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龙⑩|九江现役能扒的最老龙舟,竟然是它……

 朱觉超 2024-03-11 发布于云南

锣鼓声响,醒狮起舞。每年的国庆节前,九江镇现役可扒、已300多岁的翘南上海老龙都会抖落一身淤泥,再次展现出它的飒爽英姿,重出江湖与世人见面。

据记载,翘南上海老龙最早可追溯到清代,船身为坤甸木,全长19.8米,座位30个,重数吨。厚重的历史赋予了它团结拼搏、力争上流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引领翘南上海经济社奋勇前进的精神灯塔。

  

九江镇下西社区是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南海区生态宜居型新型农村社区标杆村(社区)。目前,下西社区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翘南上海经济社作为下西社区一份子当仁不让地给予回应,接下来将翘南上海老龙精神凝聚成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缓缓地铺开一幅创新发展的美丽画卷。

现役能扒的最老龙舟

九江扒龙舟在清代就开始盛行,龙舟遍布九江多个村落。九江龙舟盛会常在端午节举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农忙等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10月举行。几百年来,九江群众都将传统龙舟活动作为庆祝节日的传统消闲、娱乐方式,融入了很多当地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俗性特征,是岭南水乡龙舟文化的一个缩影。

翘南上海老龙是现役还可以扒年龄最大的龙舟,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足以见证九江传统龙舟的发展进程。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老龙的龙头、龙尾都供奉上海公所,龙身则沉睡在河涌中。

 

因此,每年国庆节前起龙,就成为村里的大事。翘南上海村人均会选择吉日,举办翘南上海老龙起龙仪式,全村男女老少乃至附近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起龙仪式包括祭龙、起龙、洗龙和采青,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下西社区翘南上海经济社社长关东权介绍,清除杂物等障碍物后,老人们会首先对龙头、龙身、龙尾三处进行祭祀,再起龙。

翘南上海老龙参加比赛。

在九江,传统龙舟“阿契”(相互“结契”俗称)文化渊源流长。“结契”用今天通俗的话就是“做兄弟”的意思。省级非遗传承人朱石明如数家珍地介绍龙舟“阿契”文化,阿契的起源大概是很久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与外人结识的机会不多,九江人以卖鱼为生,在河涌行驶渔船的路上认识了人,交到了朋友,在生活工作上互相帮忙,于是便有了阿契。

“正处清末民初时代,由于时势比较乱,会出现土匪等外部压榨行为,于是就以龙舟'结契’,相互帮忙抵抗外部势力。”除了上述原因,关东权还介绍了翘南上海老龙的“阿契”由来,他说,翘南上海老龙“结契”了邻村以及江门等四个“契友”,相互帮忙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翘南上海老龙被挖出来,虽有着300多岁的高龄,但它依然活跃于全镇的各项大比赛。关东权介绍,重出江湖那么多年,几乎每年都参赛,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翘南上海老龙几乎没有大修过,几乎是完好的,希望他继续'长寿’下去。”关东权表示,如今,为了保护好老龙,起龙后禁止摇曳,只允许泼水行为。

传承老龙精气神 共建美好家园

“上海”的名字起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地人以西江为“海”,“上海”则表示当地人从这里出发,依靠西江丰富的资源为生。“翘南上海这里好多生蚝壳,主要以水域面积为主。”关东权用案例说明这里曾最靠近海。

厚重的龙舟文化离不开河道水网的滋养,而翘南上海老龙又以团结拼搏、力争上流的龙舟精神反哺生活在这片水系的人和城,引领下九江人谱写出城产人文变迁的传奇故事。

“一个经济社才500人,且有关等10个姓,姓虽多但邻里关系很好。”关东权说,这正是翘南上海老龙团结拼搏、力争上流的体现,而100多年前建立的上海公所,供奉关公,更是最好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下西社区翘南上海经济社社长关东权。

进入新时代,翘南上海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挖掘和传承老龙文化,以老龙精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居全面发展。

2016年,一名身在香港的乡贤愿意出资,帮助村里建造一支凤艇。80岁的程雁平喜出望外,一方面她为儿子建凤艇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开始联系村里的女性,组织凤艇队伍。“一下子就有30多人报名了,大家都很高兴,划了大半辈子船了,终于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凤艇了!”

翘南上海老龙参加比赛。(通讯员供图)

每年国庆前夕,她们都会集中在一起,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进行训练。“因为有了凤艇,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也觉得更加年轻了。”程雁平笑着说。

如今,翘南上海一共有2条龙舟,1条凤艇,每年国庆都吸引近100人参加,占该经济社人口近5分之一。

在翘南上海,老龙文化传递出的循礼向善精神一直被当地人称道。在关东权看来,翘南上海文化所提倡的尊老孝义、诚实谦恭、竞争有道、和谐共处正是社区建设所需要推崇的道德品质。伴随着翘南上海龙舟精神,良好乡风逐渐渗入到经济社的每一个角落,引领着居民向善向好。

策划/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邓勋德 孙茜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沈芝强 霍勇文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沈芝强

图/视频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冯广胜 沈芝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