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的画竹方法,一文讲清楚

 返老还童_h 2024-03-14 发布于湖北

在中国国画中,竹子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象征着坚韧、纯洁和高雅。竹子的生长特点是迅速而坚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且四季常青,因此被视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同时,竹子直立而空心,也寓意着虚心谦逊,品德高尚。国画中的竹子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一)竹干画法

竹干一般是圆的,当然也有方竹。它的根部和梢部节短、中间节长。下笔前将笔洗一下,然后笔肚的一面蘸墨,画出来的竹干明暗对比强烈,亦可笔肚的两侧蘸墨,两侧不要太均匀,一边墨可重些,一边轻些,达到的效果是竹千圆浑,立体感强。也有笔尖蘸墨写干的。根据各人习惯,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就行。

画写意竹,一开始就要学会悬腕悬肘,作画时才扬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画干笔要握稳,笔锋人纸时向左,用力按到底,用侧锋由下而上,一节接着一节,一气呵成。自上而下也可。两者可以变换使用。

图片

粗竹画法也大致如此,就是粗干用大笔,卧笔向上推。也有人用排笔,但排笔画干少变化、缺韵味。

图片

彩墨写竹与水墨笔法差不多,根据作品需要,调出所需颜色,毛笔一侧含墨,一侧蘸色,运笔迟缓一些(彩墨不及水墨流畅),就可达到干如碧玉的效果。

图片

(二)竹节画法

竹干画好后添节。竹节是连接上下、贯通整体的重要一环。虽然简单,却是点睛之笔,画得好,会给作品提神,反之则会显得软弱乏力。

画节要点:一是用墨宜浓不宜淡,用笔宜干不宜湿。二是把握时机,毛笔含水得当,竹干在欲干未干之时下笔,这样衔接才融洽自然。

画节常用“乙”宇形的横钩线,自左向右。也有用“八”字形或其他形的。可根据习画者的爱好、习惯而定,关键是把竹子画得生动、传神。

图片

(三)竹枝画法

首先要了解竹枝的生长规律。江南一带的山坡、路边、园林,以及许多农村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翠竹(与粗毛竹相比是细竹)是画家最喜欢的素材、自然人画最多。它每节生两个枝丫,上下节错位而生。还有其他品种的竹,一节生有许多细枝。熟悉结构后,根据画面需要出枝。出枝要有避让、穿插,由内而外,中锋用笔,草书笔意。先画大枝,再加小枝,刚柔相济,流畅有力。

图片

(四)竹叶画法

不同品种的竹子,其叶子形状也不相同,我们就最常见的竹子进行练习。前人摸索出很多画竹叶的经验,如“人”字、“个”字、“介”字、“分”字及“鱼尾”“惊鸦”“落雁”等式样和形状,对它们的叠加、组合便可构成一杆完整的竹子或一片竹林。竹叶的组合是比较难的,中国画特别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意韵,而竹叶的组合正要做到这一点,主次分明,疏密得当,这样画面才感觉舒服、轻松、有灵气。

图片

画叶宜中锋用笔,运笔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实按而虚起,轻重提按,虚实转折,都得派上用场。用墨也很讲究,浓淡干湿,既要丰富多变,又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拉得近,推得远。

新竹叶子是朝上的,与画一般竹叶相仿、只是侧锋用笔会多一些。

图片

(五)竹笋画法

自然界中,竹粗则笋大,竹细则笋小。粗毛竹长出来的是大毛笋,细竹生出来的是小笋。平常入画较多的还是细竹笋。

画笋的步骤一般是依照箨片的结构,从箨叶顶部自上而下交互用笔,从笋尖到根部一气呵成。用笔尖蘸稍浓墨,从顶部开始至根部慢慢淡下来,笔肚含水恰到好处。之后画箨叶,箨叶画得好,竹笋就充满生机。最后用枯笔点花斑。

图片

(六)彩墨竹画法

彩墨与水墨不同之处是调色。或用花青调藤黄写竹叶,或用花青调藤黄间墨写竹。

图片

(七)雪竹画法

画雪竹,在写干与枝叶时要有意识地组合一些可堆放积雪的空间,留空,然后用淡墨渲染、烘托。雪意自然出来。也可以用矾水、胶水、白色颜料等材料表现雪竹。

图片

(八)几种组合画法

干、枝、叶的相互组合及笔墨浓淡深浅的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构图韵味。

图片

(九)晴、风、雨、雪四种竹画法

睛天里的竹劲挺爽朗、神采飞扬,用笔就要干脆利落、激情四射。

雨天里的竹、竹梢、竹叶下重,可以在用墨上多下工夫,画得水墨淋漓、含翠欲滴、雨意十足。

画风竹要注意按风向倾斜。风竹枝叶翻飞,千变万化,其组合与一般画法相似,只是撇叶运笔要活泼、轻快,夹杂一些跳跃式的笔法,画雪竹用笔可粗犷一些,创造一种意到笔不到的境界。

图片

以上讲的是一些常见的画竹方法。学画竹大都是从临摹开始,然后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多观察,多实践,摸索、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同时,要多多研习书法。今人画竹,写者居多,笔法变化多源于书法,从不似到似,再到似与不似之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