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高手与普通人的4个差别!

 谋略那些事 2024-03-15 发布于江苏

管理、人性、财富、家学就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汉纪五十八

东汉·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

【原文背景】

 曹操进军关中,关中的小军阀们慌得一比,立马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曹操也不急,稳守军营,看着关中各路军阀汇聚,不但不慌,反而特高兴。

 有将领疑惑:“敌军越来越多,为何丞相不忧反喜?”

 曹操笑道:“关中地广且地形有复杂,这些敌军如果都分散各地,怎们要搞定他们,每个几年是不成的。现在他们都聚在一起和我们决战,看上去人数多,但彼此小心思多,且之间又有龃龉,加上没有一个统帅反而各自行事,如此反而不值一提。我们正好可以一举消灭,比起逐个去打反而要容易多了。”

以上出自《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看原文。

【解析】

上面材料曹操进攻关中。

在董卓之乱后,曹操慢慢发展,其扩张方向是以兖州为基础,然后逐步扫荡四周,与袁绍决战之后,南下进攻孙刘。

在这个过程中,关中地区基本上被曹操战略搁置,并放了一个钟繇去搞定,让关中没有形成合力。

但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关中没有形成合力,加上原来凉州诸将肆虐关中,基本上关中的经济和人口基础也给打烂。

现在曹操缓过手来,开始收拾关中,于是有了上面的材料。

关中的问题是什么,军阀极多,但都很小很细碎,散布到处都是。

曹操要一个个去打,肯定也能打得过,但曹操大军一到,这些人必定望风而逃,进入山林化成匪口和曹操玩游击,那就没完没了了。

到时候关中就会变成泥潭拖住曹操,甚至成为曹操的放血口。

始,关中诸将每一部到,操辄有喜色。

所以,在曹操看到关中这些小军阀聚集起来时,他是很开心的。

毕其功于一役,直接把关中小军阀们来个一锅烩,省的把歼灭战打成了阵地战。

这个就是曹操的主要想法。

当然,有人也表示担忧,毕竟从兵力上来看,对手人数增多,实力的绝对天平开始倾斜。

曹操给了解释。

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这个就是,曹操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能够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

曹操上面这个事,重点不在事情上。

前两天,咱们的文章里面提到,学习别人的长处,重点并不在于看别人做了什么,而是要看别人在分析问题时候的思路方式与解题方法,这个才是关键。

同理,在看上面材料的时候,重点也是学曹操分析问题的思路。

个人认为,有四个方面,值得好好品味的。

第一,危机中发现机会

关中军阀聚集,别人觉得压力好大,曹操觉得反而是机会。

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一个观点,高手做事信奉凡事发生必然有利于我。

哪怕这个事情再糟糕,只要他发生了,那就坦然去面对,然后在危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这个东西,是一种心态和切入调度的调整。

毕竟事情已经故发生了,你没得改,倒不如换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做。

当然,如果你发现这糟糕的事情能够利用一二,那更好。

比如,这几天热议的农夫山泉,他的老板钟睒睒,他做农夫山泉之前搞了个类似龟鳖精的保健品。

彼时90年代,各种做龟鳖精的不少,后来官媒曝光,大量倒闭。

但钟却觉得这个是个机会,于是高调请媒体进厂参观报道,以此做了一把公关营销,之后赚翻了。

第二,抓本质

电影《教父》名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任何事情都有本质。

曹操看关中军阀聚集在一起的本质就是,人多未必力量大,尤其是打仗,人一多调度难度就呈几何倍增。

而打仗的本质是资源对消,是比拼谁的组织度更高。

曹操抓到了这一点,不怕他们聚集。

所谓本质,其实就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那个因素,或者说是主程序。

任何事情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围绕本质来改变。

所以,解决事情第一要点就是要找本质,找到那个底层亘古不变的关键点或者说主导因素。

而常人最容易为眼前所迷住,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三,成本优化

对于曹操来说他不想把大量时间消耗在关中,更不想把关中打成消耗战、阵地战、拉锯战。

但,凡是必然都是有成本。

曹操想要战争时间缩短,这个选择本身其实也是有成本的,代价就是有可能发生的混战,曹操军伤亡可能会更大。

但反过来,有没有可能,曹操如果没有选择集中击破,而是选择各个击破,因此造成时间成本,也不会低呢?

这个也是之前反复提到的,任何事情都有成本,成本不会消失,必然会转移。

高手做事通盘先考虑成本,然后选择一种最优的成本模式。

而大多数人,并不会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算进去,更多算实际的物质,这个是与高手明显的差异。

第四,专注关键

这里的专注其实是第一点的延伸。

如果关中军阀没有汇聚起来,那曹操就是各个击破需要兼顾的目标极多。

但关中军阀其中起来,曹操要对付的目标就一个了,如此更能够集中力量干。

做事要投入、要专注。

普通人做事太容易被噪音干扰了,或者说做事过程一旦出现个什么事,注意力立马就被吸引过去,亦或者多事情来回切换。

这个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对整个当前做的事情来说,影响并不好。

抓专注做一件事亦或者一个目标,往往是最容易出暴击的。

就好比说,那些考清华北大的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聪明,而是人家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长期、长时间的专注投入。

【闲扯】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高手离我们有点远,也因为他们的成就,给他们蒙上了一层光环,在我们仰视时不可避免的会“神话”他们。

但他们真的有那么神?

未必。

高手是可以学习的,就如上面提到的,重点学人家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人家做了什么。

搞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高手,你会发现有迹可循,然后你会觉得你也可以,最后你会觉得不过如此。

所以,我上面提到的四点,拆开来告诉你,你看完你会觉得不过如此。

但看完之后,你可能就忘了,你也不会去尝试一下。

因为很多东西、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做却未必会做,因为心中有杂念,会有人性的贪嗔痴。

而往往高手的那一套东西,都是大巧不工,重在积累和沉淀。

普通人哪受得了这个,恨不得拿本三十六计翻开来立马就能套用,谁还给你积累,都是想立马见效果的。

这就网络上说的,大道理知道了很多,但就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普通人与高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点,再多说一点,能够压的主内心的杂音和浮躁,沉下心、耐得住寂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