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123xyz123 2024-03-10 发布于黑龙江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

抗战结束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二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而毛泽东的志向决不在此,他要的是彻底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解放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大量歼敌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于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接着又将战火扩大到其他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430万人,而我军只有127万人。双方兵力比是:3.4:1,而武器装备方面,双方差距则更为悬殊。至1947年6月,在一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并不断壮大了自己,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下降到373万人。正规军总人数已由200万下降到150万。由于整师、整旅被歼,大批高级将领被俘,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失败主义和厌战情绪增长。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00万人,同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缩小为1:1.9。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解放战争第二阶段:战略进攻,将主要战场推向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7月—1948年9月)

国民党方: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攻为守,集中兵力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在剿灭这两个解放区后,再依次围剿其他解放区。

共产党方:

陕甘宁解放区是中央所在地,山东解放区位居要害,是我军实力最强的解放区。

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行动

解放区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时,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一般军友只看到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忽略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根据地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根据地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我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的陈再道写道:“几个月在晋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都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

刘帅曾指出'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这一基本战略是世界战争、也是蒋介石[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开始第一年是内线作战,也必须在内线作战,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以后,转入外线作战,也必须是转入外线作战,步骤是明显的。'

'内线作战时,我们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解放区经济被破坏了,不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是不行的。'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

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路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大将在论山东的形势时曾指出'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1947年,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

敌强我弱,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我军唯有全力防御,咬牙死撑,难道只能任由国民党军肆意破坏解放区的经济?因此,我军打出外线将是必然的选择!

兵行险着

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武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可以达到我军预期的战略目的。

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蒋介石曾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这时,蒋介石如大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 气恼的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全力阻击刘邓大军。面对此情此景,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说,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野战军先头部队所有的步枪都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沿途不留一个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从头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8月25日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的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战略效果

无可否认,2野挺进大别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刘邓野战军主力由12万人降至5万多(另有3万3留置大别山坚持斗争),装备水平也下降很多,这是'失',但我们不能以此而认为挺进大别山失败了,因为挺进大别山使中共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将战火引入敌占区,缓解了解放区的压力!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最好战略前途,这是军史所公认的。

刘邓在挺进前向部队的口号是'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史书这样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毛泽东对挺进大别山如是说,'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我们虽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是如果没有三军挺进中原,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们的12月会议是不敢开的,这个口号我们也是不敢提的。''现在全国形势很好,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军在东北,华北,山东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空间,使得我军能够进行宽大机动,撕开敌军的重兵集团,而求得战机各个歼灭,并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促使敌我态势发生根本转变,我军不仅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更是由于中原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我军对对中原地区敌军的战略大包围,刘帅自出大别山那时起就指出,蒋军将被钉死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十字架上。

刘邓大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奋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南线战场的伟大战略转折,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

曾担任国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将军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大别山)。'

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的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随后,解放战争进入了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9月—1949年12月)的新阶段。

千里挺进大别山与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点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