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丰

 含辛鱼 2024-03-14 发布于广东

团丰村航拍 袁斌


良口镇西北面莽莽群山的腹部开了一道狭长的口子,世上便有了世外桃源般的团丰村。

含辛鱼/文


良口镇西北面莽莽群山的腹部开了一道狭长的口子,世上便有了世外桃源般的团丰村。
走进团丰村,是因为我的同事黄永根。阿根四十出头,性格开朗,遇事常发出魔性笑声。阿根退伍转业后在单位当司机,后又在老家团丰村办了一间酒厂。甲辰龙年节后伊始,阿根联系了黄路新、黄仲宏、黄立平等乡贤与我一起进山入村。    

狭长山谷

从良口墟到团丰村有13公里,一路是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一到村口,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一片开阔地,这里便是群山包围的团丰村。进村刚好碰到象岗里“兴工大吉”。鞭炮四起,两位村民端着香炉火走在前,四位村民端着祖宗神主牌走在后,身后跟了一列迎送的队伍。众人毕恭毕敬,仿佛端着的是祖宗的真身。象岗里的厅厦(祖宗祠)是日重修动工,象岗里邀请了几十名龙潭高平的宗亲一起商讨重修大计,并将祖宗“请出”安置到临时地方。   

兴工大吉

团丰村东接和丰,南望赤树,西邻达溪,北连佛冈。由于地处300多米高海拔,四周群山如同小丘陵。一条发源于村北丛山的东洞水从北往南在村中间流过,再折向西南流往达溪村。团丰村各村围散布山窝各处,村落分布如同一把铁锤。锤柄东西向,锤头南北向。从东到西,分布着增福里、大兴里、瑞其里、林兴里、东华里、正东里;从北到南,分布着墩厚里、万福里、贤兴里、大田里、凤祥里。象岗里居中。东边的背底岭与西边的松花岭如两条盘旋的太极鱼,把象岗里“衔”在嘴里。天造地设的地形造就了这里的奇石怪水。北面有人仔迹山,山上有像小孩足印的石头,叫“人仔迹”或“仙人足迹”。再往北有大象肚山,山下有瀑布冲刷的“玉石潭”几十米见方十几米深,潭水清澈见底可见蓝盈盈的石头。村民以为是玉石,其实是莹石。上世纪70年代初良口公社干部梁龙贤组织20多人的采矿队打洞挖矿。后又把玉石潭的水抽干,炸出潭底的石头。大象肚西北面是团丰村的制高点、海拔650米的尖峰岭。西南面有锣鼓石山,有一块锣鼓形巨石,倒三角形,石下可躺卧一人。而东洞水又有奇石分布。上游有石头形似小象,叫“大象戏水”,这也是象岗里名称的来由;往下游有石头形似鲤鱼,叫“上水鲤”;再往下有一片石形似乌龟,叫“下水龟”;又往下建有一座福迴庙。坐东向西,迎水而建,意为吸纳“来财水”   

锣鼓石

团丰村古时叫东洞,地处流溪堡东峒。从化古志记载:东峒,其围一十有五。这里地势险要,古志记载:其山愈高,其地愈险。从南边的水米峒(现水尾洞)、赤韶峒(现赤树村)到西北的秧崁头(现合群村),东峒是包括15条村在内的狭长山谷地。解放前,东洞与相邻的合群、达溪合为一村,叫三甲乡或三甲洞。东洞因位于三甲洞以东,故名。解放后的1957年,东洞村成立大队,改称团丰大队,意为团结一致,夺取丰收。1983年团丰和丰合并,改称东洞乡。1987年分开,叫团丰村至今。团丰村现有人口1100人,皆姓黄

世外桃源

团丰村海拔高、日照长、水质清,种植的芥菜、番薯、芋头、柑桔等蔬果品质一流。山上萤石矿产丰富,林木茂盛,有苦笋、滑蕨、山坑螺等山珍,是一方物产丰饶的世外桃源。但在1971年路通前,这一切都“封印”在大山里。
团丰村委楼前是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叫东洞街,是进村唯一道路。黄路新指着这条路说:以前哪有路?都是小路烂路沙土路,村民出入基本靠走。当年卖木头要扛到良口墟,来回就要一天。又打趣说:有学生骑破单车上学,除了啷钟不响,什么都响,带上的米没到学校已漏光;有村民用单车搭蔬果到良口墟卖,蔬果半路上已颠烂。新伯今年73岁,脸膛黝黑,一头白发。70年代,他在从化师范进修一年后在达溪小学任教10年。80年代,先后在和丰、团丰、良明、磻溪小学当校长直至退休。黄伯退休后热心村史,写过东洞黄氏迁徙事略、团丰村革命斗争史等材料。
由于路不通物资运不出去,团丰村一穷穷了几百年。玉石潭萤石矿开采后只能露天堆放。山上伐下的大量松木码放山场坑边,要等待一场期待已久的“洪水”。夏天时节,雨沛水涨,生产队组织十来名村民成立运输队,带上铁挠、被铺、锅头,在每根木头上用红漆做好标记,准备运出山。这些木材将沿河流顺流而下来一次史诗式“漂流”。由于水况复杂,木材如脱缰野马漂流无定,需要人在其后“护航”。遇到暗礁或漩涡,木头会遇阻滞岸,要用铁挠钩出,甚至人要下河推回航道。傍晚时分,木材如归圈羊群,陆续停靠河湾。运输队也支锅生火,就地扎营。翌日一早,又开始新一天的“赶路”。从上游的山场漂流到下游的良口坝,一批木材约有三十立方,一趟下来要十多天。尽管有村民“护航”,但遇洪水汹猛,部分木材就真如脱缰野马漂失无踪。在下游的流溪河边的良口中学,有一位女高中生对此已期盼已久。她望着汹涌的河水,眼里泛出光。女生叫黄杏女,家住良口中学旁的九龙岗,家里以养鸬鹚打鱼为生。黄杏女从小在河边长大,水性好。她短头发,人高大,力气好,是学校篮球队的。每遇发大水,黄杏女一下课就跑到河边,随时准备下河“捡漏”。落单的木头滞留岸边,她一个人就能拖上岸。当年和黄杏女一样下河捞木的小伙伴还有几个,黄路新就是其中一个。木头拉到良口森工站卖,要打个五折。因为木头都作了记号,一半的钱要给回原主。

象岗里

1967年,团丰村打响了第一次“拔穷根”的战斗。村支书黄炳潮一声令下,带领村民开始声势浩大的修路工程。男女老少齐上阵,吃住在工地。良口公社组织各村支援,工地上最多有近千人劳动。有用锄头开山挖土,有用沙耙平整路面,光脚小孩也帮忙搬运石头。东华队队长黄杨池、大田队队长杨社添最积极,早早叫社员起床,带领他们到工地开工。当年没有任何修路机械,村民们硬是锄挖手刨挖出一条公路。1971年底,历时4年奋战,团丰村终于通车了。
1972年,良口公社组织运输队,将堆放一年多的萤石矿陆续运出大山,运往佛山的水泥厂、钢铁厂,作助燃剂。集体矿场一直经营到70年代末关闭。随后有村民个人采挖,直到80年代末结束。
上世纪80年代分单干后,村民开始大量种植瓜菜销出大山。团丰苦瓜因为优质在龙岗墟声名鹊起。其色泽鲜艳、油光发亮、个头大,只要一说是“团丰苦瓜”,没等进市场,就被当地菜贩以高于市场价两毛钱抢购一空。黄列培当年是种瓜好手,种植的苦瓜甘甜好吃。每年开种前,老黄就到鸡场买回一袋袋鸡粪沤肥;就地取材当地竹子搭建瓜棚。苦瓜挂满瓜藤时要舍得“下狠手”,一条藤掐走几颗避免争养分,掐剩的才会长得个大色靓。黄列培苦瓜种得好,初时是拉出龙岗墟卖,后来是龙岗菜贩上门收购。

福廻庙

新伯边走边向我介绍。他说,我们以前封闭在大山里,读书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所以教育对我们很重要。他指了指村委楼对面不远处的一栋两层楼房说,这就是团丰小学旧址。团丰小学前身是创办于解放前的良口乡第二小学,由当地两间私塾合并而成,校舍是几间平房。解放后的1951年办成初级学校,更名东洞小学,有1—4年级,首任校长是和丰村人黄国材。1966年办成完全小学,有1—5年级。1990年,东洞小学旧校舍拆除,建成两层楼房,更名团丰小学,直至2007年撤并。1995年,团丰小学办成5年后,团丰村打响了第二次“拔穷根”的战斗。林场中学原校长、已退休的本村人黄其庆振臂一呼,倡议成立团丰村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奖励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弟。村民踊跃捐款两万多元。从1995年至2022年,有67名村民子弟获得奖励。2023年,团丰村教育基金会更名为东洞村奖学基金会,村民踊跃捐款超过10万元。85岁高龄的黄弼华捐款300元,黄列南连续三年捐款共6000元,黄坚华捐款5000元……一分一毫汇聚成推动教育的波澜。

象岗里南门

离开村委楼,我们往西行,来到了象岗里的南门。门楼坐北向南,半拱形的门匾依稀见一个大大的宋体“忠”字。门匾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风洞,像两只大眼。走进门楼,迎面一堵墙,小巷分列两侧;厅厦位于村落正中;再往北可到北门,有“象岗里”三个大字。新伯说,象岗里建村前是东洞水冲刷的一片滩涂地,长满芦笛竹,叫“芦笛坝”。象岗里南门要比北门高,不能有通巷,也不能打井。又说,象岗里是几百年前本族一位风水大师勘定布局的。南门外竖了两对夹旗石,上面依稀可辨“同治六年”“黄禹襄立”等字样。这块功名碑记载的是清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中式第二十一名举人黄禹襄。但黄禹襄不是团丰人,而是团星人。村名虽一字之差,却是一条村居于附城,一条村偏隅深山,两村相距数十里,八竿子打不着,黄禹襄的名字怎么会出现在团丰村?原来两村黄氏竟是同宗同源,皆是唐朝名臣黄峭山第二十子黄井的后人。元朝中叶,井公第十四世裔孙黄文渊定居广州大东门,成为广府大族。文渊公生凤楼、凤廷、凤池、凤祥四子。文渊公第二子黄凤廷生子黄胜。黄胜号六峰,迁居佛冈东坑连瑶,成为佛冈黄氏始祖。明朝中业,六峰公第十二世裔孙黄积兴居佛冈水头镇窑洞村,以挖木勺为业,生德松、德富、德英三子。德松、德富兄弟从佛冈窑洞村迁居从化良口。德松居东洞村(今团丰村),德富居和丰村毛坪。团丰村尊积兴公为一世祖。而黄文渊第四子黄凤祥从佛冈汤塘迁棋杆岭南村,生世郡、世敬二子。世敬后人迁居街口松柏堂(今团星村)。所以团星村与团丰村黄氏是同宗兄弟,团星村人黄禹襄考取功名,向团丰村人报喜来了。

方形古井

黄德松初到团丰,已有张、黄、史、廖、麦等几姓人在此定居。在村委楼旁还留有一眼方形古井,是最早定居团丰的张姓人挖的。据说,无论下多大的雨,井水都不会浑浊;孕妇喝了,多生男孩。后来,其他姓的人陆续迁出,最后只剩黄姓人。德松公生钳(字梅清)、儒(字梅溪)、錜(字梅桂)、铨(字梅所)四子。儒、錜早亡。梅所早失胞兄,又受堂兄迫害,只身一人远走省城广州。族谱记载,梅所公索性敦厚,知识过人。他到省城后,在衙所当文书。后遇到江西赣州兴国县人、国师廖炳。梅所拜师学艺,与“风流九”刘世美成为同门师兄弟。风流九是温泉宣星人,当了廖炳女婿,日后成为名震流溪的风水大师。梅所则48岁时出师。师傅廖炳批其:为己不为人。适逢三甲乡发生瘟疫,族老早闻梅所声望,遂请其回乡保一方平安。
梅所回乡后,族人争相巴结。其中东洞南面松树围一黄姓大户人家,让儿子认了梅所做契爷。梅所游走周边,帮人睇宅寻穴。有一天他来到相公峒三丫塘(现长流村),闻说一户张家有哑女,年方20。梅所安慰张家:此女“见夫开声”。当时梅所年近50仍无家室,遂不嫌弃哑女,托媒娶之。当两人首次见面,族谱记载:夫妇见面,开声玲珑,言语清楚。哑女竟开声说话。众人称奇,认为是天作之合。哑女更为梅所诞下懋学、懋基、懋华、懋文、懋初五子。随着人口壮大,梅所公有意为黄族选一块风水宝地。他相中了芦笛坝,正好是黄姓大户的地盘,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这片滩涂地,兴建围屋,先后建了99间屋,就是日后的象岗里。芦笛坝北面有来水,地形像船形,象岗里因地形建造得像一艘迎风破浪的“大船”。船头在南,船尾在北,所以南高北低;村中无一通到底的巷子,是寓意将财气“困”住;不能打井,是寓意不能把“船底”打穿。梅所公煞费苦心地为象岗里布置的“风水局”,果然逐渐人丁兴旺。他的后人开枝散叶到良口团丰、和丰,龙潭高平,温泉猿啼岭,英德咸江,清远高桥等地,繁衍迄今有数千人。

人丁兴旺

离开象岗里,我们继续往西行。走过一条水泥桥,来到大田里。村落坐西向东,呈梳式布局。正中为大田里门楼,硬山顶,凹斗门。门额上方正中挂八卦镜,两侧为圆形风洞。走进门楼,可见一大片空地。门楼左侧有一栋老房子,叫新馆,又叫洞溪私塾,是三甲乡抗日自卫团指挥部旧址。80多年前,团丰村这条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却上演了波澜壮阔的斗争史。
1939年冬,抗日战争的战火烧到三甲乡。日本侵略军企图打通良口进犯粤北,第一次粤北会战打响。日寇进犯水尾洞,烧杀抢掠。十几名村民被打死,数十名妇女被奸淫。大批群众逃难到东洞、佛冈。一路见伏尸民众,有的手掌还被穿了铁线。日寇的暴行激起三甲乡人民的愤慨,当地青壮年迅速成立三甲乡抗日自卫团,其中有黄陈浪、黄玉其、黄乔等20多名东洞青年参加。他们配合国民党军侦探带路、运送弹药、救护伤兵。东洞人民如一把铁锤,砸向日本侵略军!在水尾洞阻击战中,自卫团带领国军夜摸敌营,打得日寇向北斗、两浸田方向狼狈逃窜。日寇逃至猪仔梁,被国民党186师伏击;再逃到两浸田时,又被国民党153师迎头痛击。日寇被打得人仰马翻,丢下无数军用物资,当中包括军马13匹、军票十多万元。
1940年春,第二次粤北会战打响。日寇再次进犯三甲乡。抗日自卫团配合国民党152师据守佛公坳,痛击来敌。双方在阵地展开血战,多次拉锯。佛公坳激战历时10多天,双方伤亡惨重。战罢,日寇在东洞挖坑架柴烧尸,有7坑之多。其中有一坑就在大田围门楼背后空地。日军尸体在这里烧了一夜,石板都烧断了。后来村民觉得晦气,这块地再没有人建房。

大田里

抗战胜利后,洞溪私塾成为共产党游击队秘密据点。1946年开始,东洞村开始有零星革命活动。村民黄庙伦、黄桂清父子,黄家池先后参加游击队。1947年春,上级党组织派遣在良口中学以教师身份掩护的从南特派员冯康、胡志生等人来到东洞,宣传发动了村民代表何二妹、黄球信、黄崇南、黄桂桓等人。何二妹家成了秘密联络点,黄球信等人找粮接济游击队。同年8月,东三支四团战士黄积年、黄沛晶、黄环等人发动了村民黄荣标、黄柱坚、黄火观等十多人成立游击队。游击队长期活动于广韶路,传递情报,阻断国民党军进攻吕田革命根据地。1947年秋至1948年,东洞成立以黄桂恒、黄其正、黄锦兴、黄国廷、黄南耀、黄社丰、黄陈浪7人筹粮小组,动员富户出粮,筹得粮食1000多斤支援游击队。1947年冬,东洞做大戏。游击队员黄用女、黄北池秘密开展宣传,不料身份暴露,被国民党保安队谭底纯带人围剿。已经接受革命教育的东洞群众迅速掩护两人脱险。1948年夏,国民党加大对东洞村围剿,游击队员黄润球、黄桂恒先后被杀害。1948年6月,东江支队第四团在团长黄信明、政委钟育文带领下,驻扎在棋盘山、飞天马脑,经常下山发动群众。
1949年6月,象岗里人黄耀荣等回乡发动群众。黄耀荣早年就参加革命,初中毕业后加入“小鬼队”。他在洞溪私塾成立筹粮联络点,发动群众捐粮;组织村民开展减租运动,退减125担粮食;还成立了由村民黄春桃、黄北源、黄锦联、黄良坚、黄崇南、黄丙坚等数十人组成的游击队,收缴了地主30多条枪,配合东三支队在从化、龙门、新丰、佛冈一带打游击。解放后,黄耀荣先后在良口乡、从化县、佛冈县工作,在佛冈县委书记任上退休。

洞溪私塾

1949年7月,解放前夕。胡斯增、冯康带领100多人的游击队来到东洞,发动农会组织群众准备粮食、柴草迎接南下大军。当地群众筹集芋头2000多斤以及大量柴草送到良口,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离开大田围,我的团丰之行也接近尾声。新伯等人也要回村委商讨祠堂重修事宜。我们在象岗里门楼前告别。我突发奇想,要往玉石潭一趟。黄立平往北一指,说:沿着这条路走2公里就到了。我和友人驱车前往,在一条岔路上拐了上山。当路越走越窄时,才发觉路有蹊跷。一打电话求助,果然走错了。我不禁纳闷,二选一也选错了。同时也感叹,团丰村确实是一个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开发的世外桃源!
2024.3.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