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下半句更经典,更揭露了人性的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累了许多璀璨的精华。除了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民间流传的许多俗语也颇有智慧,积累了为人处世的箴言。 这些俗语包罗万象,从自然气候到生活习俗,从诙谐故事到扎心金句,朗朗上口,蕴含着朴素的经验。 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有“出门饺子下马面”等等,都体现了民间百姓的智慧。前者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累积得出天气的预测,后者是出门和归家时的饮食传统。 这些俗语都是前人先辈的积累,虽然大都是大白话,但其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当代人不妨多听听听这些俗语,可以给自己增添智慧。有一句俗语说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意思是说如果家中的老人长时间患病乃至卧床不起,那么他的孩子很难做到一直很孝顺。孝道不是理应遵循的传统美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一个孝顺的人会对他的父母好,会为他们的养老和医疗付出所有积蓄,父母生病时也能辛苦奔波,可是如果父母长期卧床不起,无法自理,那就会成为家庭中的隐形累赘,让子女耗尽半辈子精力和年华。这个问题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在血脉传承的过程中,人们的爱单向地向下一代传递下去,就像老树将所有的养分给予幼苗,自己却日渐干枯,人们不会在意苍老的枯木,眼中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新木。好在现在医疗和养老制度日渐完善,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请来护理照顾病人,所以“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魔咒还有机会打破。不过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下半句更加扎心,也同样的经典,那就是:“久贫家中无贤妻”。这句话很好理解,因为还有一句话说的是“贫困夫妻百事哀”。虽然有些姑娘嫁人的时候不在乎对方的家境和经济状况,但这种一味追求爱情的婚姻,很容易在婚后激情消退后爆发出各种矛盾。如果是一时的难关,妻子一般都可以咬牙挺过,但如果她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会在柴米油盐的琐事中性情大变。生活是最沉重的打击,妻子作为持家之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她只能学会牙尖嘴利地同小贩讨价还价,尖酸刻薄地挖苦丈夫没有作为、不求上进,自己心里也积着一腔怨气,觉得当初看走了眼才会嫁给他。你可以怪她没有良心,但她只是想把生活过得好一点,过得正常一点,这本没有错,毕竟她也是人,不是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