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景帝诛晁错:难道真是因为叛军喊了“清君侧”?

 盏茶聊历史 2024-03-15 发布于山东

汉景帝时期,晁错罗列诸侯罪行,请求汉景帝裁减诸侯封地。因削藩力度过大,诸侯王人人自危,以吴国为首的共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口号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然而,汉景帝却无情的诛杀了晁错,来满足叛军的要求,这令人十分费解。汉景帝明明知道杀了晁错,并不会使叛军退去,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晁错之前上疏削藩策,他指出如果现在削减诸侯的封地,他们会反叛,如果不削减诸侯的封地,他们将来也会反叛。削减诸侯的封地,他们反叛得快,灾祸小些;不削减诸侯的封地,他们反叛得晚,灾祸就大些”。

因为晁错说“立即削藩灾祸小”,所以汉景帝才下定决心削藩。然而,结果却换来七国迅速攻占淮河以北的消息。这形势不仅与“灾祸小”不沾边,反而愈发的不受控制,严重超出汉景帝的心理预期。当汉景帝再看到晁错时,心里难免有一种失望的感觉,越来越觉得晁错不靠谱。可不靠谱的还在后面呢?

这时候,汉景帝已经乱了手脚,他马上和晁错以及公卿大臣商量怎么对付七国叛军。此时晁错竟然要求自己留守京城,并主张汉景帝御驾亲征。汉景帝哪里会打仗?他从小可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来也没上过战场,他可不像汉高祖刘邦那样,遇到战争都亲自上阵。

尽管晁错是个治国小能手,但是他的情商并不高,他也不想想,这么大的叛乱都是因他而起,又怎么好意思要求自己留守京城,把危险交给汉景帝呢?他应该表达出愿与汉景帝同生共死,而不是做一个置身事外的甩手掌柜。

再说了,晁错是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手里的权力非常大,他如果留守京城,万一出什么幺蛾子,汉景帝又怎能放心呢?此时的汉景帝不仅对晁错开始不满,甚至怀疑他别有用心。晁错说祸事小,结果闹的动静这么大,又想自己留守京城,让汉景帝御驾亲征。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能不让汉景帝怀疑晁错的忠心吗?

怀疑归怀疑,但不至于要了晁错的命,他的死还需要一个人加一把火。那个人就是晁错的死对头袁盎。有袁盎的地方,晁错必定不在场;有晁错的地方,袁盎必定不在场。他俩人政见不和,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袁盎之前担任吴国的国相,现在吴国又带头反叛,袁盎有没有怂恿吴王造反,谁又能说的清楚?这可是除掉袁盎大好机会,晁错怎能错过呢?于是晁错栽赃袁盎与吴王勾结,打算第二天上奏汉景帝,借机除掉袁盎。

袁盎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连夜去求见外戚窦婴。在窦婴的引荐下,袁盎见到了汉景帝,并且解释吴王反叛的原因,澄清他与吴王造反无关。汉景帝认为袁盎曾当过吴相,一定很了解吴王,于是问袁盎怎样才能平息叛乱?

袁盎说好办,叛军不是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口号吗?那就诛杀晁错满足叛军的愿望,然后撤回削藩令,归还他们的土地,只有这样叛军才能退兵。汉景帝听从了袁盎的建议。几天后,在很多大臣的弹劾下,汉景帝派人在闹市区腰斩了晁错。本来是晁错想杀了袁盎,没想到却被袁盎将了一军。然而,晁错真是白死了,叛军并没有就此退去。

几十万叛军搞这么大动静,显然不只是为了诛杀一个晁错,当然汉景帝也不是三岁两岁小孩,他肯定知道杀了晁错没有用,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因为再不杀晁错,就没人为汉景帝卖命了。虽然晁错这个人很正直,但为人尖酸刻薄,整天看谁都不满意,因此得罪了很多文武大臣。而汉景帝又非常宠爱晁错,大臣即使有意见也不敢说,只能集体孤立晁错,这就等于站到了汉景帝的对立面。现在叛乱闹的欢,正是用人之际,汉景帝只能迎合大臣的心意诛杀晁错,使大臣安心为他卖命。

诛杀晁错后叛军没退,汉景帝并没治袁盎的罪,这足以证明袁盎只是大臣的代表,不只是袁盎个人想置晁错死地,而是众多大臣都想让晁错死。

总之,是汉景帝越来越觉得晁错不靠谱,开始怀疑晁错的忠心。然后又在大臣们的要挟下,这才斩杀了晁错。晁错死后,大臣们才主动请缨去平叛。汉景帝提拔周亚夫为主帅,只用三个月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