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副秘书长赵烈文曾预言全球一体化走势

 能静居看历史 2024-03-17

撰文|赵立波

曾国藩素以知人用人著称,在其庞大的幕僚机构中,赵烈文由于出色的才华和性情成了曾国藩晚年心里唯一可以倾诉的关门弟子,也让二人的经典对话流传至今,透过泛黄的历史,让人看到了他一直走在了清朝知识分子的最前沿,由此也成了那个时代把脉最准的一位。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其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自幼扎实地系统地学习了传统教育,但此后三次试均名落孙山,此后绝意仕途,专心钻研务实之学。大约在1856年1月被其姐夫周腾虎推荐入曾国藩幕僚,1861年12月,由曾国藩专折向清廷请示奏调赴军营,称其“博览群书,留心时事,可堪造就”,由此成了赵烈文在没有清朝学历的身份后并成功进入清代官员队伍序列的开始。

能静居士赵烈文

刚刚年满二十四岁的赵烈文第一次进入曾国藩幕府时间较早,由于母丧不得不离开湘军大营。直到咸丰十一年,赵烈文第二次入幕并向曾国藩递交了一份长篇谏言,在决战太平军的关键时刻,赵烈文却抛出了石破惊天的眼里,即太平军不是最大威胁,平定时间指日可待,清朝真正的威胁是在西方。正是这一预见,深刻地影响了曾国藩后来大力倡导洋务运动的举措。

曾国藩真容

在万言书中赵烈文阐述:“外国夷人,政治修明,国家治理,民力富强。人人奋勉,好胜心强而以不如别人为耻,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政务民情,险阻风俗,今天一个图谋,明天一个说法,考虑事情唯恐不明确,观察事情唯恐不细微,搜集我们的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兢兢业业,从未有间断过。”

赵烈文不无担忧地说:他们的志向不在小,国家的祸患,再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接着赵烈文又说“中国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虚文,学习使用繁琐苛刻礼仪,而外国方面务求专精简一,讲究实用。似乎未来大势是天意要“开通六合”。

曾国藩画像

按照赵烈文预测,就是日后东方和西方会实现全部联通,用如今的话就是“全球一体化”概念,这在当时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提法。最后赵烈文总结说,外国人也并非是超出人类的异人。政策方法也不是什么奇异之术,只要我们反其所为而用之,一定会收到效果,可知赵烈文对西方的认知相当务实。

赵烈文早年日记

赵烈文对清朝面对西方问题的慌张无措深感不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落荒北上避暑山庄逃难,举国对西方一片惊恐时,他对当时纷纷议论要迁都西安表达自己了的看法:“北京闻已与议和,尚未时分融洽,夷酋欲见恭王不得,因火圆明园,宫殿尽毁,又必欲如前约,驻兵京都。车驾尚在热河,朝议欲迁都西安避之。然夷法国都俱驻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过欲通知风俗国政,初非恶意,如欧洲俄与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独行之中国。”从来未出国的他可对西方外交体系能有如此了解,非常的难得。与此同时,他认为西方拍到北京不过几千兵丁,而紫禁城的军队“禁旅如云,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迁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驻兵国度,以空城畀之,岂能塞其意?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岂天上邪?最后他感叹“朝廷聩愦若此,闻之且愤且谈。”《能静居日记》

赵烈文书函

对西方事务的前瞻,使得赵烈文一直走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最前沿,其看法独到,眼界达观,其对大清帝国的许多预测和论断最终均得到验证,堪称曾国藩幕府一流人才。

最终赵烈文在曾国藩离世后,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在常熟度过了平静的后半生。

常熟赵烈文故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