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往事:善良仁义的刘唐氏

 梦回乡关 2024-03-13 发布于浙江


大约一百年前,我们村唐家添个闺女。她十来岁的时候,街上来个道士算命,她领着小弟看热闹,老道看她一眼说:你一辈子得喝三口井的水!意思是,她将来得改嫁。

这小闺女一听不愿意了,她说:俺才不信,你看吧,我以后就是饿死也不改嫁!

后来,她嫁给了附近山村一户姓刘的,小闺女变成了小媳妇刘唐氏。

婆家这个村,在山顶处,像个帽子的顶,是个缺水的村,自古以来都不算富裕。青壮年男人不甘心困在乡下,一般都选择当兵,到现在他村的退伍兵也多,烈属也多。

她丈夫是家里的老大,弟兄五个。老五就是解放军的战斗英雄,1947年打孟良崮战役,身受重伤,弹片一直留在身上,落下终生残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老百姓想着这回不打仗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是得过上好日子啦!年轻人再也不用出生入死,家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没想到,1950年美国鬼子又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丈夫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她那会儿怀孕了,心里面真是舍不得,临走的时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在外面好好保重,一定回来!

可惜天公不作美。第二年,婆家派人捎信儿到娘家来,来人说:我今天又是报喜又是报丧来的。

她的孩子出生了是喜,丈夫牺牲了是丧。

没人知道,她抱着孩儿掉了多少泪。

生活还得继续,大家庭不可能让这孤儿寡母过不下去,互帮互助是这个大家族的传统。

但是命运没有放过她,更大的打击很快就到了,不久孩子也夭折了!这一年,她26岁。

26岁,也没有孩子的牵绊,又是新社会,婆家是个贫困的村,有什么好留恋的呢?大家都劝她改嫁吧。

可是谁也没想到,她坚决不改嫁,她作为长媳,替丈夫承担了孝养父母、照顾兄弟姐妹的重任。

 

四弟家孩子多,家里负担大,她主动帮四弟家照顾两个孩子,她把自己的母爱毫不保留地给了两个侄子,供他们读书,教他们道理。

后来这俩侄儿,一个进了栖霞某机关工作,一个做了莱阳司法部门的大领导。

婆家村有一个清朝的贞节牌坊,是纪念旧社会一位守节妇女的,就在她五弟房后。有人就提议为刘唐氏也立一个牌坊,但作为村支书四弟不同意:不立!弄个牌坊就把大嫂绑这儿了!俺大嫂为俺家做这么大贡献,伺候老的,拉拔小的,太苦了!她以后想改嫁就改嫁,俺全家老少没有意见,这些小一辈的永远都是她的孩!

她也打定主意不改嫁,勤勤恳恳,平平淡淡,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侄子们长大了,结婚了,生孩了,她的黑头变白发,老了也不闲着,又帮看这些孙子孙女们。刘家几兄弟的孙辈没事都爱来这位大奶奶家,大奶奶总是和和气气,对孩子们特别好。

她养大的四弟家的老四,在莱阳工作,娶了个好媳妇,看大妈妈老了,就常接莱阳住,跟亲妈一样亲。这个媳妇对下一辈的小孩儿也特别好,小辈儿们出息了,考上大学的,放假回家不管是到莱阳火车站还是汽车站,四媳妇都找车送回来。敬老爱幼,仁义和气的家风在这个家族里传承。

古人说,一个好女人,可以兴旺一个家族八代,一点不假呀!

在刘唐氏的影响下,在刘家良好的家风熏陶下,刘家子孙满堂,出了好几个硕士、博士、政府部门领导,部队干部。

告诉我这些事的是我同学,是刘家老五家的孙女,现在是博士,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我们村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走出了懂孝悌、讲忠信的唐氏,是我们村的骄傲,她值得我们村每个人敬仰、缅怀!她的忠贞不渝在每个时代都应该被歌颂!

很可惜,我知道这个故事太晚了,老人84岁时去世了,当年她抱着去算命的小弟,2023年也走了,这真是一种遗憾啊。

我在想,在她死的那一天,可能她丈夫会来领她吧,她说:俺等了你一辈子也没等来,不过呀,俺把你这辈子该干的事都替你干完啦!

人们都赞叹刘唐氏,却容易忽略了刘氏大家族,家族对唐氏孤儿寡母的照顾、关爱、友善,这也是让她留下的重要原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仁义的刘家迎娶了善良仁义的唐氏,仁义的唐氏愿意留在仁义的刘家。

家族和合,守望互助,正是中华民族普通百姓历经苦难,在一次次浩劫中,顽强赓续下来的秘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