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上海

 以我之笔 2024-03-17 发布于黑龙江
上海的春天对我来说,还是太冷了,尤其是在屋里面。路边的很多花都开了,我最喜欢玉兰花,白玉兰。
最近几天跑了上海几个地方,松江的泰晤士小镇,那里有一个很大很好看的书店,叫钟书阁,可惜我家附近没有类似的书店或图书馆,否则我肯定一天天长在里面不出来。这种书店会有很多没听到过名字的书,可以自己去发现一本好书,而不是看推荐人云亦云的去读,那得有多少惊喜啊!辉展的进口水果批发市场在奉贤区,我们一路几乎走到了村子里,上海的村子。市场里到处是叉车倒车的滴滴声,叉了一摞水果箱子从这边搬去那边,我们走在里面总有一种很碍事的感觉。做教培的松鼠AI总部也在松江,教育已经发展到如此智能化,我一边吃惊,一边想假如我上学的时候有这种工具,我的成绩是不是会好一点。在我们家周边,也就是青浦区,有很多高架,我不喜欢高架,很没有安全感。其他呢?我不知道。

我觉得很难和上海这座城市建立一种连接,我看不到自己对它有什么感情,也看不到它哪里能让我有感情产生。也可能,等到我走的时候,假如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我就会产生了感情,但我说不准,是离别催生了感情,还是离别让原本的感情显现出来。总之,现在我什么都感受不到。

有时候我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会有一种“孤岛”般的感觉,门前的街道几乎每天都在走,但我不熟。知道它的样子、名字,但不知道它的“心”。菜市场有很多种菜品,但我买的始终是那么几样,老板每次都会送我一大把小葱香菜,但我始终和她没有一句寒暄,我不知道说什么。

不陌生,也不熟悉,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感受。

过年期间我看了书版的《繁花》,原本我以为那是写上海的,当然,实际上它也确实是,只是不是以我想象的形式,那个上海完全不是现在的上海,那个时代也完全不是现在的时代,但隐隐约约有他们的影子。从前的街道建筑已不复存在,从前的人,不论大人物还是小市民也都归于尘土。这里上演的种种人生也成了故事,事实上大部分连故事都没留下,而是消逝殆尽。

那还有必要追寻那种情感了么?我在想。

重要的不是情感,不是终究消逝的结局,而是沉浸其中的感受,正当其时的体验,是我全情投入的“吞吐”,而不是自诩过客的保留,不是么?

我想到了尼采,悲剧中的乐观主义,一切的走向看起来是悲观的,但我不是,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去战胜。这个话这样说不知道对不对,我想不起书里描述的观点了,但我知道他一直都在努力超越自我,不是超越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完成生命的自我超越,去成为自己。

说到尼采,我还是有点儿不太敢写,因为我叫不准自己的想法,忘了书里说的他思想的大致方向。但我放下笔后转念一想,管他什么观点什么方向,我要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感受么?尽管模糊,“不一定对”,但我就是得通过表达才能走向明晰明确,是明确的、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我得学会这个,得突破怕错,否则还怎么写呢?就是写了,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我在上海的家里觉到的认识,所以,这其实就是那样一种感情吧——我在这怎样超越自我的一种情愫,不是向上海寻找,不是某种形式上的外在连接,而是直接的向内观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