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不可说丨春水船如天上坐,春来江水绿如蓝

 昵称503199 2024-03-17 发布于湖北

一提到写“春水”的诗词名句,大家最先想到会不会是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确十分明净、凝练,“一字一珠”,传诵千古。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往今来,叹赏不绝,这首词还有什么好讲的呢?的确没有。但追究起来,“春花秋月”一语也还是很值得厘清,这里的“秋月”,融合词作的意思看,是虚指,不可真作为“秋天的明月”来理解。全词中“春花”“东风”(指春风)以及“一江春水”的用语,便限定了这“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月亮只能是“春月”而不是“秋月”。也就是说,赞扬这首词“一字一珠”是没问题的,但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春花秋月”一语中的这个“秋”字,其实要表达的是个“春”字,“春花秋月”应该是“春花春月”。然而从文学表达、文学接受上体会,反而“春花秋月”的说法比实实在在的“春花春月”更加圆润丰满,使得眼前的景与情开阔为万千回忆,关联到人生感慨,也由此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从词作结语“一江春水向东流”倒推,想象。这是一个难眠的春夜,可恨的春风“又”吹,东风催花老,一定吹谢春花满地。小楼凭栏,故国愁思,满怀愁绪,而月光皎洁却与旧时一模一样。想那一江春水东流去,春江春水上飘漾着春花,却仿佛载不动我的哀愁!

如果说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由春风写到春水落花,而他还有另一首名作则是由春雨写到春水落花,也是如此深沉,震撼人心。李煜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云: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全词大致是说,帘外雨声潺潺,朦胧间仿佛是那春水潺潺,雨打花残,这暖暖的春意仿佛也消退了。盖着锦被都禁受不住五更时的寒冷。只有在迷梦中才能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享受到片时的欢娱。还是不要独自在高楼上倚靠栏杆眺望远方,江山无限美好,离别容易,再见却是无比艰难。江水流逝,落花飘零,春天也就要过去了。梦里梦外,落花流水,像是在天上,又像是在人间。这况味,正如同李煜另一名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凑齐了暮春时节的“朝来寒雨”和“晚来风”,落花流水太匆匆,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长恨水长东。

而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的这情景也是暮春时分,春雨潇潇,五更梦回,恍恍惚惚……想那落花时节孤单,风雨飘零凄凉。这般落寞惆怅,李煜的吟唱却如此不悲不喜,不增不减,极力做到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只留下天上人间任飘渺,一江春水浮落花。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作由春夜春雨起笔,雨声伤感惊心;写家国残零,惆怅不已,愁肠难解,联想至春水涣涣,春花凋谢,遂有人生大感慨,仿佛得大觉悟。如果说上片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还是无穷无尽的悔恨和彻心彻骨的痛楚,那下片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是超越、通透、解脱和空灵。如此说来,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并不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逊色,甚至从春水、春花的形象感与画面感,天上与人间的扑朔迷离等等而言,似乎还显得更有韵味。

李煜写“春水”,确实已远远超越了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闲适表达。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三首词,都把春水写成了回不去的过往、化不开的相思、流不尽的春愁,点染着飞花片片,寄托着身世离合、家国兴亡。从春水、春江、春花、春愁看开去,这三首词写的是人世间,写的是人生苦,写的是天上乐,却又真切剖解,披肝沥胆,超越了哀怨,冷峻隽永,如云烟天外,超然无尘。

在李煜、冯延巳之前,写到春水的名作还有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其二有云:“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其五有曰:“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生活于唐朝末期,去世于唐亡后三年(公元910年)。这五首《菩萨蛮》词应当是其寓居洛阳时所作,或是写韦庄所思所念的情人与江南家乡,也有解读者说是词作有家国情怀,表达了韦庄对唐王朝的忠诚。而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尤其“春水碧于天”“桃花春水渌”那样的俊句,或许也为李煜所喜爱、接受,影响了他的“春水”书写。

而韦庄“春水碧”的表达,可能直接的承传来源就是白居易的“春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词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对白居易的这《忆江南》三首,据说其好友刘禹锡曾唱和二首。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其二》词曰:“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这是惜春伤春的情怀,其中的“桃花流水”或是最早在词作中的呈现,可能启发了韦庄的“桃花春水”。而关于“桃花流水”,本专栏两篇文章《三生三世春风十里,仙风神韵说桃花》以及《桃花能有什么小心思呢,只不过……》已有专门探究,那可是仙境哦,还有“桃源仙女”呢。

盛唐的诗圣杜甫也有写春水的俊句“春水船如天上坐”,为人传诵。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曰: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诗的大致意思是,小寒食佳节,春寒料峭,勉强喝一点酒,吃一点饭。靠着乌几,戴着隐士的鹖冠,冷冷清清。春江水涨,倒影云天,船儿漂荡,犹如舟行天上云间。老眼昏蒙,春花烂漫,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蝴蝶、鸥鸟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蓝天白云,愁绪满怀,在那正北方的,相隔万里,就是那大唐的国都长安。

显然,这杜甫的“愁看”是真切的国愁家恨,这首诗写于杜甫去世前约半年的时光,是诗人漂泊潭州(今湖南长沙)江上所作,凝聚着杜甫对时局维艰的忧伤感怀,对大唐王朝的赤胆忠心。而体会诗圣的哀愁之余,诗中的“春水船如天上坐”一句确实让人击节叹赏。再联系杜甫“老年花似雾中看”,“愁看”国都长安万里云山之外,春水、春花、家国愁、飘零感等等都是具备的,则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也便入情入理,更可融通品味了。

宋代徐恢《登舟客有诵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之句因成一绝》诗云:

暖风收拾乍晴烟,春水西湖并半船。

若使杜陵轻着眼,应言直下是青天。

这当然是致敬之作了。但情势不同,徐恢所描写的西湖春游,春风丽日,山岚如烟;游船几乎占据了半个湖面,欢欢乐乐,热热闹闹。而杜甫原诗则是寒食春冷,家国飘零,当然要凝重得多,更为深沉蕴藉,是“沉郁顿挫”的。

徐恢的生平不详,但他与赵蕃有诗文往来。赵蕃字昌父,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历宋简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朝,于宋理宗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以八十七岁高龄辞世。徐恢《寄题赵昌父发深省斋》诗有云:“寄语前身杜拾遗,梦回深省不须疑。”杜甫曾官为“左拾遗”,因此杜甫又被称为“杜拾遗”。徐恢寄给赵蕃的这首诗里推崇赵蕃是“前身杜拾遗”,可见他们二人都是很崇敬杜甫的,是杜甫的铁粉。而赵蕃自己也有写春水的诗歌,其《寄李叔器兼寄毛伯明张王臣康叔临三首·其一》诗云:“春水满时春草生,春风日日上江亭。蘋花采得从谁寄,空送沅湘入洞庭。”

宋词写春水的佳句当然很多很多,比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又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里所写,也是春水春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此“恨”无重数,郴江为谁流下潇湘去?欧词说离愁如春水迢迢不断;秦词中也以小楼、月夜、春寒、愁绪、春江等等要素抒情,这两首词显然深得李煜词作之神韵。

至明代,杨维祯《题“春水楼船图”》诗曰:

山头朱阁与云连,山下长江浪接天。

若待桃花春水涨,美人天上坐楼船。

这是一首题画诗,其前两句“山头朱阁”“山下长江”云云应当是画面景象。而之后的“若待”二字表明具有想象成分,因此,三四句中的“桃花春水”“天上楼船”,则可以说是既契合画作,又精妙传承了历代“春水”书写的神来之笔。

编辑 | 

曾璐

责编 | 

时小千

编审 | 

莫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