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与艺术

 晕呱了 2024-03-15 发布于四川

人类福祉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复杂而动态的交互作用中,自然资本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ESs)功能与人类福祉组成部分(Consitiuent Human Well-Being)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其作用机理。绿色基础设施(GI:Infrastructure)是自然资本实现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理载体,不仅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相互支持与增强的纽带,也是生态目标与人类福祉之间相互促进的介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GI)是指一个自然和半自然的景观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自然与人交互作用的关键耦合点位,在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包括:

    • 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吸收和滞留雨水,减少城市洪水和污染。

    • 气候适应: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帮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例如减少热岛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

    • 生物多样性:绿色基础设施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 社区健康: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例如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

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案例:

  • 美国纽约市的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和娱乐空间,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 中国上海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 中国北京市的“温榆河”公园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它为北京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教育、休闲、文化和娱乐空间,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性保护。

  • 澳大利亚悉尼市的“绿屋顶”项目,在建筑屋顶上种植植物,可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概念的提出,是对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和挑战的一种回应。随着城市不断扩张,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加剧,如洪水风险增加、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热岛效应、空气和水质恶化等。这些问题突显了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者和环境专家寻求更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的背景情况包括:

  1. 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程度加剧,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如混凝土道路和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和旱灾,而且会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适应这些变化,减少其负面影响。

  3. 社会和健康问题:城市中缺乏绿色空间和自然环境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对健康绿色空间的需求。

  4. 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服务”,如空气和水的净化、洪水控制、碳储存等。

  5. 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普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及资源的有效和持续管理成为了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目标。

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原因:

  • 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绿色基础设施通过保护、恢复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旨在应对上述背景情况中提到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

  • 强化生态系统的韧性:对抗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居和健康的环境。

  • 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鼓励多领域的协作和创新,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基于多个理论依据,其中包括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文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依据为绿色基础设施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帮助了解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被有效地用于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

1. 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强调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调节服务(比如洪水控制和气候调节)、支持服务(比如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供给服务(比如食物和水)和文化服务(比如娱乐和精神福祉)。绿色基础设施运用这个原理,设计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强化这些服务的提供。

实例:城市湿地公园,不仅提供生物栖息地,还通过其植被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城市洪水风险,同时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2. 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强调不同景观要素(如森林、湿地和草原)及其连通性在生态过程和物种分布中的作用。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和走廊,可以维持物种多样性,促进物种间的迁移和遗传交流,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复原力。

实例:绿色走廊,比如城市中用于连接不同绿色空间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空间,还有助于野生动物在城市环境中移动。


3. 城市生态学原理

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生态过程与结构,并探索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它强调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恢复和维护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和过程,提高城市的生态健康和可持续性。

实例:绿色屋顶,它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被,帮助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径流和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提供生物栖息地。


4.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和分布。绿色基础设施运用水文学原理,通过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能力,从而减轻洪水风险和改善水质。

实例: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池,它们可以有效地收集和过滤雨水,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增加城市绿色空间。


5.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和管理要考虑到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存。

实例社区花园和城市农业,它们不仅提供新鲜食物和减少食物运输过程,还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对自然和食物生产的认识。

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点到线到面的整合发展:早期的绿色基础设施更多的是点状分布(如独立的公园或绿地),随后发展为连线(如绿色廊道),到现在注重整体布局和片区连通性的规划,形成更为广泛的绿色网络。

  2. 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AI)在内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提高了效率和精确性。

  3. 多功能性和多效益的追求:现代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更加重视其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如同时实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社区娱乐空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4. 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的增强:认识到社区和公众是绿色基础设施成功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项目强调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以提高项目的接受度和维护效率。

  5. 政策和法规支持的增强:许多城市和国家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指导原则,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政策和规划不仅指导实践,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6. 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的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绿色基础设施被视为增强城市抗灾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热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生态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可持续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途径。未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和环境意识的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将继续演化,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人类栖息地提供更为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实例:绿色基础设施的效益

  • 环境效益

案例:纽约市的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

背景:纽约市的高线公园是一个典型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它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变成了一片繁华的都市绿地。这个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成为了纽约市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环境效益

  • 生物多样性:高线公园保留和增加了数百种植物,为鸟类和昆虫等都市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 空气质量改善:公园的植被有助于吸收和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

  •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绿色空间可以降低地表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有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 社会效益

案例: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

背景:滨海湾花园是一个集休闲、教育和保护于一体的大型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它通过引入大量本地和外来的植物种类,成为了新加坡城市美化和生态教育的典范。

社会效益

  • 提升公共健康:提供了一个供人们进行身体活动、休闲和社交的绿色空间,对改善市民的身心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 教育与意识提高:滨海湾花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机会,让市民和游客更加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经济效益

案例:费城的绿色城市、清洁水域(Green City, Clean Waters)计划

背景:费城的“绿色城市、清洁水域”计划是一个旨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大型项目。

经济效益

  • 成本节约:通过建造雨水花园、渗透性道路和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了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和处理设施)的扩张需求,从而降低了长期的维护和建设成本。

  • 增加经济价值: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产生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提升城市景观和生活环境质量,增加了地产价值和吸引力。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和类型

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城市、农村、社区等。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用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用于打造宜居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

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城市森林和公园: 城市森林和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服务:

  1. 空气净化:树木和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也能够吸附和过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如粉尘和污染物。

  2. 气候调节:城市森林和公园通过提供阴凉区域和蒸发冷却作用,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植被的蒸腾作用和树荫可以减少地面温度。

  3. 水文调节: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有助于雨水的吸收和滞留,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风险,以及补充地下水。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森林和公园提供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合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与繁衍,有助于维持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5. 休闲与康复:城市森林和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6. 美化环境:绿地和水体等元素美化了城市景观,提高了城市的美学价值,有利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图片图片图片

 示例:城市森林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
  • 一个家庭(具有三间卧室的房子)产生的一吨二氧化碳(CO2)大约相当于用车行驶4000英里(使用大约650升的燃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这些二氧化碳可以通过150棵松树来抵消。

  • 每年,每个在美国工作的办公室员工大约会使用两盒纸张,每盒纸张的生产相当于砍伐一棵树。

  • 树木如此有效的原因在于它们提供的生态服务:

    • 每棵树每年可产生260磅氧气(O2),足够一个家庭(假定为7个人)的使用。

    • 通过吸收污染物,树木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

    • 在其一生中,树木可以吸收一吨二氧化碳。

    • 树木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

图片

    
2)生物保畑地和树篱: 用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连接不同的生态系统。

生物保畑地通常是在耕地周围或者斜坡上种植的草带,能够有效过滤从农田流出的水,减少土壤侵蚀和水体富营养化。草带可以拦截土壤颗粒、农药和养分,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增加水体对污染物的沉积和吸收。

树篱(Windbreaks),又称防风林,通常由树木或灌木组成,栽植于农田边缘,以减少风力对作物的直接影响。树篱能够阻挡强风,减少风蚀,同时也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树篱的布局和植物选择需考虑到当地的气候、风向和农业活动。

同时,图中还标示了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s)和河岸林缓冲带(Riparian Forest Buffers)等生态修复措施,这些都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湿地修复可以恢复水质净化功能、洪水缓冲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而河岸林缓冲带则是保护水体健康、防止河岸侵蚀和提供生物栖息环境的重要结构。

图片

实例景观

图片


3)雨水管理系统: 雨水管理系统旨在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和处理城市地区的径流污染,同时提升城市景观。雨水花园、渗透性铺路和绿色屋顶的实现原理如下:
  • 雨水花园(Rain Gardens)

雨水花园是低洼的植被区域,设计用于收集、吸收和过滤雨水径流。当雨水从屋顶、人行道和车道流入花园时,它首先被植物、土壤和微生物自然过滤,这样能够去除污染物,并减少雨水直接流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量。深根植物和多孔土壤有助于水分渗透,而植物则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进一步使用这些水分。

图片

  • 渗透性铺路(Permeable Paving)

渗透性铺路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铺装方法,它允许雨水通过铺装表面渗透到下面的土壤中。这种铺装可以是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铺装砖和石块,甚至是增强草坪。这些材料下面通常有一个由砾石或类似材料组成的底层,该层可以暂时存储雨水并允许其缓慢渗透或被地下水系统吸收,从而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水系统的压力。

图片

渗透性铺路系统包括几个关键组件,它们共同工作以允许雨水和地表水通过铺装表面并渗入地下:

  1. PICP (Permeable Interlocking Concrete Pavers):这些是多孔的混凝土铺砌单元,它们之间的缝隙由渗透性接缝材料填充,以允许水流通过。

  2. 渗透性接缝材料(Permeable Joint Material):通常由细砾石或类似物质构成,用于填充铺砌单元之间的空间,使水能够顺畅渗透。

  3. 床层课程(Bedding Course):这是一个平整的层,通常由细砂组成,用于支撑PICP,同时允许水的渗透。

  4. 透水性沥青(Porous Asphalt):这是一种特殊配制的沥青,含有更多的孔隙,以促进水的渗透。

  5. 透水性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这种混凝土的配方减少了细骨料的使用,从而创建了连通的空隙网络,使水能够自由流动穿过混凝土。

  6. 集水井(Observation Well):这通常用于监测系统的性能,包括水位和排水情况。

  7. 骨料基层(Aggregate Base):这是一层由粗砾石组成的结构,起到缓冲和水管理的功能,暂存水分并缓慢释放到土壤或排水系统中。

  8. 穿孔排水管(Perforated Underdrain):如果场地不适合高速渗透,排水管会收集穿过铺装结构的水,并将其导向其他地方。

  9. 非压实的基底土壤(Uncompacted Subgrade Soil):未压实的土壤可以更好地吸收和过滤水分。

  10. 可选的非织造土工布(Optional Geotextile):可作为骨料和土壤之间的分隔层,以防止细粒土壤颗粒混入骨料层中,保持渗透性。

实例:

图片


  • 绿色屋顶(Green Roofs)

绿色屋顶,也称为植被屋顶,是屋顶覆盖了适宜的植物。它们不仅能吸收降雨,减缓雨水流入下水道的速度,而且还能提供额外的绝热保温和冷却效果,减少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可以吸收和储存雨水,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同时植被也帮助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

图片


实例:

图片


4)自然化的河岸: 也被称为生态岸线或生态河岸工程,旨在恢复河流自然流动模式,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其原理和关键点如下:
  1. 模拟自然河岸结构:自然化河岸设计借鉴自然河流的形态和结构,例如通过使用弯曲的河道、河岸植被和浅滩来模拟自然河岸的物理特征。

  2. 使用原生植被:在河岸上种植原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不仅可以稳固河岸,减少侵蚀,还可以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 提高生物多样性:原生植被能够吸引并支持更多本地物种,包括昆虫、鱼类和鸟类,进而提升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 水质净化:植物的根系和河岸的微生物群落能够过滤和吸收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5. 流速调节与减少径流:自然化河岸通过增加水体与植被的接触面积,能够缓和流速,增加地下水补给,降低洪水冲刷河岸的风险。

  6. 河岸植被缓冲带:河岸缓冲带可以降低来自上游农业和城市地区的径流冲击,阻截携带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径流,减少这些物质进入水体。

  7. 栖息地复杂性:复杂的栖息地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支持多种生物的共存,为繁殖、觅食和避难提供条件。

通过这些措施,自然化河岸的设计模仿了自然环境,创造了既有助于防洪控水,又有益于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提升的多功能河岸环境。

图片

实例:

图片

5)自然保留区和生态走廊: 自然保留区(Nature Reserves)和生态走廊(Ecological Corridors)是生态网络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和促进野生物种的迁移和遗传交流。
  • 自然保留区

自然保留区是为了保护特定的自然资源而划定的地区,这些资源可能包括珍稀动植物、独特的生态系统、重要的地质特征或是具有科研、教育价值的区域。保留区的原理是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减少人为干扰,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在人类影响最小的条件下运作。这样,生物种群能够自然繁衍,生态过程得以自然演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此外,保留区内通常会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监督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系统得到持续的保护和管理。

图片

  • 生态走廊

生态走廊(Ecological Corridors)是生态连通性概念的核心。它们是自然或人造的景观元素,作为物种迁徙、基因交流和生物扩散的路径,连接生态系统碎片,确保了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持续性。以下是生态走廊的基本原理:

  1. 连通性:生态走廊连接隔离的栖息地,使动植物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移动,从而维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和种群的健康。

  2. 迁徙与扩散:走廊提供了一个通道,使物种能够响应生境变化、食物资源变动和气候条件的迁移,以及支持个体和种群的扩散。

  3. 繁殖和生存:通过连接不同的栖息地,走廊增加了动植物找到合适繁殖地和生存资源的机会。

  4. 减轻破碎化影响:走廊可以减少栖息地破碎化的负面影响,这是现代景观变化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5. 多样化的设计:走廊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包括河流和溪流沿岸的绿带、城市中的绿色空间、未经开垦的自然地带等,甚至可以通过绿桥等人工结构来实现。

  6. 生态恢复:在已受损伤的生态环境中,生态走廊也可以用来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

图片

图片

实例:中国的生态走廊

图片

在有限的空间资源条件下,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以最大化地满足人类需求这一理念,涉及到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依赖的规划决策和实施策略。这个过程需评估和平衡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并考虑人类社会、环境和经济福祉的因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识别关键服务是步骤之一。这包括了解哪些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区域内的人类社区最为重要,比如洪水调节、空气净化、食物提供或休闲场所。了解这些需求有助于确定优化的焦点。

接着,空间分析生态评估的应用至关重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态建模工具可以帮助确定现有绿色基础设施的状态、潜能以及新设施的最佳位置。这包括分析生态连通性、物种栖息地的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以及雨水管理系统的布置等。

多标准决策分析随后用于平衡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冲突,并考虑竞争性土地使用需求。这种方法允许利益相关者基于一系列服务价值和成本来进行权衡,以达成最合适的规划方案。

实现社区参与是优化绿色基础设施配置的另一个关键方面。通过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不仅可以确保项目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增强项目的可接受度和成功率。

最终,监测和适应性管理策略应随之而来,以确保绿色基础设施的运作能够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及社区需求的变动。这可能包括定期评估服务提供的效果,以及必要时对规划进行调整。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和策略,可以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绿色基础设施的综合价值,为人类营造出既生态友好又具有高生活质量的环境。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增进了社会经济福祉,展现了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例: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及共同效益评估框架

图片

  1. 纽约绿色基础设施优先考虑的几个环境因素:

    • 水资源:减少暴雨量,减少洪水,避免雨水基础设施,改善自然水文,提高雨水质量。

    • 气候变化: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气体(碳等价)的吸收,以及海平面上升。

    • 空气质量:提高空气质量(PM2.5、NO2、臭氧、SO2、CO2的吸收)。

    • 栖息地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

    • 社区宜居性:增加休闲空间,改善美学。

    • 城市农业:访问当地生产的健康食物,增加绿色工作岗位。

  2. 可能实施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蓝色屋顶、水广场、透水铺装、绿色墙壁、构建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和生物渗沟。

  3. 绿色基础设施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好处,如改善健康、提升美学、增加休闲活动、生物多样性增加、本土物种增多、提高水质、改善水文、避免合流溢流事件。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绿色基础设施虽然为城市带来了许多益处,但在规划、实施和维护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挑战及其解决策略,并以具体的实例说明。

挑战一:资金限制

挑战说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持续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项目的财政可持续性成为一个难题。

解决策略:多元化资金来源是解决财政约束的一个有效策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以及向公众和私人企业征收环保税或费用等方式,筹措资金。

实例说明:费城的“绿色城市,清洁水域”计划,就通过联邦补助、州和市级资金配合,以及与私人企业合作的方式,有效筹集了实施资金。


挑战二:公众参与不足

挑战说明: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成员的参与和支持。然而,公众参与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缺乏动力等问题。

解决策略:加强教育和沟通,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工作坊、公开会议、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传递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益处和参与方式,激发社区成员的兴趣和参与意愿。

实例说明: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广泛的公众咨询和多种参与机会(如志愿者计划),成功地吸引了公众参与,并增加了项目的社会接受度。


挑战三:技术和知识缺口

挑战说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支持。然而,相关专业人才和经验往往不足。

解决策略: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引进国际经验、组织专业培训和促进学术研究,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实例说明:在德国柏林,通过创建专门的绿色基础设施学习和交流平台,来促进城市规划、林业和水利管理等多个领域专业人才的知识提升和经验分享。


挑战四:维护和管理

挑战说明: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是确保其长期运行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但这往往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专业的管理。

解决策略:建立长期维护和监测机制。采用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监测雨水花园的水位)和社区参与(如邻里绿化项目)结合的方式,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和可持续管理。

实例说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绿化项目通过建立“绿色卫士”志愿者网络,招募社区成员参与绿化地块的日常维护和监测,有效提高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和项目的社会参与度。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发展,研究者拓展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衍生出了多种以“颜色”为标识的基础设施概念,绿色、蓝色、白色和红色基础设施。这些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可持续、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多元化需求的回应。

蓝色基础设施 集中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如河流、湖泊、湿地和其他水体。它通过自然或人工方法管理水资源,增强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减少城市洪水风险、提升水质和支持水生生物多样性。

白色基础设施 指的是支撑数字化和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通讯网络和其他信息传输系统。白色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红色基础设施 则更多关注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建设,涵盖了教育设施、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和文化娱乐等领域。红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旨在提升公民的社会福祉,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每种颜色的基础设施都对应着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维护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设施体系。随着全球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挑战日趋复杂,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加有效地协同工作,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福祉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示例:绿色-蓝色基础设施

图片

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城市美学、结合地方文化与历史的艺术载体。它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原则,还要融入艺术创意与人文关怀,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能够反映地区特色与文化身份的空间,能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

图片

自然美作为中国古典美术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在指导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显得尤为贴切。通过融合自然美的原则,绿色基础设施不仅追求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而且力求在视觉和情感上与人产生共鸣,创造出既满足生态功能需求、又充满美感与文化内涵的空间。采用这一理念,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人类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进一步带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Douglas Alexa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 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 Natural Areas Journal 27(3), 282-283, (1 July 2007)

Zhang, Gaochuan et al. “Impact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Roofs on Pedestrian Cooling in Subtropical Clim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 (2019)

Tian, Meirong et al. “Identify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for the Chines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PLoS ONE 17 (2022)

Cunha, Natália S. and Manuela R. Magalhães. “Methodology for mapping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to mainland Portugal: A planning tool towards a green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Fuente, Begoña de la et al. “Natura 2000 sites, public forests and riparian corridors: The connectivity backbone of forest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 Use Policy (2018)

Chen, Hui et al.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and connectivity in ecological spatial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3)

Szitár, Katalin et al. “The zone cube model – A tool to operationalise green infrastructure prioritis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4)

Ksiazek-Mikenas, Kelly et al. “Combinations of plant species with complementary trai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ximize ecosystem services on green roofs.” Urban Ecosystems 26 (2023): 1193-1208.

Sanguet, Arthur et al. “Mapp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a Cross-Border Regional Context.” Land (2023)

Honeck, Erica et al.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SN Applied Sciences 2 (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