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治则药例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15 发布于甘肃

(一)肝不藏血,肝血不足宜柔肝;肝阴已伤宜滋肝。

(二)肝气抑郁, 宜疏肝;气滞血瘀,宜化肝;大怒气逆,宜平肝;怒动肝火,宜清肝、泻肝。

(三)木不疏土,宜疏肝和脾;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宜平肝、凉肝。

(四)肝经风热,宜疏风;寒滞肝经,宜温散;肝火上炎,宜清肝;肝阳上亢,宜平肝、泻肝;肝风内动,宜平肝息风;肝风在络,宜活络搜风;兼挟痰浊,宜兼以涤痰。

(五)肝苦急,如血燥筋脉失养而挛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能缓和挛急。肝欲散,因肝气恶抑郁而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因辛味能行气疏肝;佐以焦苦,肝郁容易化火,故以焦苦之味清肝、泻肝。酸先入肝,酸味用之得当,则对肝产生有益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酸生肝”。酸味用之失当,则对肝脏产生不利的影响。《灵枢·九针篇》说:“病在筋,无食酸。”因辛味可以伤筋,而致拘挛收引。甚则导致肌肉消瘦而皱揭,口唇干裂等病变。

(六)肝与胆相表里,肝胆湿热导致的小便短赤,口苦苔腻,以及黄疸等病证,宜清利肝胆肝热。胆虚肝气不足,宜补益肝胆之气,同时安心神而养肾阴。

(七)肝与各脏有生克制化关系,若相生关系发生病变,则当补母泻子;相克关系发生病变,则视其太过不及,或泻本脏本腑,或泻他脏他腑。

(八)药物举例

疏风:如薄荷、菊花、白蒺藜、蔓京子、防风、羌活等。

清肝:如黄芩、栀子、夏枯草、青葙子等。

泻肝:如胆草、大青、青黛、芦荟等。

利胆:如茵陈、虎杖、木通、金钱草等。

凉肝:如丹皮、紫草、地榆、侧柏等。

化肝(活血、行瘀):水蛭、䗪虫、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玄胡索、参三七、茺蔚子、牛膝等。

疏肝(解郁、理气):香附、柴胡、青皮、郁金、金铃子等。

搜肝(活络搜风):如天麻、全蝎、僵蚕、木贼、白附子、白蒺藜、乌梢蛇、白花蛇等。

温肝(温散肝经寒滞):如艾叶、吴茱英、花椒、小茴、橘核、荔枝核等。

平肝(抑肝):如白芍、钩藤等。

潜阳(镇肝):如牡蛎、鳖甲、龟板、石决明等。

息风:如天麻、羚羊角、全蝎、僵蚕等。

敛肝:如木瓜、乌梅、橘核等。

柔肝(补肝血):如当归、白芍、枸杞、阿胶、枣仁等。

滋肝(补肝阴):如地黄、首乌、女贞子、沙苑蒺藜等。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