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易、徐三庚、齐白石、童大年临《祀三公山碑》四种高度、难分伯仲!(附:高清字帖)

 韦庐字帖 2024-03-25 发布于河北

《祀三公山碑》拓片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该碑从总体风格上来说,汉代篆书脱胎于秦篆,变圆转为方正,结构不似秦篆那样匀整、拘谨,而有省改或富有装饰性,风格清劲飘荡、浑厚大气,不失规范,其中《祀三公山碑》最有影响。书法介于篆隶之间,以篆为主,其书法风格与汉代印章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在汉印的章法布白使用中也比较常见;这种平正方直的汉篆在汉代又称“缪篆”,它包括许多汉碑的篆额、瓦当文、砖文等。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当代潘天寿、沙曼翁等篆书篆刻大家于此碑都下过较深的功夫,尤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深受此碑影响。

《祀三公山碑》高清放大修复字卡

黄易 临《祀三公山碑》

黄易(1744 年11月2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钱塘黄氏八世。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徐三庚 临《祀三公山碑》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绍兴上虞西山 人。精于金石文字,善篆隶篆书。苦习《吴纪功碑》,参以金冬心(金农)的侧笔用法,纤细流丽,飘逸多姿,在吴熙载、赵之谦外另辟面目。

齐白石集联三公山碑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汉族,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湖南湘潭)。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

童大年集联三公山碑

童大年(1874~1955),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龛,号性涵、松君五子,又号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所居曰安居、依古庐、雪峰片石草庐,上海崇明人。篆刻家。幼时学印,师从赵穆。精研六书,尤善篆隶。流寓杭州,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元老。平生刻印极多,出版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另有未出版的流传本《瓦当印谱》《无双印谱》《抚古印谱》《古人名印存》《肖形图像印存》等。1904年西泠印社出版《现代篆刻》第八集《童心龛印存》为童大年一人之作,其时童氏刚过三十岁,足见其成名之早,影响之大。其书法四体皆能,篆书功力最深。作花卉,以书法行之。

END

 高清字帖\字卡推荐 

《祀三公山碑》高清放大修复版

大开通《开通褒斜道刻石》高清放大修复版

《郙阁颂》高清放大修复版

《裴岑纪功碑》高清放大修复版

《少室石阙铭》高清放大修复版

《杨淮表记》高清放大修复版

《何君阁道碑》高清放大修复版

《秦诏版》高清放大修复版

专家学者一致认可推荐

可读、可赏、可藏

材质:铜版纸印刷     尺寸:30cm×42cm以内

长 按 扫 码 购 字 卡

声明:本文部分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