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共和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4-03-10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最后一篇结束封建帝制,走向共和。


1

1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重新走到前台,直接掌控朝政。
 
慈禧重新掌权后的十年,也是昏招迭出。支持义和团,酿成八国联军之祸,最后被迫改革也是浮皮潦草。

基本就是把清帝国直接送入坟墓的节奏。
 
慈禧终结了戊戌变法,囚禁了皇帝之后,立即就开始考虑废立皇帝的事情。想废立皇帝,首先要选择一个继承人。
 
光绪帝一生无子,所以慈禧必须从近支皇族中,再选一位阿哥成为皇储。

慈禧首先选中的是溥儁。
 

溥儁是惇亲王奕誴的孙子,载漪的儿子,是慈禧太后的侄孙。

慈禧选中他,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儿。理由和选择隆裕太后一样,都是亲上加亲的思路。
 
溥儁在光绪二十五年入继同治帝载淳为嗣,号称“大阿哥”,实际就相当于储君。
 
慈禧本来想第二年就安排光绪举行禅让典礼,新的年号都想好了,叫“保庆”。但这个时候朝野议论纷纷,外国公使也有意干预。慈禧太后和亲信荣禄等商量,还是忌惮各列强的意见,所以暂时没有行动。
 
但经此变故,大阿哥溥儁一派的人就坐不住了。列强挡了他们的飞升之路,那他们就把列强视为眼中钉。支持义和团,杀德国公使,围攻东交民巷使馆,都是这批人撺掇的。溥儁的父亲载漪,老师徐桐,等等,都是“扶清灭洋”的得力干将。
 
最后就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狩,徐桐自杀,载漪流放,而溥儁的“大阿哥”名号也被废黜了。
 
遭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惨剧,慈禧太后也有所反思。毕竟她知道,硬抗列强是以卵击石,所以她审时度势,立刻改抱列强的大腿。她在西逃后发布罪己诏,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摇尾乞怜,无耻之尤。
 
最后《辛丑条约》赔款达到四亿五千万两的天文数字。

按照每一个中国人一两银子的标准来要的,摆明了就是一种侮辱,老佛爷也欣然接受了。
 
狼狈的返回北京后,慈禧太后也消停了一段。他废掉了“大阿哥”,也不再考虑废立之事。还把光绪皇帝从瀛台放出来,重新临朝听政。
 
当然,这对帝后的仇恨,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西狩之前,慈禧还下令把光绪的宠妃珍妃给推到井里淹死,绝了光绪帝最后一丝念想。
 
双方心知肚明,慈禧对光绪必然严加控制,光绪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每天摆摆造型而已。
 
慈禧在临去世的那年,重新选择了溥仪作为皇储。
 
公元1908年冬天,慈禧病重,光绪皇帝也病重。

当然,慈禧病重是年老体衰,光绪病重是砒霜中毒。光绪皇帝之死历来争议不断,因为他就死于慈禧去世前一天,太过蹊跷。
 
直到2008年,对光绪皇帝棺椁中的一缕头发进行鉴定,证明他确实是死于砒霜中毒,罪魁祸首当然就是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载湉是个悲剧人物,他的能力比较平庸,对天下大势也比较蒙昧,但他毕竟存了一颗抗争的心,曾试图力挽狂澜。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拯救大清也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有梦想总归是好的。





2
 
溥仪是醇亲王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

载沣是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弟,他的母亲并非叶赫那拉氏。
 
但载沣的妻子幼兰,是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之女,因此跟慈禧也有一层更深的渊源。溥仪是幼兰的儿子,因此也进入到慈禧的视野中。
 
慈禧临终之前,对于后事做出安排。

第一件事是毒死光绪帝,毕竟帝后仇恨太深,留下是隐患。

第二件事是将年仅三岁的溥仪抱入宫中,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为嗣,同时兼祧光绪帝。

第三件是安排光绪的皇后隆裕,与溥仪的生父载沣,共同摄政。
 
做完这一切,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登基,改元“宣统”。
 
溥仪登基时,天下已经接近分崩离析。其实从八国联军侵华时起,大清朝廷就已经很难指挥各地督抚,东南各省的督抚重臣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早已与列强暗通款曲,策划了“东南互保”协议,静观其变。
 
再加上变法派、革命党的风起云涌,各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强,最终演变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末代皇帝溥仪在位实际只有不到三年,他只是个奶娃娃,天下大势跟他毫无关系。

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才是帝国最后阶段真正的掌舵人。
 
隆裕太后是个女子,居于深宫,她虽然也想学慈禧那样掌权,但实力和能力都相差太远。与载沣争了争权力,没有结果,也就放任自流了。
 
载沣算是帝国实际的统治者,他年轻时还曾经出使欧洲访问,对世界大势有一定了解,至少比久居深宫的慈禧、光绪、隆裕强。
 
但载沣毕竟年轻,出任摄政王时才二十六岁。此时天下大势也进入无可救药的局面了,载沣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比如他想除掉袁世凯,但被段祺瑞带兵在南苑示威后,也不敢下杀手。袁世凯被赶回河南老家,但仍遥控着手下的军头,最后革命爆发,还是不得不把老袁请回来。
 

载沣唯一可说的政绩,也就是预备立宪,算是向近代化改革迈出了一步。但在宣统三年组织的首届责任内阁中,皇族和旗人占了大半,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公元19111010日,武昌起义连开三枪,辛亥革命爆发,席卷全国。载沣只好又召回袁世凯,并卸任退位了。
 
转过年来的二月,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抱着七岁的溥仪,宣告了大清的终结,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
 
载沣卸任之后,就足不出户,在醇王府中当寓公。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因病去世。
 
隆裕太后在退位一年后,郁郁寡欢,因病而终。
 
清帝的逊位,还是比较体面的。作为最后一个古代封建王朝的终结,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没有重蹈之前王朝覆灭时,皇室的惨烈杀戮,也算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吧。
 
虽然后来还有特别短暂的张勋复辟、袁世凯复辟,但这两次闹剧都不被正式承认,封建帝制终于是寿终正寝了。
 


3
 
我们再介绍一下末代皇帝溥仪,他也算是中华数百位皇帝中,命运极为奇特的一位了。
 

当皇帝的三年不必说,他还是个孩子。
 
退位之后,按照皇室优待协议,溥仪仍居于紫禁城中。

民国政府每年要拨付400万两银元的费用,紫禁城内也存着大量的古董珍玩,所以溥仪的逊帝生活,还是非常奢侈的。
 
民国政府对待逊帝溥仪,是按照对待外国皇帝的礼节进行的,因此溥仪在紫禁城中,仍可使用皇帝身份。
 
辫帅张勋复辟的时候,溥仪十二岁,又坐了几天龙椅,只不过不到一个月又被拽下来了。
 
公元1922年,溥仪十七岁,大婚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
 
这个时候就没有太后的压制了,所以婉容和文绣,都还是很漂亮的少女。

但清帝国遵循一般规律,后期的皇帝,其生育能力和男性功能,是越来越差。

从同治到光绪到溥仪,都没有生育能力,男性功能可能也成问题。
 
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倒戈,直系的吴佩孚垮台。冯玉祥控制北京后,决定废除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进逼,将溥仪逼出了紫禁城。
 
从这个时候起,对中国早已垂涎三尺的日本人,嗅到了机会。日本人主动“容留”了溥仪,并移居天津租界的张园和静园。
 
那一时期各路军阀猪脑子打成狗脑子,也都没有太关注溥仪,只是一些斗争失败,暂时寓居天津的大佬们,还有前请遗老遗少,与溥仪有所往来。
 
只有日本人特别关注溥仪,日本此时已经在酝酿侵略东北,酝酿建立“伪满洲国”。他们需要一个傀儡,出任将来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就是最佳人选。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的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终于说动了溥仪,并秘密将溥仪送至奉天。之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
 
溥仪当上伪满洲国皇帝,一方面是日本的傀儡,没有什么实权。另一方面,也是他野心膨胀,不惜当汉奸,也要真正过一回皇帝瘾,犯下了叛国投敌的战争罪。
 
二战日本战败,伪满洲国解体,溥仪被苏军俘虏,送至苏联服刑。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苏联引渡回国,送抚顺战犯管理所,继续劳动改造十年。
 
1959年,溥仪被特赦,恢复了自由,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图:溥仪人口登记卡

之后溥仪生活、工作了八年,得到了国家的照顾,还又接了一次婚。
 
从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可以读出,他还是从思想上接受了改造,也为自己从封建皇帝,蜕变成一个普通公民,而感到自豪。
 
看过那么多悲欢,我是由衷的觉得,当皇帝普遍不幸福,真的不如做一个新中国普通公民。溥仪以他亲身经历,为这个道理做了鲜活的注解。

最后一次皇位传承,以及末代皇帝的一生,正是中华从封建帝制,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见证者。
 
有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就详细演绎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走向共和这个话题很大,本不是我们所能置喙。但在本系列最后一节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题目,给两千年的帝制时代,画上一个注脚。
 
皇帝是一个特定结构中的节点,只是他位居结构最顶端的那个点上,所以有耀眼之处。
 
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是需要建立这样的结构的。
 
我们先不探讨世界史,只观察中华历史。“皇帝、官僚中央集权制”,成为了自然选择出来的,最适合中华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结构。
 
在那样的生产力条件、科技水平下,要维持长治久安的农耕生产方式,没有皇帝是不行的。
 
皇帝以半人半神的超然地位,具备即是精神领袖,又是政府元首的双重身份。
 
但皇帝又只是一个人,势单力薄,他虽然具有双重身份,位居结构顶端,但他既不能完整阐述宗教教义(在中国其实就是儒家伦理体系),又不能以一己之力来完成政务处理。这两方面的任务,就都落实在官僚集团的身上。
 
所以,形成了皇帝、官僚的二元结构,这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局面。

皇帝如果离开官僚集团,他什么也做不了。官僚集团如果没有皇帝,也失去了支柱。
 
我们这个系列,写的就是皇帝、官僚集团相爱相杀的一幕幕悲喜剧。
 
到了工业时代,或者叫工商业时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变了,生产力、科技水平也突飞猛进。
 
所以从西到东,由南到北,只要进入近代化、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抛弃了皇帝、官僚二元结构,而以民主制、共和制的结构,重组了整个社会。
 
当然还有些国家是君主立宪制,还保留了皇帝称号。但现代的皇帝,和古代的皇帝,除了名称,其他没有相同之处。现代皇帝既不是精神领袖,也不是政府元首,更多像一个吉祥物。
 
现代国家的精神领袖,我觉得应该是科技和算力,这更加硬核。我们已经无需借助一个人形,把至高道德赋予这个人形,然后获取精神抚慰。
 
皇帝生,皇帝灭,都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向共和,消灭帝制,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