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胜杀伤链:规模、范围、速度与生存力

 小飞侠cawdbof0 2024-03-14 发布于北京

美国米切尔研究所20235月发布题为《决胜杀伤链:规模、范围、速度与生存力》的报告,指出美军通过先进技术和能力优势,可迅速闭合杀伤链,压制对手。但报告也认为,面对潜在的高端战争,美空军当前杀伤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从规模、范围、速度和生存力四个方面着手优化,构建杀伤链优势。报告有助于加深对美军杀伤链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现编译如下。

一、杀伤链六大环节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空军一直使用F2T2EA,即“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来描述杀伤链。这一术语解释了杀伤链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如何与物理传感器、平台或其他能力相关联。

发现

杀伤链的首个环节是发现,具体包括侦察、监视和识别潜在目标。发现环节所用的传感器需与目标的特性、暴露窗口和环境相匹配。一旦发现潜在目标,就需通过数据链将信息传递给可以“定位”目标的其他传感器。

图片

杀伤链每个节点都必须能够完成特定目标集,并且具有互操作性

定位

定位环节包含两个步骤,一是使用传感器来获取目标位置的准确信息,做好攻击准备,二是准确地将其识别为预期目标,以便进行武器攻击。第二步非常关键。以-27战斗机为例,由于目前盟国和对手均装备有该型战斗机,因此在战场上发现-27后,首先应确定其是友军资产还是敌军资产。

跟踪

作战人员需持续跟踪目标,实时更新目标位置和身份信息。如果失去目标跟踪,杀伤链就会中断,不得不重新回到上一个环节。例如,即使雷达只是短暂丢失机动目标,也得重新识别雷达信号。

瞄准

瞄准环节需要为攻击分配最合适的武器投送平台。指挥官或战斗管理人员在决策中应综合考虑多个变量,如可用平台和武器、武器射程、预期攻击效果、交战时间和暴露窗口、攻击环境内的其他威胁、成功概率以及后续行动的可能性。

交战

交战环节指做出决策并对目标发起动能或非动能攻击。这一环节并不只是简单地发送目标数据并发射武器。无论是动能还是非动能,配对武器都必须处于适当的攻击区域才能完成攻击。

评估

武器击中目标后,杀伤链并没有结束。传感器必须评估交战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再次发动攻击,或是否需要采取其他后续行动。如果交战结果评估没有反馈到当前任务线程执行或指挥官规划周期中,那么杀伤链就是不完整的。

二、从未来高端冲突的角度审视美军杀伤链

在过去三十年里,由于对手无法破坏美军杀伤链,美军可迅速完成“启动至闭合杀伤链”流程,实现精准打击。但在未来与同等对手的潜在冲突中,战场规模前所未有,而且目标具有数量众多、移动速度快、出现时间短的特点。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冲突,美国空军可用资源不足。从未来高端冲突的角度来看,美空军当前的杀伤链存在如下问题:

· 依赖关键节点。美军当前杀伤链承受不了大规模损耗。比如,美空军过度依赖为数不多的多功能飞机来支持多个杀伤链,因此,杀伤链对少数关键节点的损失特别敏感。

· 网络较为脆弱且经常互不兼容。美军当前杀伤链不够灵活,信息分享范围有限,仅能在有限的传感器、飞机或武器组合中共享信息。若对手攻击 Link-16 等美军普遍使用的数据链,将会破坏多个杀伤链的完整性。

· 不具备调整能力美军杀伤链各个功能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固定,在节点丢失或数据链中断时,杀伤链无法进行调整。

· 无法适应当前同级对手冲突的节奏过去 20来,美国作战行动的特征是中心化决策,而这无法跟上同级对手冲突的快节奏。当前的空中作战筹划和任务分配流程可能无法做到实时组织和指导资源分配以创建杀伤链。

三、面向未来构建杀伤链优势

杀伤链必须与战场环境、目标群和对手能力相匹配,而美空军当前很多杀伤链已经无法应对印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对手带来的威胁。为应对对手不断发展的攻防措施,美空军必须优化杀伤链的规模、范围、速度和生存力,从而满足未来高端冲突的需要。

杀伤链规模

杀伤链规模指作战系统在任意时间点同步生成和闭合必要数量杀伤链的能力。如果是线性杀伤链,单个节点一次只支持单个杀伤链,那么部队的作战能力就会非常有限;但当单个节点和效应器可同时支持多个杀伤链时,不仅杀伤链数量会增多,其效能规模也将成倍扩大。

图片 

美空军可通过以下两项措施,在强对抗环境中将杀伤链规模扩展至所需级别:

增加关键节点(包括传感器、平台和武器)的数量并提升其性能,这样就有机会在任一时间点构建更多的杀伤链。

提高杀伤链间的互操作性,把握哪些节点与哪些任务相关,哪些数据必须在杀伤链节点之间共享,从而消除过度冗余,实现所需的杀伤链作战规模。

杀伤链范围

杀伤链范围指杀伤链系统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能力。必须确保杀伤链在规定范围和战场区域以及任务持续期内的有效性。以广阔的太平洋战区为例,轰炸机等远程打击比陆基火炮等近程武器更为适用。

美空军可通过以下措施,扩大杀伤链范围:

增加物理杀伤链平台的数量和范围:空军应大量购买远程平台,通过数量来扩大杀伤链作战范围。空军领导人还应考虑扩大B-21隐形轰炸机和下一代空中优势机队规模,将其与无人驾驶和半自主协同作战飞机进行编组,构建并闭合杀伤链,扩大其覆盖范围。

实现可负担的武器生产成本:若要在太平洋战区打击数万个目标,美国空军应混合使用远程和中程武器,实现必要的杀伤链覆盖范围。超远程“防区外”导弹造价高昂,而射程在50~250海里之间的精确制导弹药,可由隐身战斗机和轰炸机大量投送,从而扩大空军杀伤链作战范围,压缩杀伤链时间,实现“可负担的大规模武器成本”。而且,穿透式飞机使用这些中程武器可以覆盖的范围要远远大于一次性地对地导弹。

增建天基传感和网络:卫星和其他空间能力可以扩大杀伤链的地理和时间范围。构建天基卫星群可以提供关键的空中移动或地面移动目标指示传感,并可提供持久监视。

杀伤链速度

杀伤链速度指闭合杀伤链所用时间长短。美军必须在对手实施破坏或主动发起进攻之前,完成从目标探测到杀伤链闭合的整个过程。影响速度的因素包括传感精度、数据链延迟、处理能力、物理距离以及节点速度。

美空军必须加快杀伤链节点、网络、效应器和各个环节的速度,保持空军对抗同级对手的优势。

加快物理杀伤链节点的速度:空军应继续通过提高物理组件的速度来加快闭合杀伤链的速度。下一代空射导弹和F-35B-21等防区内穿透式飞机将使空军完成杀伤链闭合的速度超过同级对手。

提升杀伤链网络速度:天基通信可以大幅提高杀伤链行动的速度,尤其是在杀伤链节点位于彼此的超视距视野之外时。空军未来的低轨卫星传输层将成为杀伤链的重要支柱,在未来强对抗战场提高杀伤链的速度。

加快杀伤链环节速度:目标定位和识别、武器和目标的配对以及批准交战的速度取决于杀伤链的技术和人力组成部分,美空军可通过开发自动化工具和决策辅助工具、发展底层架构和战斗网络能力、制定合理战术、训练、组织和政策等来解决技术和人力问题。

杀伤链生存力

杀伤链生存力指杀伤链在受到攻击后保持完整性和有效性的能力,即在遭受干扰或破坏后仍能成功打击目标。

美空军可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其杀伤链生存力,以应对对手试图破坏、削弱和阻断杀伤链的行动。

提高节点和网络的生存力:隐身属性、具有低拦截概率/低侦测概率特征的数据链网络、定向聚焦的数据链路、功率调制、跳频,甚至不同的介质(如激光通信)或不同的技术(如量子射频)都可以增强整个网络的生存力。

提高节点和网络耐损性:在部分节点或网络被削弱或摧毁的情况下,想要保证美军杀伤链在对抗环境中的生存力,就需增加杀伤链节点的数量并创建“自愈”网络。首先,杀伤链必须有足够冗余;其次,自愈网络应能做到跨备用网络路径跳转数据,确保杀伤链节点收到所需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