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知识】中国木雕概述

 笃艺堂 2024-03-11 发布于上海

节选自木功文化合作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先生编著的《雕艺流音》。

《雕艺流音》王笃芳编著

王笃芳大师(图右一)与木功文化创始人合影并馈赠书作《雕艺流音》

王笃芳(图右一),1947年春出生于东海之滨,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所长,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郑可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国家级非遗浙江省传承人,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大剧院、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温州博物馆等收藏。曾出版《王家黄杨木雕艺术》、《王笃芳黄杨木雕》、《王笃芳素描集》、《中国民间木雕技法》,从事黄杨木雕创作探索50年,形成中国雕塑“王笃芳式”。

王笃芳大师(图右一)馈赠“木功文化”墨宝


下 述 正 文

我国木雕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已经用石刀、骨刀在木头上刻录记事符号,刻制简单的木制用品。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辽宁沈阳新乐遗址2号坑出土的“鸟形木雕”,是新石器时代的浮雕作品。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

有关木雕制作的记载也散见于我国古代的典籍,古人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铉木为弧、锬木为矢”······的记载。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木雕装饰在建筑中就已经使用。如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中发现的雕花彩饰镶嵌野猪牙片的木椁板。

商代建筑的宫廷、宗庙,也采用了相当一部份木雕装饰,雕刻技法是较粗的阴线刻纹。人类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到封建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炼铁术的出现,给木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时的木雕表现手法由简单的刻纹发展到立体圆雕。

到了春秋战国,漆器工艺突飞猛进,直至汉代。当然,漆器的成型与木雕工艺密不可分,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漆木鹿”、“彩漆木雕鸟兽座屏”、“木雕双凤漆座屏”都说明当时的木雕不仅在主体造型上美观大方,而且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雕刻技艺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镂雕、斜刀平雕等技法也广泛应用。

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漆木雕鸟兽座屏

到秦汉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完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木器制作也逐渐形成规模,官府还设立专门机构对木材运输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这些现象促进木雕工艺迅速发展,作品数量不断增多。

秦汉时期实行厚葬的习俗,也给木雕工艺带来了空前繁荣。如今能见到随葬木俑形式十分丰富,有犁田、收割、扫地、打杂、马戏、奏乐、乳母等形象,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木俑有160多件,甘肃武威、广州龙生岗汉墓中出土的木雕人物俑、动物俑、木梳、木瑟、木船等生活、生产用品,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木俑

南北朝重要的特点是佛教艺术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交流传入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工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天监年间(502-519年)梁武帝大兴佛寺,特别在江南一带耗费巨资,广建寺院,大大地促进了建筑装饰木雕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佛教雕刻方面有拼木雕刻、独木雕刻,规模极大,已注重精雕细刻。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中的一尊木雕观音,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木雕像,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110吨、有42只手印、45只慧眼。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会稽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河北承德普宁寺千手观音,世界最大的木雕像

隋唐时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是文化和艺术的鼎盛黄金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

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得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此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的景象,我们可以在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看到当时建筑木雕瑰丽华美的风格和精湛的雕技。

唐代的木偶戏,也是当时木雕艺人尽情发挥的空间,特别是五代,木雕艺术品的造型,由于在隋唐艺术的影响之后,工艺技法带有极浓厚的唐代风格。在出土的木俑中最具代表的要数新疆吐鲁番阿丝塔拉古墓残存的盛唐遗风的彩绘木俑。又如江苏蔡庄五代墓发掘了一批着衣木俑,不仅造型完美,而且更注重神态、服饰的美,他使木雕艺术在人体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木雕广泛应用在生活用具上,如雕花木器件、木座、木床、木制乐器、木花几和木案等,所刻的图案有木龙、凤、蕙草、云纹、缠枝牡丹等。所用木材种类也多,其中不乏名贵木材,如紫檀木、黄杨木、沉香木等。

新疆吐鲁番阿丝塔拉古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宋代木雕在前朝基础上得到普及、提高,由于宋代的海运和商业十分发达,许多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手工业作坊得到扩大,以致一般硕学善画之士都能动刀创制。木雕艺术便由此而兴,所以宋代小件木雕极为流行,遗存也较多,虽然作品尺寸不大,但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秀美典雅,浸透着文诗韵味。北宋闻名的“技艺夫人”严氏能用檀香木雕刻五百罗汉及其侍从弟子,这些人物表情细腻、相貌各异、十分传神。历代木雕工艺始终与建筑装饰相伴而行,共同创造了木雕艺术的辉煌历史。

北宋彩绘木雕观音像

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经过历史的变迁,木雕也经历了较大的磨难。由于元代统治者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持一种比较开放和“实用”的态度,对佛教的信奉相对减弱,大型的木雕造像不再出现,但中小型的寺庙随处可见。

这一时期的木雕艺术依附于建筑,较多的体现在建筑艺术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民居、皖南宏村民居、江西景德镇地区的民居雕刻,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匾额等,表现形式多样,有圆雕、浮雕、透雕,题材内容有人物、动物、静物等,艺术手法有的偏向写实、有的极其夸张。

山西丁村民居门楼

这一时期的明代家具,以设计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刻工娴熟而闻名于世,形成独特的明式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伦理、信仰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建筑木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清两代距今并不遥远,留存下来的可显示建筑木雕成就的载体有很多。如北京故宫建筑群、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皇家陵寝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安徽亳县关帝庙戏楼、上海城隍庙内园戏楼、河南社旗的山陕会馆等。

北京故宫建筑群

晚清时期的木雕工艺品虽说在建筑构件装饰和木制家具装饰方面成绩斐然,但小件木雕实用品和欣赏品更是丰富多彩。尤其是清代有被俗称为“小器件”的小型木雕工艺品,有小玩具、小摆设和文房案头的小品雕刻,如笔筒、砚台盒、笔架、臂阁以及各种精美繁复的饰物,可谓是品类多样,美不胜收。

清代黄杨木雕三友笔筒

明代嘉靖以后出现的徽州版画,也是这一时期木雕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晚清至建国前,木雕艺术仍然在建筑装饰上结合的比较多。

徽州木雕版画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木雕题材已多见于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喜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其雕工也日趋精美,以前统称为木雕的工艺,此时已形成了不同的分类,出现了白木雕、红木雕、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诸多木雕门类,在雕工技艺上也出现分宗立派。

白木雕群仙像

红木雕弥勒佛

清龙眼木雕达摩像

清黄杨木雕寿星像

清金漆木雕花鸟纹花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保护、恢复、提高、发展的有力措施,对民间木雕进行抢救,挖掘著名艺人到高等学府进行培训,组织艺人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创作了许多反映现生活的木雕作品,使木雕艺术不局限在建筑雕刻和独立艺术品中,而被赋予更广宽的题材内容,并且设计出大量适合出口贸易需要的木雕产品,为国家换取外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