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象气味主治法度

 浩森 2024-03-15 发布于广东
猪苓(甘平),除湿,此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灯草、通草(甘平),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癃闭,与琥珀同。
滑石(甘寒滑),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可同淡渗诸药用同。
葵菜(甘寒滑),能利大便、小便,目病人不可服,诸热病后,服之令人目盲。
苍术(甘温),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于白术。
白芍药(酸微寒),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疼之圣药也。如夏中热腹疼,少加黄芩,其病立止。若病人春夏秋三时腹疼,亦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疼,只少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三味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药也。如深秋腹疼,更加桂二钱。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作二钱半,水二盏煎服。
肉桂(大辛热),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之病及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
当归(辛甘温),能和血补血,用尾破血,身和血。先使温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焙或晒干,方可用入药,血病须用。
熟地黄(苦寒),酒洒久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之人须用之药,善黑鬂发,大忌食萝卜。
生地黄(苦寒),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损人胃气。
川芎(辛温),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如妊娠妇人,胎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一钱半或二钱,水煎服之,神验。
橘皮(微苦温),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气滞,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补肺气,去白用红。
厚朴(辛温,紫色厚者佳),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如寒服不可用多,是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神药,误服脱元气,切禁。
柴胡(微苦平),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之药也。妇人产前、产后,须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若本经病,非他药能止也。治心下痞、胸胁疼神药也。
升麻(苦平微寒),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此二经。并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葛根(甘平),治脾胃虚弱而渴,除胃热,善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之药。
枳壳(甘寒),治脾胃痞塞,泄肺气。
槟榔(辛温),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
槐实(微苦寒),利胸中气,消膈上疾。
半夏(辛苦热),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经痰厥头疼,非此药不能除也。
天南星(苦平),治形寒饮冷伤肺,风寒痰嗽。
佛耳草(酸热),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少用款冬花为之使,过食损目。
草豆蔻(大辛热),治风寒客于胃口,善去脾寒及客寒心疼、胃疼,如神。
益智仁(大辛热),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不可多服。
吴茱萸(辛苦大热),治寒在咽嗌,噎塞胸膈不利。《经》言:膈咽不能,食不下,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隔,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䐜胀。下泄寒气如神,诸药不能代也。
牡丹皮(甘寒),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味也。
羌活(苦甘平微温),治肢节疼痛为君,通利诸节如神,手、足太阳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药也。
独活(苦甘平微温),足少阴肾经行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疼如神。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动。
防风(辛温),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藁本(大辛温),气力雄壮,此太阳经风药也,治寒邪结郁于本经,治头疼脑痛,大寒犯脑痛,齿亦痛之药。亦治风通用,气力雄壮也。
细辛(大辛温),治少阴头疼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药也。
蔓荆子(辛温),大轻清,治太阳经头疼、头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若胃气虚之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石膏(大寒甘辛),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涩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以上证,勿多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余证同,医者不识而误与之,不可胜救也。
香白芷(大辛温),治手阳明经头疼,中风寒热,解利之药也。以四味升麻汤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
黄柏(大苦寒,又辛寒),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脚膝无力。于黄芪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如涌出,痿即去矣。蜜炒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
知母(大辛寒,又苦寒),泻足阳明经火热圣药也,大寒益肾水膀胱,用之如神。
桃仁(辛甘润),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用专治血结,破血。
郁李仁(甘润),治大便气结燥涩滞不通。七圣丸中用专治气燥。
大麻子仁(辛甘润),治风燥大便不通。
皂角子仁(辛燥润),其性得湿则滑,亦治风在肠中,为燥结不通。
杏仁(甘润、辛润),除肺中燥,治气燥在胸膈。
白豆蔻仁(大辛温),荡散肺中滞气。
缩砂仁(辛温),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木香(辛苦温),除肺中滞气,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
麦门冬(微苦寒),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三味同煎服,为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药。
黑附子(大辛热),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胃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温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治经闭。
川乌(大辛热),疗风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玄参(微苦寒),治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山栀子(微苦寒),治心烦懊,欲眠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威灵仙(苦温),主诸风湿冷,宣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
天麻(甘平),治风痰眩运头痛。
薄荷叶(辛苦),疗贼风、伤寒,发汗,主清利头目,破血利关节,治中风失音,小儿风痰,新病差人不可服之,令虚汗不止。
秦艽(苦辛微温),疗风湿痹,寒热邪气,下利小水,治五种黄病,解酒毒。
黍粘子(辛平),主明目,补中除风,出痈疽疮头,治咽膈不利。
桔梗(辛苦微温),治咽喉痛,利肺气。
麻黄(苦微温),若去节,发太阳、少阴经汗;不去节,止太阳、少阴经汗。
荆芥穗(辛温),清利头目。
干姜(大辛热),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使,多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
蜀椒(辛温大热),主咳逆上气,散风邪,温中,明目,下乳汁。
茴香(辛平),主诸瘘,霍乱,治脚气,补命门不足,并肾劳疝气,止膀胱及阴痛,开胃下食,助阳道,理小肠气。
丁香(辛温),温脾胃,止霍乱,消痃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
红花(辛温),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
藿香(甘微温),助脾胃,治呕吐,疗风水毒肿,去恶气,霍乱心痛。
干生姜(辛大温),主伤寒头痛,鼻塞上气,止呕吐,治痰嗽,与生者并相同。与半夏等分,主治心下急痛。
良姜(辛大热),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玄胡索(辛温),主破血,止少腹痛,产后诸疾,妇人月事不调。
青皮(辛温),主胸膈气滞,下食破积。
蓬莪荗(苦辛温),除积聚。
当归(甘辛温),主癥癖,破恶血,妇人产后恶物上冲,去诸疮疡,疗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阿胶(甘平微温),主心腹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
诃黎勒(苦温),主心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疗肠风泻血。
生甘草(甘微寒),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须用之。
乌梅(酸温),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中用。
桑白皮(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补虚益气。
枳实(苦微寒),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痛。
犀角(苦酸微寒),主伤寒温病头病,解大热,散风毒,安心神,止烦闷,镇肝消痰明目,治中风失音,小儿麸豆,风热惊痫。
京三棱(苦平),主老癖痛,癥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破瘀血,消气胀。
木通(甘平),主小便不利,导小肠中热。
茵陈蒿(苦平微寒),治风湿热邪结于内。
地榆(苦甘酸微寒),治月经不止。小儿疳痢,疗诸疮,止脓血。《衍义》云性沉寒,入下焦,治血热痢疾。
香豉(苦寒),主伤寒头痛、寒热,脾气烦躁满闷。
连翘(苦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疽,诸恶疮肿瘤,结热虫毒,去白虫,主通利五淋,除心脏客热,排脓止痛。
地骨皮(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治表有风热实邪,自汗。
牡蛎(酸平微寒),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带下赤白,止汗,止心痛气结,涩大小肠,治心胁痞。
摘自:金·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