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千一百多年前,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一次相逢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4-03-14 发布于湖北
原创2024-01-05 09:35·齐鲁壹点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被贬多年的刘禹锡奉调从和州回洛阳,途经扬州时,偶遇了因病去职从苏州回洛阳的白居易。尽管之前都知道对方大名,且相互仰慕已久,但从未谋面,他们这是第一次见面,此时他俩均已年过半百,宴会上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白居易兴之所至,写诗赠刘禹锡,刘禹锡深受感动,写诗回赠白居易,共同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有缘分的,他们同岁,都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22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郑降生不久,刘禹锡就在河南洛阳出生,今天看,两人的家相距不过百公里,是正儿八经的老乡。

刘禹锡,字梦得,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能诗善文,诗文俱佳,他性格刚毅豪迈,昂扬向上,诗中常见雄健激越之气,人称“诗豪”。

刘禹锡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可谓少年得志。

刘禹锡爱下围棋,与专门教唐德宗太子(后来的唐顺宗)下棋的王叔文很要好。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受到信任进入国家中枢,刘禹锡因此成为王叔文执政集团的重要人物。王叔文主张革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触犯了藩镇、宦官、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唐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革新失败。受此牵连,刘禹锡等八人被贬偏远地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刘禹锡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著名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和元稹交谊甚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虽与刘禹锡同岁,但进士及第却比刘禹锡晚了十三年,而且入仕为官之后仕途不顺。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写下了名篇《琵琶行》,回京后,上书进谏不被采用,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

公元826年冬,白居易因病去职,从苏州回洛阳,经过扬州时,奉调回洛阳的刘禹锡也恰巧途经此地,因缘巧合,在宴会上,惺惺相惜的两人终于面对面互诉衷肠。这一年,他们55岁。

名满天下的两位大诗人,此刻却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酒酣之际,为刘禹锡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同情刘禹锡的遭遇,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刘禹锡体悟到了白居易这位新相识的深情厚谊,他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无愧为“诗豪”之名,他没有沉溺在自己的遭遇中无法自拔,而是在诗中表现了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向上精神。白居易非常赞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称之为“神妙”之句。

刘禹锡和白居易扬州初逢,之后交往便多了起来,这对诗朋酒友晚年饮酒唱和,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难忘的时光。

人生没有太晚的相见,只要相知,再晚也是一种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文化随笔

文|褚延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