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一悬崖上方,意外发现“国宝级”书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4-03-12 发布于日本
原创2024-03-09 16:41·五体八法

早在东汉时期,书法不似现在一般飘逸秀美,当时流行篆书、隶书,字体敦实浑厚、古拙肃穆,笔画偏为繁杂,为了提高文字的实用性、艺术气息,张芝、钟繇等人,一步步简化笔势,直到王羲之开创“秀逸”书风,行笔潇洒自如、虚和婉转,尽显行云流水之美,让书法真正走上“艺术道路”。

直到今日,众人欣赏一件法帖时,依然下意识,将“王字”风韵视为标准,这一现象存在优点,鲜明、直观的外在美感,吸引更多人关注书法,但也产生一定的弊端,由于古拙的篆隶被忽略,艺术创作阳刚之气不足,风格多样性减少,审美眼光变的单一。

譬如现代网络上,不少人抨击篆隶笨拙、古怪,称其是“丑书”,实际上,艺术并无“美丑之分”,东汉时期的篆籀气息,同样存在独特、个性的美感,比如四川一悬崖上,意外发现消失千年的“国宝级”书法,通篇率性自然,展出高古质朴的篆隶之美,此作就是《何君尊楗阁刻石》。

刻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六月,原石位于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冯家村钻山洞荥河南岸陡崖峭壁上,全文共计52字,内容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徙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卷中字体删除隶书复杂的装饰性,用笔以中锋为主,笔势浑雄有力,相比篆书的直来直去,此作融合提按、顿挫的变化,点画饱满舒展、干练果断,尽显质朴洁净,对于根基偏弱的现代人来说,练习篆隶更加合适,笔法的变化性适宜,便于把控用笔的收放缓急等。

同时,这一摩崖石刻还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专家研究它之前,对于汉隶和篆书的发展、演变,一直没有确凿的参考对象,此件石刻的现世,让世人见到篆书与隶书融合的初步原貌,让书法简化过程,和古人审美思想,变的更加明晰、真实。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写道:“至《褒斜》《郙阁》《裴岑》《尊楗阁》《仙友》等碑,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而秦分笔未亡”,康有为赞同上述观点,他这一件石刻代表书法简化的源头,而且相比繁杂的篆书,此作更为简练率性,蕴含古雅妙趣的艺术性。

金石学家洪适也曾评价曰:“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逢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冡,未易窥其藩篱也”,如今《何君尊楗阁刻石》乃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被誉为“汉隶之首”、“天下第一刻石”。

您对《何君尊楗阁刻石》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