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病症皆因“堵”,用好这3种力,排三邪,通淤堵,无病一身轻!

  平凡的人 2024-03-17 发布于内蒙古

在中医的理念中,诸多病症皆源于“不通”。一旦不通,便容易形成淤滞,进而阻塞气血的流通。这种淤滞通常表现为风、寒、湿三邪的侵扰。

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为气血之行,阴阳之营,筋骨之濡,关节之利。”当经络受到淤堵,气血的流动受阻,身体自然会出现种种问题。因此,保持经络的畅通与调节至关重要,这样才能确保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Image

其实,我们可以将经络的淤堵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水道或水龙头阻塞现象进行类比。一旦某处出现阻塞,管腔变得狭窄,流动的空间减小,垃圾也无法顺利排出,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经络在人体中扮演着运行气血的重要角色,它们如同纽带,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通过经络的正常运行,身体的气血阴阳得以平衡协调,维持着生命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保持经络的畅通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按摩、针灸、运动等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风、寒、湿三邪,一旦侵袭人体,便会阻塞在特定的部位,引发相应的病症。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疏通经络。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它们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各自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十二正经与脏腑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正如古语所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这些经脉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Image

而奇经八脉,如督脉、任脉等,虽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同样在气血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客于脉中,便会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风、寒、湿邪的侵袭呢?其实,通过观察身体的一些具体表现,便可窥见一二。

▶ 风邪常扰阳脉之海,引发头痛

风邪,作为阳性邪气,具备轻扬、发散、上升的特性,四季皆可见其身影。它好动且常与其他邪气结合,共同侵袭人体,对健康构成威胁。

风邪偏好侵袭人体的阳位,如头部和肌表等。督脉,被誉为“阳脉之海”,掌控全身阳经气血的调节,它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因此极易受到风邪的侵扰,导致头痛等症状。此外,风邪还能诱发隐疹(如荨麻疹)、口眼歪斜以及关节游走性疼痛等。

▶ 寒邪易损人体阳气,诱发疼痛

寒邪的特性在于寒冷、收引和凝滞,它常见于冬季,但气温骤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夏季贪凉、过食生冷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寒邪入侵。

一旦人体受到寒邪侵袭,阳气最易受损,导致气血凝结、经脉阻塞。气血运行不畅,便会产生疼痛,这是寒邪致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根据寒邪侵袭的部位不同,疼痛表现也各异。日常生活中,头痛、颈痛、脘腹冷痛等都较为常见,女性还可能出现宫寒痛经和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 湿邪易阻气机,引发头身困重

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常见于夏季,因为此时雨水多、气温高,环境容易变得潮湿。湿邪属于阴邪,容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中提到:“湿胜则阳微。”在人体五脏中,脾脏负责水液运化,偏好干燥而厌恶潮湿。因此,湿邪常常困扰脾脏,损伤脾阳,导致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出现水湿内停、气机升降失常和经络阻滞不畅等问题。

湿邪致病时,常见症状包括头身困重、舌苔厚滑黏腻且有齿痕、四肢关节疼痛酸楚、脘腹胀满、大便粘腻溏泄、带下量多以及水肿等。

01 对抗风邪:疏通淤堵,通畅气血之道

风邪善变且常与其他病邪并行,因此日常生活中需注重防风避风。尤其是在夏季,人体易出汗,应避免在风口处乘凉,如凉亭、弄堂等地。同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以抵御风邪的侵袭。

夏日阳光和煦,适度日晒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阳气,以抵御外邪。头部乃诸阳之会,特别是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常晒此穴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同时,督脉作为阳脉之海,位于背部正中,晒太阳时多晒头部、背部及手脚,可改善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Image

但需注意,晒太阳的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进行,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此外,风池穴作为治风之要穴,位于颈后,常灸或按摩此穴,可驱散体内风邪,舒缓不适。
Image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它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会,是风邪易蓄积之所,故为治风之要穴。无论是外感风邪,还是肝风内动,均可艾灸该穴位。

02 驱散寒邪:以热温之,借艾之力暖身

《本草纲目》载:“艾叶纯阳之性,灸之可透诸经。”中医强调春夏养阳,此时艾灸效果更佳。夏季人体毛孔开泄,经络气血充沛,艾灸时药物更易深入体内,达到扶阳驱寒的效果。

Image

艾灸不仅能温通经络,还能促进气血运行。在饮食上,应避免过多摄入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寒邪内生。夏季虽热,但仍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贪凉伤身。此外,泡脚也是驱寒的好方法,《黄帝内经》提到足部穴位密集,泡脚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03 消解湿邪:顾护脾胃,食养为先护健康

湿邪重浊黏滞,易伤脾胃。因此,饮食上应减少肥甘厚味的摄入,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茯苓等。足三里穴作为健脾要穴,常灸或按摩可增强脾胃功能,抵御湿邪。

Image

夏季雨水多,气候潮湿,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以防湿邪入侵。对于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更应注意防潮防护。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穴位保健,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对抗湿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