舞。

作者简介:李娟,80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拉康派精神分析实践者,私人执业。对于人性有着暗黑的热情,对于写作有使命般的宿命。对于人内心的探索天真又勇敢,在黑暗里的眼睛愈发明亮,来自无意识的隐秘力量以及对其的洞悉让这双眼睛生于笔端,书写下璀璨,辽远而深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