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宋本伤寒论与桂林古本伤寒论的方剂区别!(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小猴掌上伤寒论数据

 中医药方便 2024-03-13 发布于四川

故乡的云一直潜心研究桂林古本伤寒论,专注于该书的白话注解和方证对应思维导图的应用。近期看到我常用来换算伤寒论处方用量的一个手机app——《小猴掌上伤寒论》,发现他对桂林古本研究的也很深入仔细,尤其是在不同版本中方剂的差异,研究的比较透彻,现在摘抄其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图片

宋本与桂林古本方同药异之方共25
以便读者参考比对

一、宋本伤寒论方与桂林古本方同药异的有12个方子
[1]大柴胡汤,桂本有大黄二两
[2]麻黄升麻汤,桂本无当归、萎蕤、芍药、天门冬、茯苓、石膏、干姜等七味,有白术一两,其余同
[3]大黄黄连泻心汤,桂本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有黄芩一两
[4]文蛤散,桂本即“文蛤汤”改汤为散,除文蛤外,还有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
[5]四逆汤,桂本有人参二两
[6]四逆散,桂本是“四逆汤”原方改汤为散(甘草、附子、干姜、人参),另其他条文有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7]四逆加人参汤,桂本人参为三两[8]通脉四逆汤,桂本有人参二两

[9]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本为“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无芍药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本方后注有“甚者加人参三两”

[11]当归四逆汤,桂本无通草,但有木通三两

[1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本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有附子一枚[1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本为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无蜀漆

二、金匮要略与桂林古本方同药异的也有12个方子:

[1]九痛丸,桂本无生狼牙,但有狼毒四两;

[2]土瓜根散,桂本土瓜根为王瓜根

[3]甘草粉蜜汤,桂本作“白粉一两(即铅粉)”,另历代医家有米粉与铅粉之争,也在注释中有简述

[4]竹叶汤,桂本无防风、桂枝、附子三味[5]竹皮大丸,桂本无“烦喘者加柏实一分”[6]泽漆汤,桂本无白前、黄芩、桂枝三味[7]泻心汤,桂本无黄芩

[8]奔豚汤,桂本无甘李根白皮,有桂枝三两

[9]射干麻黄汤,桂本无紫菀、冬花二味,麻黄仅用三两

[10]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本作“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药仅四味,无麻黄,生姜、白术、附子、防风

[11]温经汤,桂本无半夏、麦冬

[12]鳖甲煎丸,桂本仅七味各等分: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皮、庶虫、阿胶

三、一些方剂有多个方名,或宋本与桂林古本中方名不同共25个: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

[2]肾气丸,别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

[3]吴茱萸汤,别名: 茱萸汤

[4]理中丸,别名:理中汤、人参汤

[5]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别名: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别名:麻黄附子汤[7]桂枝汤,别名:阳旦汤

[8]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别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9]赤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当归散

[10]桂苓五味甘草汤,别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11]白散方,别名:三物小白散、桔梗白散[12]栀子厚朴汤,别名: 栀子厚朴枳实汤(桂本名)

[13] 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桂本名)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5]大黄甘遂汤,别名: 大黄甘遂阿胶汤(桂本名)

[16]大黄附子汤,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桂本名)

[17]乌头汤,别名: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桂本名)

[18]半夏厚朴汤,别名: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桂本名)

[19]滑石代赭汤,别名:百合滑石代赭汤(桂本名)

[20]茵陈五苓散,别名:五苓散加茵陈蒿(桂本名)

[21]枳实薤白桂枝汤,别名: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萎汤(桂本名)

[2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别名: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桂本名)

[23]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别名: 黄芪芍药桂枝汤(桂本名)、芪芍桂酒汤。

[24] 栝蒌瞿麦丸,别名:栝蒌瞿麦薯蓣丸(桂本名)

[25]柴胡桂枝干姜汤,别名: 柴胡桂姜汤

四、桂林古本多出来特有的方子,尚未进行详细统计,留待下次发布。

谈谈我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看法


   《伤寒论》 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专书,既是对前人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第一部临床医案的真实记载,还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再创造。由于历史原因,伤寒论在传承过程中有多种版本,其中最完整和最有价值同时也充满了争议的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内容系统完整,编排合理,是最接近张仲景原著思想的完美版本。该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本书分16卷,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温病、六淫之邪、六经辩证、杂病部分等内容,相当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部内容还要多1/3。该书由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在清朝时传给左盛德,左盛德传给桂林著名针灸家罗哲初,解放后罗哲初的后人将该书献给国家,公开出版发行。

      该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正式出版,引起中医界的震动。细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先论平脉法上下两卷,这些宋本也有,没有争议,卷三论六气,伤寒,杂病,卷四论温病,卷五论风寒暑湿燥热,我看内容俨然罗列,井然有序,先从六气主客,太阳斗勺二十四节气,论述天道的寒热往来,然后先论伤寒,再讲伤寒例外之杂病,然后到冬伤于寒,春发温病,温病从春夏秋冬论述,特别说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后面就论风寒暑湿燥热,再分六经就把十四经脉全部联系上了,后面内容没有争议。全书构思布置严谨,比其他版本内容丰富且多了三分之一,方汤更多,符合原序论述合十六卷,又沟通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罗列书目的内容,一气贯通。在实践中,桂林古本补充的方剂,经过验证,真实有效。例如夏天中暑用竹叶石膏汤和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效果非常好。还有治疗寒湿在头部导致的鼻塞型鼻炎,用粉剂的鼻塞方,吹入鼻孔,打喷嚏则通,也真实有效。另外风湿相抟造成的骨节烦疼(痛风)用甘草附子汤药到病除。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才是张仲景原著或者是最接近原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和灵魂,都在这部1800年前的医学巨著中。可以不夸张的说:不学习《伤寒杂病论》,看病就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撞一样!


一、如何读懂伤寒论


     许多人说,读《伤寒论》很久了,最后却觉得无用,认为其临床效果并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明显。这主要是部分人对《伤寒论》的认识不够透彻,曲解了其中道理而致。毕竟医圣是用东汉末年的文言文写的,描述的场景也是1800年以前的农耕社会夹杂南阳当地方言,我们现代人看起来确实晦涩难懂,很难精准解读医圣张仲景的本意。其实,伤寒论是张仲景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的医案记录,他记录的方式就是如实记载,像一个录像机一样,按照方证对应的形式。证,是症候群,包括病人的感受如“心烦、项背强几几”和病人的异常行为如“小便不利、大便硬”等;还有医生看到的症状如“面合色赤、色黄等”和医生摸到的脉象如“脉浮、脉微细等”;背后有一套构思严谨的理论架构。如果我们现代人,能读懂他记载的真实情况,那么看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何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呢?从方证对应入手,把伤寒论里面的方证对应读熟读透,熟练到看见病人外观、听到病人陈述、摸到病人脉象条辨就可以脱口而出,方子就出来,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那时候,你就会觉得伤寒论真的是一个大宝贝!是一个宝葫芦,要啥有啥!

      倪海厦是当代少见的【医、卜、命、相、山】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倪师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注解,浅显易懂,语言风趣幽默,举例真实,从病人一堆症状中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最主要的症状(抓主证),比如肺积水患者症状很多,倪师一句话:“不能躺着睡觉,一躺下就咳嗽,十枣汤证”,就凭这一条就可以确定患者肺积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网络上疯传,成为大家自学中医的首选教程。

      故乡的云作为倪海厦老师的铁杆粉丝,学习倪师内容9年,先后治愈过老年人膝关节肿大、脑梗及后遗症、心脏积水、冠心病、老年躁狂症、奔豚气病、胃病、乳腺结节肿块、更年期多汗症、妇科崩漏、全身发黄、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荨麻疹(对冷风过敏型、对灰尘螨虫皮毛过敏型)、食道肿瘤(吞咽困难)、心血管堵塞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于是我就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把倪海厦的注解思想引入桂林古本?这样看一本书,就可以完整系统的理解医圣张仲景的思想和医学体系。同时也能使倪海厦诙谐幽默和言简刚重的注解让更多人知道。

     说干就干,用三年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写出来了,期间参考了很多书籍,前后经过四次大的改版,数次小的修订,目前呈现给大家的是非常完善成熟的V3.3版。书名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需要此书请加故乡的云微信(jingfangzhijia)

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3.3特点


    本书以段译的形式,原文+译文+倪师注解+方证对应思维导图,个别生僻字进行注音和解释,同时对书中出现的部分南阳方言进行了解释。既保留了原文,以确保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又加上了现代语言的白话文翻译和倪海厦老师对一些疑难条辨的注解,让读者一目了然。结合本人的理解,把现代医学中常见病与《伤寒杂病论》条辨对应一致的,放在一起制作成方证对应检索表,以便在实践中快速查阅和参考。同时本人耗时两年多制作了伤寒杂病论全书方证对应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根据症状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处方。(下图展示书中的两个思维导图(书中是黑白印刷,所以为黑白图片,特此说明),治疗身体发黄和心脏病的两个方证对应思维导图)

图片

图片

 该书的白话注解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人人都能看明白,例如:

1.顽固性口腔溃疡用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黏膜修复剂;

2.胆囊炎和善太息(不停唉声叹气)用宋版四逆散(桂本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同时给出了加减思路。

3.方证对应检索表列举出来412个症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临床的常见问题,比如”荨麻疹,78,267”,在第78页和267页有该病的讲解和治疗方法。”

4.“肾结石,176,229”,在176页和229页有肾结石的相关解释和所用处方思路”。用猪苓汤+四金的方法,可以去除肾结石。”  

5.再比如”清晨咳而白天不咳,256”。在256页有解释:”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6.“论高血压的成因,208,211”。在第208页和211页,分别有相关高血压的成因分析。

7.“消渴与糖尿病专论,214”。在第214页,有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论述。

8.“类风湿关节炎,227,270”。在第227页和270页,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

    本书最后的附录1、附录2、附录3是搜索相关内容的便捷工具,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些内容更是倪海厦思想的浓缩。实现一书在手,仲景在心中,倪师在身边。

     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和《南阳·林山校注·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部分,参考了钱婷婷《黄帝内经·素问》的译文。五色变化望诊部分、五声变化对五脏病变部分的翻译,参考了《湘古本伤寒杂病论义疏》的注解,对于全书的翻译,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石应轩、南阳民间中医药学者王俊瑜老先生也给予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使得本书在实践中更有实用值,一些条文的解读首次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并且用之多验(南阳王俊瑜老先生提供)。这本书的解读方式,异于市面上的用内经解伤寒的套路,独辟蹊径,以方证对应思维,紧紧抓住患者的症状表现,以患者的自我感受和临床表现症状为主,以医生看到的症状、摸到的脉象这些客观现实为判断依据。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深奥的伤寒论,还原医圣张仲景的本意。

     学习伤寒论,正确的入门方式是用方证对应思路,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准确找到对应的方子,而这个找的过程,核心是你如何理解伤寒论关于症状描述的文言文,怎样变成病人现在表现的症状和白话文描述之间的对应。尤其是患者自我描述的感觉,往往非常有价值。例如“项背强几几”,是患者自己的感受。“口苦咽干”,“心下痞”也是患者自己的感受。“脉沉细,脉浮等”是医生摸到的客观事实。“色黄,色黑”,是医生看到的现实。“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色青”是医生看到的症状,“腹中痛”和“冷”是患者的感受,是主诉。这些伤寒论里面的“证”,都是客观存在,用东汉末年的语言文字记录的客观事实。一旦能读懂文言文,进入医圣描述的场景,那么学习伤寒论就容易多了。

    举一个更年期综合征的案例:某患者说这一段总是大汗淋漓,遇事一着急突然身子一热,汗就冒出来了,过一会就没了。这个就是典型的潮热汗出,汗水像涨潮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首选柴胡剂)!然后她还说,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胡思乱想,这个就是伤寒论条辨中的:烦惊。还有就是容易发火,想吵人,大便二三天一次,倪海厦讲过,更年期的人,必须解决便秘。地道不通,月经无处可去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就让大便畅通,让月经有排出的通道。综合以上症状,该患者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描述的症状很接近,那就用原方不做任何加减,剂量用原量的一半(个人经验),因为铅丹有毒,改用生铁落(打铁花落下来的就是最好的生铁落,或者铁匠铺打铁掉下来的渣子)。患者服三付药后症状皆除。这就是典型的方证对应思维在实战中具体应用后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