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余秀华,我摸到了她诗歌里的那团白月光

 读在现场 2024-03-19 发布于河南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痣。

无论在余秀华的诗歌中,还是通过诗歌去摸索余秀华柔软的身体,不仅仅是温度的感受,还有那团湿漉漉的白月光。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上古代文论课,老师提到黄庭坚的一句话:“不烦绳削而自合”。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任何的局面都是先进入到规矩当中,熟悉规矩,在此基础上,才能不陋守规矩。又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种相对自由。
读余秀华的诗歌,突然间想到了老师引用黄庭坚的话,以及他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的样子很儒雅,他身上就传达着这样的理念。如黄晓丹在《诗人十四个》开篇所言,对我来说,生命是进入大学开始的。上大学后,再没有人检查我每分钟在做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再受到鼓励。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体验的自由。
我一直在体验规矩中的自由,无法像余秀华那样奔放。不过规矩中的自由让我深深陶醉。有些时候,余秀华的文字会让我联结起许多记忆。那个季节,天气,温度,光线,气温也会在回忆里若隐若现。让人怀念。
余秀华在诗里写,“生活无法让我们走更远的路,连抒情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随手翻到的一首诗,读来夹杂着些许苦涩。可是,我是个相信春天的人,也更加相信生命。余秀华说“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都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一直感动着我。确实是这样,尽管我不相信春天,春天总是不约而来氤氲着我,我不得不慢慢地怀着一种虔诚走进每一个春日。
闲下来的时候,才发现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更迭,体验着不同却没有不同的疼痛,只有岁月的麻木。每一次经历,每一次的感受,总是无法相同。尽管每一次被拉得无限长,身不由己,却又在岁月的某个节点,突然缩成小小的一团,躲藏进人海中不见了。有些时候,我会坐下来盘点曾经的岁月,那一刻会勾起我的许多回忆,一些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地闪现,生活就有了普鲁斯特笔下那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味道了。
所以在这个春天,我去读余秀华的诗,去感受她心灵,去触摸她的白月光。尽管有湿漉漉的温润,依然会让我感受到温暖,犹如开花的春天。我也会带着一本小小的绿色的书,去春游。读王维和李商隐,读李白读杜工部,在就此中止又或继续追求里体悟“选择的余地”,体味那样的时刻里,自由是如何诞生。
其实,咂摸古人的这些智慧时,个人的生命短暂地抽离了琐碎。读余秀华的诗歌,让我再次感爱到了光束照来,温暖,透亮。有些时候,我会在深夜去读,一直读到天亮,看着那白月光慢慢地裉去。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请慢慢走进那个漫漫春日。

重点链接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诗歌欣赏)
余秀华、毛星火互怼,谁能胜出?
关于莫言与余秀华,我且读书且看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