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氏家庙碑》的学习----洪厚甜课徒稿

 幽荷谷 2024-03-18 发布于宁夏

(上)

请问老师,有时候看到人们说绞转笔法,而且经常是跟隶书联系在一起,我查了一些资料,都是泛泛提及,没有深入讲解,能不能请老师详解?

不管是绞不绞转什么笔法,它只是毛笔的一种状态而已,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绞裹、绞转,就是大篆笔法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让毛笔增加摩擦,实际上毛笔线条的变化,也就是根据绞裹的这种状态来决定的,它没有什么神秘,但是熟能生巧。要进入这个笔法系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篆书笔法系统的体验和学习。有的人以为的绞转是用笔过程中线条转折的那些地方的一种毛笔的运动状态,它们也有把这种绞转也就是在裹动中完成转处的一种状态,也是这么一种绞转。总之,我觉得什么概念不重要,关键就是深刻地领会,在不同书体中毛笔的笔法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不同的人,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都是允许的。

洪厚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颜真卿的楷书《颜氏家庙碑》。颜真卿的楷书是一个由《多宝塔碑》以及一系列的优秀范本组成的庞大的技术群,成为唐代楷书的一个核心板块。他是承继了初唐的紧密瘦劲的书风基础上进行发展,宽博、敦厚、厚重这样的整体审美,实现了与唐代的整体审美相吻合的具有标志性的一个艺术典范。在颜真卿的这些优秀的碑板里面,《颜氏家庙碑》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一个范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麻姑仙坛记》,《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的书法里面极具特色的一个范本,我们从《麻姑仙坛记》整体风格和技法分析,成就它艺术特色的就是结构和它的几个标准点画的特质,还有它以篆书为线质的基本线形特征。那么我们如何来定位《颜氏家庙碑》呢?

        《颜氏家庙碑》我们可以把它跟《勤礼碑》做一个在技术上相媲美的一个地位,它是一个及其强调技术细腻的一个范本。可以说《颜氏家庙碑》里面融汇了《勤礼碑》的优点,也包含了《麻姑仙坛记》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元素。颜真卿的每一块碑板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但是这种元素又在不同的范本里面不时的闪现,就是在他后期的这些优秀的版本里面,我们也不时的能看到他早期的《多宝塔碑》的一些技术元素、艺术元素在里面的闪现。我们来学习《颜氏家庙碑》的时候,也是要把它跟颜真卿的其他范本做比较学习。如果我们说《勤礼碑》的用笔有爽劲、爽利的感觉,《麻姑仙坛记》有苍润、圆厚、爽劲的用笔,那么我们对《颜氏家庙碑》用笔特色的定位就是绵和厚。就是说它不追求用笔的那种爽劲、爽利的境界,而是线里的绵劲、绵厚的感觉。绵厚是颜真卿楷书往深度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我们要对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整体地把握,就是对他几种表现线形的定位,每一碑都有一种线形,每一碑都有一种线形的存在形态,存在过程的微妙变化。这种微妙变化就直接造成了我们视角感觉、审美上的一种迁移。在线形的定位是绵、厚,在点画的处理形态是讲究,而不是粗略,它是非常讲究的。

        就是说我们对《颜氏家庙碑》的处理,就不能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对点画粗略的处理,而是要追求点画形态的肯定和清晰。像《颜氏家庙碑》这种风格明显、个性强烈,又在颜体楷书里面有相当艺术个性的这样一个范本,我们对它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的时候线形的定位靠什么来表现呢?它是以绵、厚著称。厚,有足够的墨量参与我们毛笔的运动过程,这是一个厚的元素。第二,有足够的摩擦,毛笔和纸张具有足够的摩擦才是厚,这个厚不同于《麻姑仙坛记》那种苍润的厚,它是绵厚,就是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有顺的过程在里面,不仅仅是逆,就是毛笔在纸上要有顺的技术过程在里面,而不光是逆、涩。要善于利用毛笔铺毫以后的提,而少用大篆的绞裹,线里面不要有过多的摩擦。所以我们要在这些细微的用笔技巧上去琢磨。

       它不同于《麻姑仙坛记》所有的字都撑的一样大,它是有大有小,横和竖的粗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书写过程还是要非常的流畅,整个过程没有写《麻姑仙坛记》那种外露的挺劲的感觉,要温和得多。《颜氏家庙碑》的整体不是特别的力量外露,它的力量表现的时候都是非常有节制的,很温和、很平和的,彬彬有礼的那种感觉,每个字显得敦厚,它跟《勤礼碑》的清俊、挺拔的那种气象不一样,所以当我们把外露的感觉有了训练之后,劲挺的感觉有了体验以后,非常有必要来体会《颜氏家庙碑》的这种艺术魅力。在点画的书写上,大家注意,要让一个点画的外轮廓分明,不是要我们刻意去做它的形状,而是让毛笔入笔的角度来完成。

        在《麻姑仙坛记》里面越浑穆,越能表现它的意趣,而在写《颜氏家庙碑》的时候,我们要把形态轮廓表现得非常清晰,就要把点画要求形态要到位,才能够把它儒雅的感觉表现出来。用笔的速度要有微妙的变化。我们在表达它的艺术感觉的时候,就是要通过揣度书写者在表现它的时候人的状态、神态、精神面貌和当时写的那种感觉。《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这种书写的节律的变化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揣度、反复书写实验,因为只有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去找这个临界点,找这个最佳状态,我们大量的学习书法的朋友都是因为在临帖的过程中做得多,想得少,写的量大但琢磨的少,盲目临写的多,主观的去追问、探寻的少。不管造成这个结果的因素,只管去追求一个僵死的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避免的。学习的过程、进步的过程就是我们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感知、感受古人的智慧,运用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来服务于我们的学习,服务于我们的研究。

(下)

请问洪老师,清代书法被人都学遍了,如何绍基,如赵之谦等等,但我发现学沈曾植的人不多,沈是开宗立派的大师,是他的字难学?还是被人关注的不够?沈曾植的字可以学吗?

清代的书法,应该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亮点,确确实实由于碑学的兴起,在书法史上算是在帖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里边当然有赵之谦、何绍基,还有沈曾植、康有为,这些应该说都是在碑学和帖学结合的基础上有了自己新的面貌和个人风格,可以说在审美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但是我们作为取法呢,我觉得取法的时候还是有所选择,我的理解就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取法有三个层次:初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初级的取法是基础法、基本法,这个是必须以”二王'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训练的,这个是基础法,行草书的基本技术和基础技术;第二个层面的就是古人在运用这些基础技术如何形成个人风格的这些取法,这个取法应该是中级阶段的,直接把一些技术转换成一件成熟的作品,流畅的作品,完整的作品。

第三个取法就应该是在个人独特的技术系统的这种开拓上,运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东西,开辟、树立自己个性化艺术风貌的这种取法,应该说对沈曾植、对赵之谦、对何绍基都是同等意义的,包括董其昌、王铎、张瑞图这些人的取法,也都是这个意义层面的取法,形成个人风格的这些,通过师其迹而师其心。

在清代沈曾植是一个有创意的书家,但是我们在取法的时候,对我们前期的储备可能要求比较高,所以说,请大家在取法沈曾植的时候,还是要深入地思考,通过深入地思考、分析,才能知道沈曾植在形成自己艺术风貌上做了哪些技术性的开拓和境界上的开拓,而不是简单地去写个沈曾植的面貌。谢谢!

洪厚甜

        前面我们已经对《颜氏家庙碑》的书法风格,艺术特征、特点,包括线形、线质的一些内在的技术技巧给大家做了讲解。我们对《颜氏家庙碑》的学习也是需要一个时间段来完成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颜氏家庙碑》的学习也不能少于三个月,而且对《颜氏家庙碑》的学习一定是要建立在对《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这些碑帖的表现上、学习上、研究的基础上,《颜氏家庙碑》表面上看似平静、平和,实际上它里面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力量感的表达越外在越容易表达,越内在表现它的难度越大。我们在进行《颜氏家庙碑》点画的表现、表达的时候,大家注意,不求点画表象上的直和挺,但求用笔过程中的硬和重,把点画的磁性写出来。

        它的点画的形态、边框非常肯定,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点画的表达上一定是要对它的边界非常肯定,才能够保持这个线。它没有强烈的外在的力,就要靠这个肯定的点画形态来表达。下面给大家做一些具体点画上的示范。

竖勾

竖勾

反勾

        捺画和勾画还是一个字的精神流露,只不过它表现的更加含蓄。下面我们示范一下特殊的一些结构形式。

        大家注意看这些字的空间,把通常楷书里面造型所需要的疏密对比的这种感觉在这里都把它弱化了,都把它分解在内部空间里面,它就靠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这种大小对比、粗细对比、疏密对比来塑造它整体的艺术风格。《颜氏家庙碑》在字形的处理上,字与字之间的处理上,就靠这种相同的空间处理了不同的点画多少,而得到了疏密的对比。每个字占的空间一样大,但是由于它点画的本身多少不一样,自然就形成了轻重和空间的疏密对比,这也是《颜氏家庙碑》在处理章法上的一个特点,因为在书写的时候,碑上是界了格的,每一格的字都写的很撑格,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几乎是字内空间,所以当你面对一块整碑的时候,显得非常的茂密,大家注意,通过这些伸展出来的格外跳荡的字,就打破了我们在一个碑面上字的一个平面,让字与字的排列成了一个纵深的立体空间,点画细的、密的退到后面去了,点画粗的、壮的跳到前面来了,形成了这种有序的变化,这些都是颜真卿在处理楷书空间的时候他的智慧。

        当然,对颜真卿《颜氏家庙碑》这样的经典的挖掘和学习不是我们短短的一两堂课里面就可以完全把它剖析透的,我们只能是引领大家对颜体楷书的学习上,给大家做一些提示和建议,希望有助于大家对颜真卿楷书艺术的深入发掘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