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Cult眼光看《周处除三害》

 星期五文艺 2024-03-13 发布于山东

文:太不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评论前建议大家先行阅读本人另一篇涉及Cult(邪典片)的文章(*文章链接:谈谈B级片、邪典片与中国观众的姻缘关系。那或许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本文观点。
回到正在大陆热映的《周处除三害》,客观说,我不认为它是一部具备高质量、高思想境界且纯粹性的作品。理由很简单:创作者在其类型、商业、独立性上表现出了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换句话说,他又在照顾受众群体的承受度,又在考虑电影的商业价值,同时还在展示自我的风格手法与反叛情绪。(这也是无法给电影定性的原因所在)
但单从自我一面来讲,电影乃至艺术创作不同于学术,它是相对主观的(否则哪来的个性),而在一个电影体制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是允许(甚至鼓励)那种个性、自我、偏执甚至有明显专业瑕疵的电影者进行创作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作品称为“独立电影”。(注意:独立电影不见质量都高)
这里要提醒大家,《周处除三害》是一部带有浓厚地方(即台湾)政治色彩的电影,其中的角色身份(包括警察、黑社会等),角色的行为特征(比如说袭警、靠个人力量逞反面英雄),以及角色所经历的事情(包括黑医疗、反宗教、睹死刑等)都只能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才具备设想和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它会在台湾顺利投拍、上市甚至拿奖。反过来,这部电影里所发生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发生在大陆的,单单是一个“警匪道德面反转”的情况就不可想象。我认为这也是此片能在大陆上映的一个重要原因(让“坏事”都发生在别人那吧!)
理清这个电影外围环境,或许我们能够更为客观理性地对此片做出认知与评价。
正如前文所言,从电影技法、叙述结构以及导演风格来讲,《周处除三害》并不足以被奉为神作,我们来举出几例说明:
*电影中用到大量隐喻手法,诸如骨灰、陈灰(刑警的名字)、陈灰眼睛被扎的概念,显然这是在讽刺台湾警察系统的“无用与无能”,如同陈灰。在我看来这是做电影最基本的讽刺技法。要知道在那些西方基督教国家,其电影里人名(如大卫、约翰、伊莎贝拉、拉里)与其身份、行为的呼应隐喻无处不在。
*电影里陈桂林在灵修堂前进行了一场爆头大屠杀……这种反社会暴力美学在西方更是司空见惯,单是一个丧尸片便一抓一大把(另见本号文章链接:隐藏在丧尸片背后的社会情绪
*至于结尾处的台湾死刑现场,展示此类话题的电影更多,探讨的也更为深刻与现实主义(见链接:为何这些电影要探讨“死刑”...与之想必此片的结局死刑更像是一种大团圆式的情感戏。
(注:《周处除三害》结尾处的死刑展示再次暴露出了导演即想批判现实又想渲染角色悲情主义色彩的双向动机。)
以上元素,即便它们算得上电影加分项,即便它们能满足观众的审美以及情感需求,但那绝不足以成为此片有价值的先决条件。这些东西仅仅算是电影人的功底。
理性看清这些后,我们不妨再换一个角度(就是本文标题所示的“Cult”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或许能从中得到更多的靓点。
那么 Cult 是不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呢?来看电影一个桥段——
当陈桂林公然背叛尊者(那个宗教领袖)后,对方把他钉进了棺材,埋进了土里。再之后,陈桂林破棺材而出,进行了那场复仇大屠杀。
熟悉昆汀·塔希提诺的朋友绝不会对这个场景和套路感到陌生,没错,《杀死比尔2》里的新娘也正是被仇家钉进了棺材,进而她冲出了棺材,展开了新一轮复仇……

▲《杀死比尔2》剧照,2004

从电影研究角度看这当然不是巧合(镜头可能偶合,但镜头与背后剧情加起来可耦合不了),我认为这是导演在向昆汀之类导演致敬(就像姜文在《邪不压正》里把自己倒吊起来模仿《被解救的姜戈》一般)*这里要注意:致敬不同于抄袭,因为它不单单是镜头或戏份的模仿,还有“观念”的认同
在此,我认为《周处除三害》的导演从电影层面认同了“无政府主义”与“暴力反抗”这一创作理念。
再次声明,这是从电影层面而言,这也决定了此片的整体风格是“艺术象征化”的思维,而非现实主义。因此我们要在暴力后面加个“美学”,提示大家这并非现实解决方式。
至此我们可以说《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在商业套路化以及专业技术之外展示出了一定的创作者个性,以及电影体制下的独立性。借此我们得以看到了一个非典型性的警匪故事——在这个故事下,匪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英雄,警成了庸才,正能量的传递着成了骗子,其追随者成了机器僵尸。而在这些人物行为之下的社会制度变得荒诞无用
这便是“Cult”视角下该作品的特点。也是大陆观众热议的方面。
当然这种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那是单从“独立电影”角度而言的。然而,当这种视角被拿到了大陆院线,我认为有可能具有颠覆性,毕竟,我们院线是没有“创作者绝对独立”这一概念的。能够站在一个“反社会人格”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花时间和精力去剖析一个“罪犯”、“屠杀者”甚至为其立传,那是多么的离经叛道的事。进而,一个社会如果能在艺术层面承认、允许和包容“另一种声音”的存在(哪怕是负面的,不好的),别的不说,那对电影业何其珍贵。
当然,如果你仅仅是站在自己家门里看别人家闹笑话,或者跟着瞎起哄喊某某电影尺度牛逼之类的话,那也就无从“颠覆”之说了。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谈谈B级片、邪典片与中国观众的姻缘关系

 “昆汀”电影到底极致在哪?

 “暴力不美学”电影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跟“暴力美学”的差别在哪...

 为何这些电影要探讨“死刑”...

 隐藏在丧尸片背后的社会情绪

 关于“武侠片”的前世今生

 浅谈库布里克八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再谈电影三宝:性,美食,暴力

 “黑吃黑”与“暴力美学”电影的区别在哪?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