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探秘——敦煌(遗址篇)

 阳关残雪 2024-03-13 发布于甘肃

图片

      敦煌市虽因莫高窟而负有盛名,却不仅仅只有莫高窟,作为汉时期直通西域的边城,民族开放交流的所在,古人还在这里采取了众多保证边境平安,通行无碍的措施,比如修建关隘、长城、驿所等,昔日他们都是气势磅礴的建筑,象征帝国的权威,不容染指。但强盛的汉帝国千年前就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权威不存,土石夯筑的的断瓦残垣尚在没有人烟的大地上负隅顽抗,誓要让人们再一窥帝国荣光…….

图片

敦煌作为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状仍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两个历史城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石窟群、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近百处文物保护单位。本期我们将主要介绍三处知名汉朝遗址:驿站“悬泉置”和两座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玉门关”“阳关”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为汉唐年间瓜州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悬泉置于1987年被首次发现,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出土25000余枚汉简和其他文物万余件,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遗址区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现存阳关烽燧、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渥洼池遗迹。

图片

将军刺水出悬泉,寄信传书通西域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后汉书·西域传》

公元前51年,西域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几辆马车飞驰而来,扬起沙尘,其中一辆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年逾七十仍气度不凡。她看着窗外,戈壁滩已渐渐消失,带着货物往来的商人多起来,人们在交谈、做生意,边关一副安稳和平的景象,她知道,这是她贡献全部青春的结果。她的眼眶慢慢湿润起来,嘴角却现出一丝笑意。50年前,还是少女的她为巩固汉乌联盟,被封为“解忧公主”远嫁西域。这期间她表现出超凡的勇敢与智慧,为汉乌联盟建立、驱逐匈奴做出了巨大贡献。到晚年时,乌孙国再度内乱,公主失去了孩子,她无力回天,又思念家乡,向汉朝天子上书乞归。《汉书·西域传》记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准许她终老长安。

图片
图片

游戏、影视剧中的解忧公主形象 图源网易云游戏《忘川风华录》、电视剧《解忧公主》

公主快到敦煌时,距离最近的悬泉置早早收到接待公主一行的诏命,听到击鼓声立刻出门迎候。接过公主侍从手中的通行信物后,恭迎他们进入。悬泉置的现任置啬夫名叫弘,是个勤学上进的人,他在这职位上待了二十多年,见证过丝路上的无数传奇。解忧公主他并不陌生,公主为汉乌两国殚精竭虑,多次向皇帝上书,这些信息都要经过悬泉置传递,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公主真容,不由倍感尊敬。他履行职责,如实地记下了公主这次出行的信息并存放起来——第一封简书写到“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囗请部。御史大夫万年下请(渭)成(城),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第二封写到“甘露三年十月辛亥朔,渊泉丞贺移广至、鱼离、县泉、遮要、龙勒,厩啬夫昌持传马送公主以下过,稟穬麦各如牒,今写券墨移书到,受薄入,十一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

图片
图片

左图为简1,右图为简2,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1大致内容是上级官吏将要护送公主等一行人返程,要求沿途驿站传车马提供驾两匹马的轺车,并提供相应的住宿。简2是悬泉置抄录当时渊泉丞贺发送给广至、鱼离、悬泉、遮要、龙勒的公文,说厩啬夫昌驾着传马沿路送解忧公主要途径这些地方,要求这些地方的驿站记录好所提供的穬麦支出,仔细核对后登记入册,在十一月的时候上报。

这个故事行进到这里的时候,观者为解忧公主命运感慨叹息之余,更多的该是疑惑了,解忧公主这是去了哪里,“悬泉置”是什么地方,“啬夫弘”又是谁,简二中一长串地名又是什么?且待我一一说来。

大多数读者应该能猜到“悬泉置”是一个类似古装影视剧中常提到的“驿站”这样的地方,经常能看到的画面就是两种:一个人骑马猛冲进去,一边喊着“八百里加急!”,然后换匹马再冲出来;或者朝廷派来一位大员,一行人浩浩荡荡走到门口,里面官员春风满面迎出来问候。总体来说,没有错。“置”早在秦朝就有记载,那时被称为“驿”或者“传”,到了汉朝,其功能性更加综合,位于边关的置会兼有一定军事功能,但主要还是以传递信件和提供沿途公务人员休整为主。不过实际运作起来,要比古装剧里那个背景板复杂的多。

图片

古装剧中的驿站 图源bilibili视频截图

悬泉置的具体设立时间不可考,但至少在汉武帝彻底掌握河西地带以后。“悬泉”之名来自于一则传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悬泉水,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传说,李广利将军西征大宛时,路过此地,因人困马乏就拿佩剑刺向山石,泉水炯炯流出,取名“悬泉”,这泓泉水在汉时就是悬泉置取水水源,至今没有干涸。

图片

悬泉置复原图 图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在两千年前,这样的“置”遍布汉帝国大地,其中长安到敦煌有近八十余处,汉朝为加大对西域的统治力度频繁派遣使者军队往来,形成“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这样大量的驿站设置也便于河西走廊的畅行无阻,我们在上文中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答,简二中一长串的地名是河西走廊上其他“置”机构的名称。

图片

河西走廊驿站分布 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那么在汉朝要如何合法合规的进入悬泉置,并得到悬泉置的接待呢?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是邮件传递和接待来往公务人员。也就是说有两种情况。如果你是一名邮差,能否使用驿站的马匹要取决于所递送文书的重要性,普通邮件只能使用比“置”级别更低的邮驿系统“亭”,步行接力传送。若有紧急公文才能使用马匹接力传递,和现在的快递小哥一样,公文送达时间有一定要求,未能及时送达会接受罚金处分。作为古代唯一通信工具,邮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悬泉置的文书都会经过仔细的检查和登记,包括封检情况·、寄送人姓名、官职、内容等,倘若有级别很高的重要文书丢失,甚至要向全国发布公告,悬赏追查。

图片

魏晋墓壁画上的邮驿 图源百度

如果你是长安来的官员,接到皇帝的使命出使,待遇如何就要看你的官职位阶如何了。悬泉置所能提供的服务无非三种:住宿、车马、饮食。三种服务对应三个部门:传舍、厩、厨。又单设部门“置”统领全局,这个部门类似今天单位中的各职能部门的综合,财务、文书工作都由该部门执行。“置啬夫”就是“置”这个部门的“办公室主任,相应的,“厨”有厨啬夫,“厩”有厩啬夫,传舍有“传舍佐”作为部门的领导。

我们依然参考解忧公主一行的经历来看悬泉置的服务标准。按照记载,在宾客到来之时,悬泉置首先会击鼓提醒各部门做好接待准备,来者身份不同,鼓点数、响声都不同,接待方式、接待用品也不同,一般来说,以公主的尊贵,鼓点数应该较多,仪仗也更高。待他们进入后就是供应饭食、住宿及车马了。诏令有要求,“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轺传,就是一种车马的规格,由一匹或两匹下足马驾驶,这里要求一架两匹马驾驶的轺车。虽然这种是所有传车类型装备最为简陋的,但是胜在轻便,因此不论地位高低都能乘坐。“当舍传舍”就是要求留下过夜,需要悬泉置准备房间和场地。饮食方面,主要供应粺米、粝米,辅食酱。等级较低的,如监史一级及等级在其下的官员不允许供肉。

图片

悬泉置出土的《鼓令册》, 接待不持戒使节敲鼓15下,守丞6下,级别较低官员3下 

图源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悬泉置从汉武时期断续沿用到唐朝,唐朝诗人贾岛还留有《宿悬泉驿》,宋以后,悬泉置的身影就埋没在史料中不见踪迹。直到两千多年后,1987年,酒泉一支文物普查队在戈壁滩上捡到一块写着“县泉置以亭行”的木牌,他们意识到这件文物的珍贵,向国家申请了抢救性挖掘。1990年,在黄沙中静默许久的悬泉置以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了它最后一批客人们——两万五千余枚汉简和上万件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生动地揭露了当时边塞军民的生活图景,也为我国古代邮驿发展过程拼上了一块重要拼图。

图片

“县泉置以亭行”木简 图源甘肃省简牍博物馆

《汉书》提到丝路盛景,“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这与丝绸之路上往来传递书信的大小驿站是脱不开关系的,作为长安到西域通路上唯一被考古发掘的驿站,他见证了汉唐丝路兴衰的全过程,亦见证过无数西域传说和为开放和平奔波努力的人们。他守在这里忠实地记录下一切,为后人传达了汉唐军民生活的一隅。

图片

现在的悬泉置遗址 图源百度

图片

   南北据两关,古今人不绝

战士们都知道,只要出了塞,就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回去了。身在这大漠孤城之中,一双合脚的鞋、合身的衣服都是奢望,还不时有少数民族的骚扰侵犯,边塞的苦啊,都是伴着干粮和着眼泪往下生咽。这个冬天真的太冷了,战士“无名”这么想着,他病入膏肓,又缺医少药,应该没有几天了。他的家乡不在这里,在遥远的看的见杨柳青青的地方,外面还在下雪,北风呼呼,偶尔夹两声幽怨笛音,除此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春天大概不会来了吧……

图片

酒泉肩水金关出土的一枚汉简,应该是没有寄出的家书,将士说自己远在边关为吏,又病重,生死都再不能相见了 

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

王之涣此时面朝黄河水,想着翻过这山水那边的光景,顿时郁结于心,提笔挥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图片

西北风光 图源小红书@嗯

这是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中国每一个上过小学的孩子都会背这首诗,相信在九年义务的洗礼下,大家对于这首诗的解析甚至都烂熟于心。比如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寄情,景色想象如何瑰丽,场面如何壮阔,描写如何生动,情感又如何丰沛,在此就不再做赘述。我们要说的是这个寄情之托——“玉门关”。

玉门关,两汉以来进入西域的门户,在军事防御、经济贸易上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得名。那什么是“关”呢?

关,就是关隘,是人们利用自然地形构筑的人工建筑,往往据险而守,多发挥军事作用,也有控制交通、查收关税的功能,玉门关地势就并不险要,建关之初更多是为控制丝路通行要道。最早在西周就有“关”的记载,老子有个著名故事,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老子西游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说老子要隐居之时被关令拦下,要他著书才放他走,据说他的著作都是因此才流传下来的。

图片

以酒泉肩水金关复原图为例的关隘形制 图源中国长城论坛

关隘有其固定建筑形制,主体建筑是关门、关墙,关门就是是平时盘查行旅、征收关税履行关隘行政职能的门户,关墙与其相连做防御用,边上一般为其附属结构,有方堡、烽火台、坞等,方堡与烽火台一般连在一起,在烽火台上瞭望军情的戍卒就住在方堡内;坞则是防御用的小堡垒,内有功能不一的房屋建筑若干,长官与居民住所都在这里,玉门关景区中如今仅剩的四方形堡垒就是坞的一部分,俗称为“小方盘城”,在这里出土有“玉门都尉”简,所以可能是管理玉门关城的都尉治所。真正的关址则在距离遗址11公里的一块高地上,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仅能在《沙洲图经》的记载:“周回一百二十步,高三丈。”中感受昔日雄关了。

图片

玉门关出土汉简 图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玉门关的设立时间、地点在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比较一致的是他们均认为玉门关在武帝时期设立,并经历三次迁徙,第一次由敦煌以东或以西迁到今天的玉门关遗址,第二次在隋唐时期东迁到今天敦煌瓜州附近,五代时期又迁到嘉峪关石关峡附近。虽然唐与汉时期玉门关位置变动较大,但是歌咏它的诗人们显然没有仔细辨认过它们的区别,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边塞的意象化用在诗歌中

图片

玉门关遗址 图源小红书@嗯

玉门关深受唐代诗人喜爱,《全唐诗》中出现了100多次,多用在边塞诗中,且以盛唐时最佳,大家所熟知的盛唐明星诗人:李白、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岑参、高适、白居易、李贺等都在诗中提及玉门关。

他们或借杀伐之景写胸中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借戍卒之身抒相思之感,李白《思边》“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实写边关风貌,既有战士戍边之苦,又有奇幻风景民俗,曾数度出塞的岑参对此手到擒来,《玉门关盖将军歌》是边塞诗中上品之作:“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殊。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将军奢靡的宴饮与边关“黄沙万里白草枯”有鲜明对比,暗含讽刺。一句“金铛乱点骆驼酥”更是为民俗学家研究古代敦煌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图片

以此诗为灵感制作的敦煌菜肴 图源纪录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

在本章最前面提到的王之焕《凉州词》同样属于景寄于情中的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古籍中也有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因为凉州也好,敦煌也罢,都与黄河相距甚远,玉门关在这首诗中明显只是一个边疆的象征,“春风不度玉门关”暗指皇恩不沐边塞之意。

作为被汉武帝同时设立为丝绸之路南路门户的阳关与玉门关有几乎一样的经历。丝绸之路的辉煌被逐渐遗忘后,今人眼中对阳关的深刻印象同样来自一首在义务教育中被国人深深烙入脑海的唐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有“诗佛“名号,以山水田园诗出名,不同于边塞诗的壮阔豪迈,这首诗清丽恬淡,悲切但不至悲凉,一经作成就广为流传,传唱至今。甚至阳关景区中还放有王维塑像,感谢他将昔日丝绸之路门户记在了诗词里,不至被风沙湮灭的同时也被时间遗弃。阳关的位置未曾经过迁移,古老的城池只剩下一座叫做“阳关耳目”的烽燧残垣,如果没有标出来,远看可能不过一个土坡,阳关景区按其原有建制修建阳关博物馆,关城、烽燧、都尉府等一应俱全。

图片

阳关的王维塑像 图源敦煌阳光景区

虽然阳关也是唐诗常客,作为文化符号在诗作出现,不过与玉门关所代表的典型边塞意蕴有所不同,王维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影响深远,成为送别诗代表之作,奠定了阳关的“离别”之意。作成不久就被谱入歌谣,作为唐大曲《伊州》中的一个唱段,《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记载:“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说明时人把这一唱段称作“阳关“或者”渭城“,一度是”流行歌曲“。许多诗人都在诗中有提及,刘禹锡《与歌者》“旧人唯有何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赠歌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也就是说,从那以后的阳关也就不只指代关城,还有可能是指“阳关曲”

图片

阳关博物馆仿制的城楼 图源敦煌阳关景区

到宋朝,文人画艺术成就达到历朝巅峰,画家李伯时为《送元二使安西》作画《阳关图》,这幅画已经失传,但有描写这幅画的诗传世,我们可以看到——

一条皓白的素练上,用极轻细的墨迹勾勒出渭城外的五里短亭,亭边杨柳低垂!溪水环绕,亭下一队歌舞者,方唱罢渭城曲,殷勤注视着主人及即将远行的行客,主人置酒敬行人,而远处溪边的一位老翁,则独自静静的垂钓着,两个负薪而归的樵夫,掣鹰随猎,正从桥上经过,相谈甚切,毫无离愁之伤。

这幅图景中渔樵的加入显然已经冲淡了分离悲切,反而增添几分淡然疏阔。这正是宋朝时阳关符号的变化,且在诗作中也有所体现,范成大《送施元光赴江西幕府》:“莫恋阳关更西路,九关归路踏金髦。”仍然写离别,但是另有一番开朗乐观的意境,等你回来的时候就能“踏金髦”登高位了。至此,阳关也许仍代表别离,但是在宋朝新儒学、道学、佛学的冲击中,人们选择更加淡然地来看待分别,也就为这一符号增添了禅意。

图片

阳关遗址 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燧 图源敦煌阳关景区

“两关”从丝绸之路上据道而守的门户关城,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隽永的意象,从具体的转向抽象,获得了比矗立在大地上的高大建筑更加永恒的生命。关城已毁,商旅络绎的景象已不再,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无声地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在年少郎朗的书声里无数人无数次地路遇“玉门关”“阳关”,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1]任延昕,何问. 2000多年前,一个敦煌小吏眼中的丝路盛景[N]. , 2新华每日电讯023-09-01 (012). DOI:10.28870/n.cnki.nxhmr.2023.005377

[2]王倩倩. 古代敦煌农业生产与饮食风俗考论 [J]. 农业考古, 2023, (04): 172-179.

[3]刘多. 汉代悬泉置的传食管理研究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 (04): 114-117.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28

[4]周梦梦. 丝绸之路上的阳关、玉门关研究文献综述 [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7 (03): 85-92. DOI:10.16203/j.cnki.cn41-1396/c.2022.03.011

[5]汪志.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J]. 文史春秋, 2022, (03): 64.

[6]刘多. 汉代悬泉置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22. DOI:10.27118/d.cnki.ghesu.2022.000300

[7]赵婧. 悬泉简中的文学史料整理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DOI:10.27410/d.cnki.gxbfu.2021.000309

[8]张德芳. 悬泉置:驿站小人物与历史大事件[N]. 甘肃日报, 2019-10-30 (012).

[9]石云涛. 唐诗中的玉门关意象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7 (05): 93-100.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8.05.018

[10]刘全波,李若愚. 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28 (04): 6-12.

[11]梁沁沁. 唐诗西域意象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2]王志鹏. 玉门关在唐诗中的歌唱及其文学意义 [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8 (02): 49-55. DOI:10.13467/j.cnki.jbuss.2018.02.08

[13]张妍. 二十世纪以来王之涣《凉州词》研究综述[C]// 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 武汉大学文学院;, 2017: 6.

[14]潘竟虎,潘发俊. 汉代以后玉门关位置及丝路古道变迁考 [J]. 普洱学院学报, 2013, 29 (05): 33-40.

[15]何端中. 从悬泉置遗址和《驿使图》谈古代河西邮传 [J]. 档案, 2013, (02): 34-36.

[16]张玲. 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 河南大学, 2012.

[17]花明. 一曲“阳关”叠至今[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8]李殿元. 阳关 玉门关 嘉峪关考察 [J]. 文史杂志, 2011, (01): 20-23.

[19]王为. 情深深雨濛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 (03): 141.

[20]王栋梁. 从悬泉汉简看汉代的邮驿制度 [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 (01): 193-196.

[21]佘正松. 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D]. 四川大学, 2005.

[22]边强编著. 甘肃关隘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02.

[23]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一期

[24]纪录片《河西走廊》



图片
END

来源 | 书香敦煌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

校对 | 吴雪芹  张 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