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事变”中,到底是谁抓住了蒋介石

 公元2012 2024-03-17 发布于新疆
图片
1936年12月13日,《西京民报》首次刊登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

86年前的今天,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它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1936年,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17路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但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并建议蒋介石联共抗日。然而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逼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宣读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由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剿红军”。

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剿共政策,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召见东北军和17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12日凌晨5点,东北军奉命到华清宫捉拿蒋介石,同时,17路军扣留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

12日凌晨,陕西临潼华清宫周围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大批武装人员包围了华清宫并发起进攻,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睡梦中被惊醒,仓皇之中跳窗而逃,躲藏于骊山半山腰,但不久就被武装人员抓获。

抓捕蒋介石的武装人员,正是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一部。而这次震动中外的事件由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共同策划实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6年12月13日,《西京民报》首次刊登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头版大标题“张、杨对蒋实行兵谏”及张、杨提出的八项救国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按照当时中共中央确定的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会商对策,同时与赶到西安的宋子文、宋美龄做了谈判,并在12月24日晚上与蒋介石面谈,初步达成了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图片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右)与张学良(左)、杨虎城(中)。

那么,在'西安事变'中,到底是由谁、如何抓住了蒋介石的?

1981年之前,据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以及孙铭九之口,公众获悉了这样一个答案:

1936年12月12日晨,时任张学良卫队营营长的青年军官孙铭九,带领所部秘密潜行至华清池,以优势兵力且出其不意之下,很快便解决了护卫蒋介石的卫队。当时蒋已闻讯逃至骊山某处隐蔽的草丛,还是被他们搜出后,拘押了起来。

但这个答案其实有不少问题:抓蒋介石可谓是“西安事变”的最重要一环,张学良就派孙铭九一个营去?孙铭九营在事变前并不负责守卫蒋介石行辕,张学良为何要舍近求远?孙铭九在西安事变后落幕后,先是搞出了“二二事变”让东北军散伙,再是于抗战时期投到了汪精卫的门下,他回顾的历史可信否?

······

带着这些疑问,且让我们探探到底是谁,于那场影响了中华民族命运的事变中,完成了“华清池拘蒋”这项壮举,而其后来情况如何?

图片
“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邀请,中共派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赴西安,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时间回到1936年12月上旬,蒋介石因张学良此前的“部下不稳,势难支撑,请委员长前往训话”之议,从洛阳赶赴西安。一班文武留在西安城内督促“第六次围剿”的进行,自己则由少量亲兵护卫去了临潼的华清池指挥掌控并作休养。

蒋介石在华清池住下后,内围警戒由亲兵卫队负责,外围则交给了张学良的卫队第一营负责,其营长名为王玉瓒。

这儿需要说明一下,张学良的卫队是一个团建制,孙铭九任团长兼二营营长,贾陶(中共秘密党员)任副团长兼三营营长,王玉瓒任一营营长。

蒋介石到西安后,东北军的当家人张学良,与17路军的当家人杨虎城,多次前往行辕晓以大义,望蒋介石能够悬崖勒马,以国家大义为重放弃内战全力抗日。可蒋介石却是真真正正的铁了心,要将“攘外必先安内”给进行到底。

身背“不抵抗将军”骂名的张学良,进关后这些年受尽了白眼,而这还不是最令他难受的,最令他难受的是收复家乡无望啊。作为东北少帅的他,午夜梦回无不是家乡父老的悲惨与凄凉,他想要征战沙场、恢复山东,但蒋介石这个党国领袖却是一门心思只打自己人,实在是令人失望透了顶。

杨虎城一直心有大义,蒋介石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的嘴脸,让他主政陕西后定下了“明顺蒋意,暗行大义”的政策。可是在蒋介石随后没底线的行径中,却是屡屡违背了自己所立的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声称“攘外必先安内”,他严厉反对主张尽一切努力去抗日。杨虎城在1933年请缨去长城一线抗日,被蒋介石严辞拒绝后,转而与我红四方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汉中密约》。在1935年与红军的战事中,也是屡屡演双簧,尽可能保存抗日同盟力量·····

后来张学良能如此快地认同我党,杨虎城在其间影响甚大,而'西安事变'能得以成功实施,杨虎城更是起到了“泰山石敢当”的作用。


图片

张学良与杨虎城。


就这样,两位将军经过一番秘密计议,遂定下了12月12日的拘押蒋介石并一班文武之大计:由杨虎城指挥本部并东北军在西安城内的所部,拘押西安城内的一班文武,由张学良指挥亲信人马实施拘蒋大计

何谓亲信人马?那自然是主帅绝对信得过的队伍,在张学良所部中,自然要数他的卫队团了,这可是亲信中的亲信,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精悍之师。

时年27岁的孙铭九,是卫队团的团长兼第2营营长,当仁不让。然而,时年40岁的王玉瓒,他的卫队第一营,更是直接负责蒋介石行辕的守卫任务,重中之重自然要落到他的身上。

图片

蒋介石正在讲话。


据王玉瓒后来回忆:“西安事变”前一天下午4点左右,张学良从华清池头道门走了出来,令他一块回到城里,随即便脸色严肃的面授机宜:“我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许打死他!”

王玉瓒满脸惊讶,脑中闪过近来发生的种种,瞬间明白了一切,随即答应道:

“蒋的侍卫只二三十人,华清池外的宪兵也不过几十人,我带步、骑300多人去,保证完成任务!”

张学良闻听后,却还是再次严肃地说道:“明天,是我死、是你死都说不定。我们都要有准备,做好部署。你和孙铭九要互相配合,把事情办好。你营是华清池头道门守卫者,应先行动!”

王玉瓒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张学良随即嘱咐:行动时需改穿蓝色军衣,与蒋介石亲兵的黄色衣服分开来,以不致误伤,详细事宜听副官谭海布置。

在谭海处,王玉瓒得知了拘蒋的具体部署:时间定在明天拂晓,由卫队一营负责解决蒋介石亲兵然后拘蒋,卫队二营作为突击队,负责增援、接应一营的行动,切记莫让蒋之亲兵走脱一人,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当夜,王玉瓒没有离开谭海处,一直呆到了子夜已时,到了12日凌晨2时,才骑摩托车离开,先到驻扎在东郊十里铺的一营骑兵连,传达了抓蒋命令。

令该部速速出发,负责华清池外围,务让逃走一人;随即,再赶去灞桥镇,要手枪排排长金万普带领所部全员,迅速赶至华清池与自己守卫辕门的力量合力共同行动。

王玉瓒随即一路扬尘赶回华清池,将捉蒋任务详细的布置下去,众指挥员纷纷领命,他们的脸上呈现出了一种说不出的严肃与振奋。

期间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一个班长说,自己班与蒋亲兵住的是里外屋,如果行动起来容易出乱子。王玉瓒一番思索后,下令道:先带其他队伍进去,将蒋亲兵的枪给下了,将其给彻底控制住,莫让他们有一人出屋。


图片

王玉瓒。


等一切部署下去后,各部皆已安排到位,王玉瓒便带着王世民(一连连长)、马体玉(当晚执勤的排长)及一连战士,顺利进入了由自己人防守的头道门。趁着夜色,王玉瓒带人摸向了由蒋亲兵守卫的二道门,士兵们这时便开始枪上膛,使用步枪的便开始填装子弹,有轻微的机械声发出。

王玉瓒意识到这样容易惊动二道门里的蒋亲兵,便小声下令:“让他们先别上子弹,也尽量别发出其他声响,听我枪响,再动作来得及。”

凌晨4时左右,王玉瓒率部摸到了二道门近前,发现有一个哨兵在来回巡逻,想要再向前摸去已是不能。王玉瓒察觉时间已然差不多了,便毅然决然地发起了捉蒋大战,举起手枪瞄准该哨兵,“砰砰砰”连着3枪,哨兵倒地之际,便已然率着王世民等人冲进了二道门。

王玉瓒以枪响为号,开启了捉蒋大幕,而此时孙铭九部距离二道门还有一段距离。据孙铭九后来称是自己率部直接冲入进来,三下五除二便将蒋亲兵解决,是自己打响了捉蒋的第一枪,有极大出入的。王玉瓒带着人与蒋亲兵展开了激烈枪战后,孙铭九才带着卫队二营50多人,冲进了二道门,加入了战斗中。

卫队二营是于10日驻扎于灞桥镇的,与一营的手枪排驻地不远,可是却是后于一营手枪排加入战团的,其总共人手相较于一营还是差了很多,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王玉瓒与孙铭九两部合力,很快便将仅有三四十人的蒋亲兵,给收拾殆尽,王玉瓒与王世民第一时间冲至蒋之卧室,房间里却空无一人,蒋必已然逃跑。

这是要坏事啊,二人心急如焚,立令所有人四处搜索,料外围已被严密封锁,蒋也逃不了多远。

搜寻中,一营手枪排士兵石志中于后墙脚下发现一只鞋子,王玉瓒据此推测蒋介石,可能已在几个亲卫的帮助下,越墙逃至了墙后的骊山。

这下,唯有搜山一途了。

张学良听闻蒋介石失去踪影焦急万分,他对杨虎城说:

“一旦蒋介石发生意外,我就割下自己的头,你带着我的头回南京谢罪。决不能因此影响抗日大业!”


王玉瓒带着一营从左侧开始搜寻,孙铭九带着二营从右侧搜索。不一阵,天便已微亮,搜寻起来也更加方便,搜寻进度也大大加快。最终,一营手枪排的刘允政班,在距离后墙4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在一块过人高大岩石后的石缝里将蒋介石给发现。两营官兵一齐围了过去,将蒋介石给架下了山,走到了公路上。

这时的蒋介石,穿着一身古铜色厚绸袍子,铁青的脸上满是愤怒,嘴唇冻得有些发白,脸和锃亮的光头还染上了灰尘与寒露,一只脚冻得通红,身上也满是杂草与土尘,狼狈不堪。蒋介石在被架走的时候,没有试图反抗,他也知道这是无用的,在到了公路上后暂得安稳后,余话皆不言,只是连声问:“张副司令在哪里?在哪里!”

这就是蒋介石被拘押的全盘经过,其间王玉瓒的一营为主力,在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铭九的二营,是在战斗已然打响后才进入进来的,几乎没有参与初期的步步为营、秘密筹划,只是负责援助的突击队而已。

可是,据后来孙铭九所言:拘蒋就是自己的卫队营直接冲将进入,消灭了蒋亲兵,一番搜寻后将蒋给搜了出来。甚至不提己营为卫队二营,借此回避卫队一营,至于打响捉蒋第一枪的英雄王玉瓒,更是从不谈及,只希望把一切功劳都安在自己头上。'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总理等大人物,至于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则很少有人去提及。

'西安事变'和平结束后,张学良固执的送蒋介石去了南京,被蒋介石毫不客气的给拘禁了起来。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派主张动用武力援救张学良,另一派则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达成目的,两派一度势如水火。及至1937年2月2日,孙铭九、苗剑秋等青壮派首脑发再一次发起了军事政变,目的是争取东北军与17路军的指挥权,这一场冲突导致一直力主和的67军军长王以哲被杀,东北军随即四分五裂,张学良获释的重大筹码被败光。

随后抗日八年中,东北军各部或降服了蒋介石,或被派往抗日最艰苦的地方,或被通过掺沙子、挪台子等手段大肆削弱,及至抗战结束,东北军已然非昔日的东北军。再经过4年内战,往昔知晓捉蒋内幕者,活下来且仍在大陆的人士本就不多,再加之孙铭九这个重要人物的叙述,以及斯诺的《西行漫记》相佐,一度孙铭九就被认为成了西安事变中的“捉蒋英雄”。


图片

张学良与国军将领。

孙铭九是一根筋的热血人物,在他看来非武力即是妥协,而妥协则少帅难救,则东北军迟早消亡。其他少壮派人物,正是看出他的这些心思,才把他当成了发动事变的那杆枪。

在1979年以前,虽然孙铭九的叙述中多有漏洞,可因为没有其他重要当事人出面,便也只能以他叙述的版本为真。直至1979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便是真正打响了“捉蒋第一枪”的原张学良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


图片

叶剑英元帅。


他在报纸上看到孙铭九叙述的抓蒋过程,与自己所经历的有极大出入,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便向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去了一封长达6000多字的信。信中他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再备述了当年捉蒋的详细经过。

王玉瓒之所以会写信给叶剑英,是因为当年叶剑英曾陪同周总理,前往在西安的张公馆与张学良将军及下辖军官多次会谈,而王玉瓒当时亦在其列。一来他需要负责会谈的安全事宜,须知反动派的耳目那可是很厉害的;二来他是张学良的重要心腹之一,否则张学良也不会让他率部守卫蒋介石行辕,更把捉蒋大任托付于他。

叶剑英对此事表示了高度重视,立马指示地方上的同志找到王玉瓒,就其所言进行详细调查,务必复原当年捉蒋的历史真相。经过3个多月的切实调查后,共计找到了22个线索,基本证明了王玉瓒所言为真,而孙铭九所叙述的则不尽详实。

1981年,是为西安事变45周年。

王玉瓒与孙铭九皆应全国政协邀请,参加了全国政协文史委西安事变编辑组举办的“关于华清池捉蒋和二·二事件辩论核实会”。在公众的见证下,王玉瓒切实地回忆了当年的种种,其他有关同志亦做了补充,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最终复原了西安事变中捉蒋一环之历史真相。


图片

张学良与杨虎城。


会后,组织了这次辩论核实会的西安事变编辑组组长的张魁堂,专门发表了《临潼捉蒋史实全貌已基本查清》一文。文中肯定了“守卫华清池大门的是卫队一营的一个加强连”、“卫队一营才是捉蒋的主力”等重要事实。张魁堂在文章直言:

“如果临潼扣蒋的部署真像孙铭九所述的那样简单,就让孙率几十人一冲完事,既不顾友邻部队,也不怕蒋突围逃跑,那将置张学良将军于何地?”

兵谏是事关东北军三十万大军命运、关乎“三位一体”共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哪里可能只简单部署孙铭九带着几十个人一冲了事,这哪里是一个统兵三十万的统帅所能为之事?


图片

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张魁堂文中有言:“历史事实俱在,谁也不能改变。”

王玉瓒在西安事变后的大致经历:因为捉蒋有功,在西安事变和平结束之际,被张学良提拔为上校团长,并得到奖励5000元。

七七事变后,随部北上抗日,先后在华北与淞沪地区与日寇死战,一度升职为副旅长。随后,因为蒋介石明里与暗里对东北军的针对,王玉瓒再无去前线领兵的机会,只能在诸如红十字会卫生队、军人教养院等地方任职,在1949年随卢汉起义和平解放云南,次年被安排归乡。王玉瓒回乡后,安安分分参加工作,养育着儿女一年年长大,却极少对人说起当年的英雄经历。直到1979年在报纸上看到孙铭九所述,这才仗义执言。

1984年,王玉瓒不幸病逝于辽宁抚顺,享年88岁。

2000年,孙铭九辞世于上海,享年92岁。

仅以“西安事变”而言,两人都是毋庸置疑的大功臣,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

图片

晚年王玉瓒与孙铭九。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西安事变”真相如何?“捉蒋”主将原是王玉瓒》

中国新闻网:《揭秘西安事变前张学良等“捉蒋”方案形成始末》

来源:子渊谈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