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俗

 刘相春1967 2024-03-11 发布于浙江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谈谈习俗这个话题,似乎就显得很应景。

习俗,顾名思义,习惯风俗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反映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同时也是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

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关于二月二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的与古代天象有关,有的与传说故事有关,大家最为所熟知的当然是与龙王的故事有关传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其实,这个传说主要是与天气有关古人靠天吃饭,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很重要,老百姓敬龙祈雨,祈望老天保佑丰收,于是这个故事便产生

二月二的习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月二剃龙头。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剃头理发,意为剃龙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选择在这天理发希望可以从开始、鸿运当头期待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春天的好光景

据我观察,“二月二剃龙头”似乎在长江以北更加流行,而在江南,似乎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当然,这种认识也可能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以偏概全。

在北方,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传说,沿为习俗,男丁大都不在正月里剃头。因为一整个正月不能剃头,所以北方的理发店越到年根越忙,很多人为了正月一个月不剃头而把腊月剃头的时间尽可能往后拖。一个正月不剃头,这一个个“头”就都留给了“二月二”,所以北方每年“二月二”这一天,是理发师一年中最忙的一天。不夸张地讲,从一大早开门,到大半夜关门,理发师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而在南方,理发师似乎没有这么忙。

传统节日往往都配有专门的节日食品,比方过春节吃饺子,过端午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等等。这一点跟南方差不多。那么,二月二吃什么呢?北方吃猪头、猪耳朵、猪脚(又叫猪手)、猪尾巴之类的猪的“边角料”,而南方很多地方都在这一天吃芥菜饭。

在吃食上与龙头对应的就是猪头了。龙有九似,其中有“头似驼”。但是骆驼的头可不是常见的,于是人们便跟骆驼头形状差不多的猪头代替。从商朝开始猪就是祭祀用的食物,后来逐渐变成用猪羊的头置于供桌上祭祀使用。到宋朝时,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原因在于宋朝的猪肉很便宜,老百姓吃得起,所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但不知为何,将猪头与龙头相提并论,我总觉有些牵强,有些怪怪的感觉,当然,我这属于“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我个人对“二月二吃猪头”理解来源于北方的杀年猪的习俗。过去北方的农村,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有杀年猪的习俗。一头猪的肉,基本上能满足一个家庭一整个正月的肉食供应。北方天寒且久,人们习惯了“猫冬”,所以“年”过得就特别长。一般情况下,从腊月初八开始,就算过年了。有民谣为证: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整个正月更甭说,都在“过年”,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跟江南的春早人劳就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正月下来,一头猪的主要部分也就吃得差不多了,就只剩下些猪头、猪耳朵、猪脚、猪尾巴之类的“边角料”,正好用来过二月二。吃完了这些,年猪就被吃完了,以后再想吃肉,恐怕要等接下来的其他的节日了。我到现在还记得老祖母当年说的话:正月过完不算过完年,二月二过完才算真的过完了年;过完了二月二,就要过长算日子(辛苦的日子,当然这是过去的事情)了。当然,这都是过去过紧巴日子时候的事情了,不像现在。现在,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吃穿住用都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这要搁在过去讲,那就是“天天都在过年”。

习俗,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什么道理可言,就是约定俗成,大家自觉遵守而已。

比方男左女右习俗。公共厕所,男左女右;结婚戒指,男左女右;结婚照片,男左女右……据说这源于日月二神的传说: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为阳,月神为阴,民间便流传起“男左女右”的习俗

比方饮酒习俗。汉民族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年酒当然,这多半是南方的习俗,北方似乎就没这么讲究。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比方婚丧嫁娶的习俗,……

比方各种禁忌的习俗,……

比方栽种植物的习俗,……

……

习俗千千万万,正是基于这些习俗,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不衰。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认同感的降低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我们遗憾地发现,好多的习俗在一点点地弱化甚至消失,对习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的习俗,有着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其中的优良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