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的病理变化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15 发布于甘肃

一、病因

虚邪、寒邪、湿邪多损伤脾阳;实邪、热邪、燥邪多损及胃阴。饮食不节,是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百病从口入”,即指此而言。思虑、劳倦也是造成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李东垣所指的内伤。

二、病机

不能受纳运化

胃主受纳,胃气受伤,则不能纳谷,而发生不思饮食,不思茶水,恶食厌食,呕吐呃逆等证。脾主运化,若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出现腹胀、便溏、腹泻、倦怠、消瘦等证;若不能运化水湿,就可导致痰湿水饮停留, 而为痰证、饮证、泄泻、水肿等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方考·脾胃证治》说: “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医门法律》说: “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

升清降浊失调

脾胃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若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则可发生胀满、呕吐、呃逆、嗳腐、泛酸等证候;若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导致泄泻、脱肛、遗精、阴挺等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甚而因脾胃的升降失常,以致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除,继而变生多种病证。 《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宣,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扎生民者已。”

燥湿不济

脾胃在正常情况下,燥湿相济,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胃恶燥,脾恶湿,若脾胃的燥湿不能相济,则发生病变。如湿困脾阳,运化失职,则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发生纳呆、呕恶等证。若胃有燥热,也要影响脾的运化,津液灼伤,而成脾约;脾阳下陷,阴火上乘,而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脉迟而缓。

胃对六腑的影响

水谷的消化、吸收、排泄,水液的代谢, 都有赖于六腑的综合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由于六腑的传化,虚实更替,宣通不宜滞,所以,前人说“六腑以通为用”。若胃有实热,则可导致六腑不通:如胃之燥热消灼津液,则可使大便秘结,以致大肠传导不利;脾胃湿热,熏蒸于胆,则可使胆汁外溢,发生黄疸;脾胃湿热下注,则可影响三焦、小肠和膀胱的排尿功能,而发生小便短赤淋涩或癃闭等病变。若胃府本身因燥热或饮食停滞,则可 引起胃失和降,以致中焦痞塞,而发生呕逆、嗳腐、吞酸、腹满、便秘、泻泄等证。

脾不统血

脾能统摄血液循行于经脉之内而不致外溢的功用,若脾虚失去统血的作用时,则血液便可溢出脉外,发生种种血证,如便血、崩漏、紫斑等证。

思虑意念伤脾

思和意本来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倘若思虑无穷,特别用意,甚至空怀妄想,所愿不遂,必致倦怠少食,气血日损,久则导致志凝神聚,气留不散,引起不眠、昏瞀、嗜卧。《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就是说,思想过于集中,则可引起脾胃之气积而不散,而造成各种思虑伤脾的病变。

劳倦伤脾

劳倦指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力所能及的劳累。这种活动和劳累,多损伤脾胃之气,而引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发热自汗,动则喘息等证。《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脾不能主肌肉

脾不能主肌肉,包括运化水谷之精,不能生养肌肉,以致肌肉衰痿;久坐伤肉,过逸也可影响脾的运化而发生肌肉衰痿。四肢肌肉最为丰满,若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布,以致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无力,甚则无气以生,四肢不用。唇乃肌肉裸露之处,最易反应脾与肌肉的关系正常与否,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不健运,则气血虚少,则口唇淡

白不泽,甚至萎黄。

口味变化

口不欲食,则知脾胃有积滞或受损伤;食不能下,则知脾受寒邪;好食甘味,则知脾虚不足。《图书编·脾脏说》说:“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之食也。……食不下者,脾寒也。……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这些都是指的口味的变化。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