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石山下的大中祠碑刻为何出土于德庆县城?

 端溪文史 2024-03-10 发布于广东
嘉靖《德庆志》卷十一《秩祀》载:“大中祠:旧名陆大夫祠,在锦石山江岸上。旧在山下……庙久废。嘉靖十五年,知州陆舜臣重建于锦石滨江,去旧址一里许。郎中陆时雍《记》……”根据嘉靖《德庆志》记载,祭祀西汉陆贾的大中祠原来名为陆大夫祠,建在锦石山下,已经荒废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德庆知州陆舜臣在距离原址一里的江滨重建,并且改名为大中祠,陆舜臣邀请了时任广东盐课提举的陆时雍撰写了《大中祠记》,而这块碑记现在位于德庆学宫内的忠义祠。
▲ 德庆学宫忠义祠内的《大中祠记》
(图片来源:肇庆学院文博馆员、肇庆名城研究会会长刘晓生)

大中祠记

肇之德庆西五十里都城乡锦石下,旧有汉大中大夫陆贾祠,岁久倾圮,且宅幽阻。父老恻然,念大中于越有恩,乃闻于州守陆君师皋,请葺之。君曰:是诚在我。遂诹日率义民彭昭等往相度,得今祠址,负山俯江,土刚面阳,风气爽垲,可以妥灵。于是师皋捐缩浮费,伐材鸠工,创屋一区而迁祀之。而迁祀之用不侈,故公私无与闻。落成于嘉靖丙申九月十八日。

期月,师皋走仓使吴珊以书币来谒记。余辞以非史氏作家,且罪废多病之余,笔砚荒落,固却之。先是,余自海北还广,始识师皋于舟次。既而书来,谓余与大中命氏之同,且余过而祠适成,若期焉者,幸纪岁月,俾来者有考。

余始执笔叹曰:天下事成于同,岂惟是哉!夫大中贤而能使民修报,其祠废阅数十年,得师皋为太守,举之,余识之。吾三人偶同一姓,而相值如此,非同之谓耶?推是,则四海一家也。四海之内,凡事之巨细,皆吾一家政也。协而理之,吾同一家者之责也,而况于一祠已哉!

按史与志:大中,楚人,以客从高祖,常使诸侯。汉得天下,大中亦与有劳。时中国初定,赵尉佗自王于南粤,汉使大中赐佗印。至则佗弗为礼,大中凛然折其傲气,佗竦然起尊汉。又时时论理道,佗说,留大中与饮数月。后孝文即位,大中复使越,说佗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则大中不但遗惠于越已也。洪迈夷坚志谓大中与佗泛舟至此,默祷曰:我若说越王肯称臣,当以锦裹石为山灵报。使还,募人植花卉以代锦,后人因以名石。或谓佗设锦步障于石上,与大中登饮。宋干道间,梁竑舣舟山下,夜梦客自称陆大夫,云:我抑郁于此千余岁矣,君幸临,愿留诗识。今竑诗见于志,可考也。大都奇瑰卓荦之士,生策勋,死庙食,其精神必有所会之地。况大中功名光显,伟在使越,而是方之民独德其劳,既没而思,思而尸祝之,尸祝而大中来歆之,焉可诬也!使当时大中说不力,虽力而辞气弗能动佗,佗称帝,汉将呼之乎?弗听,则越民死于锋镝必矣。越今有遗黎而生聚者,未必非大中一说之留也。若大中所就,可谓有施于民者,然犹私祠而未载祀典,岂或以大中徒口辩而嫌于受金耶?余惟圣门四科,其次言语,人有不为而后可有为。汉去战国未远,群雄得据土者,皆有高可为六国之心,而佗恃险远,尤未易驯。时为使者亦艰矣,一言弗当,亦烹醢随之,而尙安所事金乎?

传称大中于王诸吕日,度不能争,乃病免,出所使越装卖千金,分给诸子为娱具,则大中亦能达者矣。况所持仅旅之资斧,而非直受其金也。若大中茍于受而多欲,则无以起佗之敬礼,又奚望使事之成耶?史固赞大中位止大夫致仕,而能从容于平、勃之间,约驩将相,以疆社稷,身名俱荣,则其为人又可知也。使大中惟有昔者使越之利,而竟无后日安刘之功,则天下后世鄙之为食夫。即如大中有知,亦当款服无辞矣。噫!使不辱命,惠流于国,廉而不激,圣人所贵,或者易视大中。

余固因祠记而阐其幽,以俟观风者采焉。不然,则余与师皋固污也,敢以同宗故,阿所好而废天下之公耶?旧名陆大夫祠,余易今称,从其秩名也。

州守讳舜臣,字师皋,浙嘉兴人,横州藉人。其他政绩可录,因是可类见云。

嘉靖十五年冬十一月既望。

进士第奉直大夫广东盐课提举前工部郎中吴兴陆时雍谨撰。

(因笔者学识尚浅,标点不准之处,敬请读者指出。)

初时,笔者还以为《大中祠记》碑刻是文物部门征集而来,放置在德庆学宫的。后经德庆县博物馆副馆长陆研梅介绍,才知道该碑记出土于德庆县图书馆前面牌坊处。

位于锦石山下陆水(今称绿水)附近的大中祠碑记为何在出土于几十里外的德庆州城?崇祯年间,陆鏊所修的《肇庆府志》给出了答案。

崇祯《肇庆府志》卷十五《祀典志·大中祠》载:“大中祠。在德庆州城隍庙右,旧在州西五十里锦石山下。国朝嘉靖十五年,知州陆臣重建于锦石江滨。三十六年,知州袁株以祀不便,移于香山东岳庙后。崇祯三年,署州事、府经历陈复初奉知府陆鏊改建于城隍庙右。有郎中陆时雍记及今知府记,俱载《艺文》。”按照崇祯《肇庆府志》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德庆知州袁株认为大中祠远在陆水锦石山下,不便祭祀,故而迁址重建于德庆州城附近的香山东岳寺后。崇祯三年(1630年),代理德庆知州的肇庆府经历陈复初根据知府陆鏊的意思改建于城隍庙右侧。将陆时雍撰写的《大中祠记》从锦石山下的旧址运来与当时知府陆鏊撰写的《康州建汉大中大夫陆公祠堂记》放置在一起。这样做可能是陆鏊认为之前陆舜臣重修大中祠,陆时雍撰记,两人与大中大夫陆贾同姓,自己又是陆贾的后裔,这是很有缘分的事,正如他在《康州建汉大中大夫陆公祠堂记》所写“予适至,因念在昔师皋陆君重修此祠,征序于郞中陆君时雍,徒以两人与公同姓,相诧奇合,况予实所自出,俯仰前修,其得已乎?”

大中祠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改名为“开粤陆大夫祠”,算是恢复原名。民国时期,国民党党部设在陆大夫祠。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建了德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县政府搬迁后,改建为图书馆。《大中祠记》碑刻出土于图书馆前牌坊处,也是就是原来的大中祠。
▲ 光绪《德庆州志·德庆州城图》
《大中祠记》石刻历经近五百年历史沧桑,虽已是残碑,仍有相当价值,如今雨淋日晒,相关方面是否应该为其寻找更为合适的安置之所?

注:陆时雍,字幼淳。嘉靖元年(1522)壬午举人,二年(1523)癸未联捷成进士,授上高知县,调永宁知县,迁工部郎中,因为弹劾武定侯郭勋,被谪提举海北盐课。后复官四川佥事,升江西提学副使,以疾归,杜门养病十年。著有《平川遗稿》《南游漫稿》《水利志》。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