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背诵清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3-1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选择性必修二

重点知识背诵清单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下载

图片

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迁徙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手工业发展;精神生活逐渐丰富。

③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④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男性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的物种交流带给中国的影响

①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使中国粮食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②引发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高产作物引入推动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人口因素

①粮食需求的增加。

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①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③国际环境影响粮食的全球自由流动。

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小农经济,注重修建水利工程。

2.不利因素

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一定贡献。

②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影响

①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②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较大,体现出其具有脆弱性。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

工厂制度的特点

①时间:工人实行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纪律: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工人协同,工厂主监管)

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②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③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⑤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⑥消极: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机器大生产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①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础之上,而且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合理分配,分工合作,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特性。

③大量雇佣工人集中劳动,固定工作场所,彻底改变了手工工场的零散状态。

④采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⑤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市场意识强烈。

2.影响

①改变了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②改变了组织和协作的关系,原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表现为机器大生产下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提高了劳动社会化的程度。

③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商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资本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⑤妇女也加入工人的行列,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加大,工人的境遇相对恶化。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历史认识

1.影响

①政治: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

③思想: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教育: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

⑤社会生活:推动城市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风俗习惯的近代化等。

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战争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保障: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并予以大力支持。

③社会需要:现代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④军事需要: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的推动以及各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⑤理论基础:相对论、量子论等理论的提出。

现代科技进步的意义

1.经济层面

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由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②增长模式: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③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④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2.社会生活

①衣食住行: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②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③阶层结构: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工人阶级地位得到一定改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④人类联系: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③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④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③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并日趋生活化。

④对外贸易发达。⑤货币种类丰富。⑥商人地位低下。⑦呈现阶段性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不平衡状态不断加剧。

②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

③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唐至宋商业的变化趋势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

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⑤白银广泛使用;⑥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⑦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⑧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

②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城市商业活动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③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⑤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

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②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

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④通商口岸的开放。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①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②起步晚,发展缓慢;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④空间布局不均衡。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①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独立,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④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中国古代交通的特征

①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

②儒家思想观念影响交通规则,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

③交通建设由政府主导,目的是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⑤古代水陆交通发达,历史悠久,运输工具先进。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

A.北方少数民族袭扰使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B.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②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③文化(科技):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④海路优势:海路比陆路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瓷器逐渐成为主要运载商品,需要平稳的运输环境。

中国近代交通的特征

①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大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②铁路、水运、航空都有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③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村发展快;

④各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并存,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并存;

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

①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

②区域分布不平衡

③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

④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

⑤推动了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的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政局动荡不安

③封建顽固势力阻碍;④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

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交通)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②(经济)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经济)带动了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④(经济)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⑤(社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大批铁路沿线城市兴起;

⑥(思想)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⑦(习俗)打破了内陆的封闭状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

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①促进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A.政治: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经济:交通建设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C.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②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③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经济上: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

②政治上: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大力支持。

③科技上:科技创新成果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交通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科技:促进了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

③人流:加快了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信息: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

⑤生活: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众旅游成为潮流。

消极影响

①交通拥堵、航班延误等突发性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浪费和人员伤亡。

②可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或对人文环境造成伤害。(交通噪音、运输扬尘、污染水土资源、修建道路破坏文物建筑)

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权保障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②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动。

⑤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

古代疫病频发的原因

①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②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差。

③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④在防疫措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外交流及国内人口的流动促进了疫病的流行。

瘟疫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①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②政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甚至王朝更替;

③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④军事:军队战斗力降低;

⑤思想: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传播;

⑥医学:客观上推动了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⑦社会:对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

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①直接: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②政治:导致政治变动、社会混乱;

③经济:客观上导致欧洲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④文化:动摇宗教桎梏,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⑤社会: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改变欧洲的生活习惯,改变卫生条件,完善城市设施。

古代中国中医学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理论成熟。②体系完整,内容丰富。③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④典籍浩繁,数量众多。⑤成就巨大,影响深远。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①推动了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②促进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③有利于公共卫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④中西医交流推动中医的进步。

⑤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启迪明智。

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①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近代化;

②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

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④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⑤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⑥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战后英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

①二战的冲击;  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民众获得医疗保障的强烈意愿;  ⑤与苏联竞争。

新中国乡村医生涌现的原因

①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

②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

③毛泽东的指示,政府政策的引领。

新中国乡村医生涌现的影响

①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②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②有利于消除劳动者对疾病风险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支出,扩大有效需求。

③有利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

④有利于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者的正常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⑤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疾病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

①经济: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③生活: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⑤社会: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①起步晚,水平低,基础薄弱;②政府统一管理;

③成就显著;④全方位,普惠性。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①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

①机构完备,覆盖面广;②全民医保,全面覆盖;

③统筹规划,措施多样;④社会服务,规范管理

正文结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