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重彩画的色彩表现略谈|探研

 wjl学堂 2024-03-17 发布于贵州

文|徐立新

刊于《艺术市场》2023年2月号

摘要:工笔重彩画与文人水墨画共同构建了中国画的基本样态。其中,工笔重彩画在五色系统下以色彩的方式诉说着中华千年文脉。到了当代,科学色彩的传入与构建影响了中国画的色彩观,使得色彩在表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笔者以重彩画为切入点,从随“类”赋彩与随“意”赋彩、传统五色到科学色彩的实践构建、材料学助力重彩画色彩表现以及技法与色彩多元融合四个角度,研究色彩在当代重彩画中的表现现状。

:重彩画;随类赋彩;意象;材料学

“重彩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但时至1949年,才由潘契兹先生提出“工笔画重彩画”的概念;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现代画家的重新认识、研究、发展与复兴,重彩画的定义被重新解读。如蒋采苹认为“重彩画”就是以矿物色为主的绘画;牛克诚提出“重彩画”的两重概念,即多遍敷染与重着色,多遍敷染表达的是创作手法;重着色表达色彩本身。

纵观中国的绘画历史,重彩画的表达可分为卷轴画与壁画两大系统。古人所言重彩画主要以卷轴画体系而论,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实际上,重彩的传统在壁画中更显风采,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中运用大量石青、石绿、朱砂等色彩彰显着色彩的意象表达,最能体现“错彩镂金”的装饰之美。而现代重彩画在原有定义与技法上又有了新拓展与新尝试,承载着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与图式形象,并与当代融合转换,焕发出多元表达性与审美性。

01

随“类”赋彩与随“意”赋彩

纵观重彩画的发展脉络,其一直以“色”彰显于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早在魏晋南北朝,中国画就注重色彩运用。如顾恺之以理论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顾恺之注意到固有色与光影变化对色彩的影响,这便是随“类”赋彩的最初色彩理论。

随“类”赋彩,指以“类”表示万物的物理性特征,即恒常性特性,它源自人们的认知与生理的局限,如看到的花是红色的,便画出来红色的花,从而形成人类共同的心理范式。古代重彩画也多在随“类”赋彩的语言体系中展开,以自然为师,如宋人小品《出水芙蓉图》《果熟来禽图》《荔枝图页》《蜀葵图》等,清代恽寿平、钱维城、邹一桂等的花卉作品均以品类为宗,追求客观表现物象的色彩本源,具有写实性功用。

随着当代学术界对古代壁画的深入研究,以及西方色彩观的流入,画者不再满足于中国画旧有的样式语言与思维模式,渴望新的视觉形象与表现方式。在此时代语境下,重彩画的色彩观也发生了转换,从随“类”赋彩转向随“意”赋彩,“意”代表立意、意象,即作者按照画面的要求与心中的色彩来表现画面,此时的色彩更多考虑的是画面需求,而非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彩。

在突破了这一思维之后,重彩画的色彩有了更多可能性的表达,出现了回归色彩语言本身,研究色彩、表达色彩的更多范式,如郭继英、胡明哲的重彩画,多采用意象色彩表现。笔者于2012年创作的作品《盛世阳光》(图1)中,将叶子的颜色脱离固有色,以朱砂红色表现,意在表现盛世的繁荣。

图1 徐立新《盛世阳光》纸本重彩 240×180cm 2012年

纵观当下的绘画状态,存在随“类”赋彩、随“意”赋彩两种色彩模式:一方面,色彩继续传达着以自然为师,尊重固有色的特征,发展着写实主义绘画路线,且为主流路线;另一方面,色彩转向意象性特征,发展出色彩自由传达的多元路线。

02

从传统五色到科学色彩观的实践构建

重彩画的色彩记录着从传统五色到科学色彩的历史跨越。中国古代色彩以“五色”(青、赤、黄、白、黑)为尊,其思想构建源自夏、商、周推行的五行思想。《周礼》第一次提出五色概念,并于周朝起将赤、黄、青称为彩,白、黑称为色,这五色为正色,五色之外是间色。五行五色成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构架,融入并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具有指事、象征与控制功能。此时,色彩语言不以色彩本身而言,而多以其象征性意义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意念表达。如在服饰上,官方与民间等级以色彩区别,民间有严格的服饰色彩禁忌,不得使用正色,体现阶层与身份。而在古代绘画中,色彩承载着统治者的文化功用,宫廷绘画多以正色出现,如朱砂、石青、石绿等纯度较高的色彩,形成典雅、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

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运用主要受西方科学色彩的影响。现代色彩原理起源于欧洲科学家与艺术家,17世纪英国科学家布列略特提出三原色(红、黄、蓝)原理,奠定了科学色彩的理论知识。纵观西方古典绘画,均以科学的视角与理性的绘画呈现,如解剖学的发展助力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写实主义表现;后期印象派研究光学原理,将光的表现纳入绘画表现范畴,产生了莫奈的《睡莲》《日出·印象》等代表性作品。近代,随着西方绘画与设计色彩理论传入中国,并在美术教育中被广泛运用,使得如今中国画的色彩表现更加大胆、多元。从当代重彩画的色彩表现中,可以看出色彩运用吸收了西方科学色彩的影响,如同类色、对比色、冷色、暖色等的广泛运用,充实着当代重彩画的艺术表现。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画色彩理论体系构建的急迫性。2016年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带头,每年举办一场“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并出版专业论文集,旨在从学术角度,重新探讨、挖掘与定位中国画色彩独一无二的发展路程与美学特征,掀起对中国画色彩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构建。时至今日,中国画的色彩学原理仍在不断挖掘与建立中。

03

材料学助力重彩画色彩表现

传统重彩画在2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立的颜料系统,即以矿物色为主的绘画方式。中国画矿物颜料的颗粒性与材质性不适合晕染,使得中国重彩画在表现上倾向于平面性表达,故颜色的开发与使用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与面貌。

中国历代画家对传统颜料的制作与运用均有所阐述。如元代王绎的《写像秘诀》彩绘法一篇中列举了32种颜色;明代杨慎列举可用颜色72种;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也列举了古代颜色的运用。古代对于颜料的认识趋于完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中后期,古代画家对颜料“十蒸九晒”的研制传统早已不再,传统颜料制作技法几近失落,仅少数保留在壁画和民间画工中。中国绘画的颜料除苏州姜思序堂生产少量的含胶矿物色外,大多被十几种化学颜料代替,品类少,且稳定性差,无矿物色本身独特的质地,丧失了色彩的材质美感。

直到近代,随着重彩画画家的兴起与历史的需要,才开始对颜料生产有所重视。笔者认为主要起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1957年永乐宫壁画面临临摹与搬迁,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此项任务,然而颜料问题很棘手,成为整个项目的难点。此外,美院学生在学习壁画时也苦于颜料的寻找,自此,中央美术学院的王定理深刻认识到颜料的重要性,并于1979年在美院附中创办了中国画颜料厂,恢复了一些基本用色的研发,还开发出18种间色矿物色,并以几十年研究绘制了《中国传统色》色标320色,撰写《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

另一方面,“85思潮”后,中国画家反思与谋求中国画新出路,纷纷去往欧洲与日本留学。一批前往日本的画家发现日本画颜料的系统与精致完整保留了中国古代矿物色并有所发展,分科分目更加精细化,色彩品种更加丰富,使得中国画家重燃复兴我国绘画材料的激情,认识到要振兴重彩画的表现,颜料开发是必然的基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蒋采苹,她认识到开发传统重彩画颜料的矿物色(天然矿物颜料/石色)、植物颜料(水色)、人造颜料是当代重彩画色彩的物质基础,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画材进行改进,并于1998年创立高温结晶颜料厂,创建“采苹”颜料,开始对传统石色与人造矿石颜料进行开发,挖掘原有的传统矿物颜料与植物性颜料的同时,融合人工色素与天然矿石燃烧而成的高温结晶体,弥补了天然石色品种较少的不足,取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可喜的是,经过老一辈画家的努力,颜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今日除了可以从日本购买天然矿物色外,国内有姜思序堂、中央美院金碧斋颜料厂、北京丹青画材研究所、天雅画材公司以及一些地方性的颜料厂,甚至一些画家自己购买矿石,磨制颜料……颜料的研制与使用在当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原有的颜色上增加了大量石色的中间色与灰色,铸就了重彩画表现的坚实后盾。

材质是当代中国重彩画复兴的基础。当代重彩画的崛起离不开对矿物颜料的梳理与重构,它能影响创作观念与技法,从而焕发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在当下的艺术欣赏中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当代性。重彩画家们将跨越千年的材料重新点燃,让色彩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04

技法与色彩的碰撞融合

薛永年在《重彩画及其语言》一书中提出重彩画发展的3个路径:一是工笔重彩,二是写意重彩,三是工写结合。工笔重彩在表现形式上有薄画法与厚画法,薄画法沿袭中国卷轴绘画的三矾九染,以水色打底,经过细颗粒的矿物色多遍晕染,达到薄中见厚的精致效果(图2);厚画法源自于壁画表现,讲求厚重感与层次感,多以细颗粒打底,粗颗粒于表面,以增加材质美感的表现。写意重彩拓宽了重彩画的路径与表现方式,即发展矿物色与水墨的碰撞与融合,往往先用墨色打底,再以色彩敷之,产生灵动性与视觉冲击力。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等,皆是此类作品。工写结合则是将工笔与写意笔法同时体现在画面之中,以达到张弛有度,此类画法可以营造出精致与肌理的多重效果(图3)

图2 徐立新 《融》纸本重彩 240×200cm 2019年

三种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重彩画的格局打开,重彩画以“色”的名义涵盖工写,诞生出“勾勒、涂染、拓印、喷洒、贴箔、打磨、堆积、薄罩、厚涂、拼贴、肌理等手段,使重彩画具有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诸多手段铸成了重彩画内部要素的重新配置、组合。从而使重彩画技法走向复杂化、规模化、科学化”。对技法的不同操作形成了重彩画不同的个性表达。如传统的金属色包括金箔、银箔、泥金、泥银,现代的金属色在此基础上又加入烧银箔、铝箔、铜箔、烧铜箔、彩箔、铜粉、铝粉等。金箔的使用方法也随之增多,有泥金、贴金、撒金、描金、拨金、雕金、白金、打金、鱼子金、雨金等,形式多种多样,形成画面的不同效果。

牛克诚提出“色彩和媒材都被统合在重彩画的技法体系之中”。在技术表达中,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属性与本身的材质感,每一次上色的过程,都是与色彩不断交织与使用的过程。所以,技法中包含色法的运用。

图3 徐立新 《圣火》纸本重彩 200×120cm 2006年

具体到色彩方法的运用,从过程中可分为水色打底、石色铺染(细颗粒/粗颗粒)、肌理制作;从本质上分为冷色与暖色、同类色与对比色、明度与纯度等运用。如在打底中,重彩画经常使用冷色与暖色的互补,冷色画面时常用暖色打底,暖色的画面需以冷色打底,以中和画面。所以,重彩画家要研究色彩露出来的部分,也要考虑色彩之间中和的隐性作用。在其他技法中比较典型的还有剥落法,剥落法沿袭古代壁画中的残破效果,重在底色的制作,底色制作的好坏是考验画家色彩水平的基准。底色制作好之后以少量胶的蛤粉厚涂,待胶脱落,露出不均匀的底色,呈现岁月感与历史感,当代画家唐勇力多用此法。故在重彩画的实际技法中,都会融入对色彩的运用与材质的考量。

结 语

重彩画强化色彩表现,讲究颜料与材质,推崇技法与表现,跨越工写的局限,为当今中国画坛唤醒了一些新的绘画观念。尤其在当代艺术语言与种类多元化的时代,重彩画在内容、表现、媒材、技法上不断实现突破;同时,重彩画发展也实践着中国画的色彩道路,为“色”立言,实现了作为画种的历史担当与责任感,开拓了新的表现与生机。

注 释

①顾恺之.画云天山记[M].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581.

②其实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识也有科学的认知,如《论语》中首次提出光与视觉的美学:“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即盲人。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尚书引义》曰:“由目辨色,色以五显,天下固有五色,面辩之者人人不殊”,阐述了人眼视觉观察自然所产生的光与色彩的生理原理。博明《西斋偶得》记载:“今试注目于白,久之目光为白所炫,则转目而成黑晕,注朱则成绿晕,注黄则成蓝晕”,显示了古代色彩的互补原理与光学原理。英国科学家布列略特的三原色原理,其实与中国传统五色赤、黄、青相对应,对比发现中国三原色比其早3000多年。所以,看似具有文化性的色彩属性,又与科学不谋而合。

③最早于非闇著书《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画材史上第一位用科学态度研究传统颜料的画家、学者,对中国画传统颜料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影响深远。

④牛克诚.重彩画的崛起[J].艺术界,1999,(1):107.

⑤叶健.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转向[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134-135.

作者系河南省书画院二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编辑| 李晓霞

排版|王小果

推 荐 阅 读

手稿:从文献到艺术品 | 手稿专题①

▲阳新:法古为今,石上刀工与梵影|封面人物

▲2022中国画廊业年中调研报告:画廊业的数字“画像”

艺术&战争:悲剧的力量

AM新媒体矩阵

点击左下 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喜欢请 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