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中的虫子

 文进玲玉 2024-03-1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01
病例起源
某日晚8时许,急诊值班同事来电说有一疟原虫阳性,可否帮忙看看是何种疟原虫,小编建议先把胶体金结果和血细胞分析散点图发来,片子推好染色。患者,男,31岁,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临床诊断疟疾,胶体金结果如下:
图片
左边绿色线条处阴性,提示恶性疟原虫的可能性较小,红色箭头处阳性,可能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或者这几种的混合感染。

血细胞分析结果如下:

图片
仪器散点图如下:
图片

虽然仪器未有报警提示,但是红圈里面的散点存在异常,介于中性粒细胞(蓝色箭头)和嗜酸性粒细胞(绿色箭头)中间,位置偏下。

图片
02
形态特征

外周血厚血膜,以下所有图片吉姆萨染色,在油镜(1000倍)下,手机放大约3.5倍拍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周血薄血膜,以下所有图片吉姆萨染色,在油镜(1000倍)下,手机放大约3.5倍拍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周血细胞特殊形态:可见一定数量的滋养体和配子体,疑似三日疟原虫。

图片
03
简要病史
现病史: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寒战,寒战持续约1~2小时后出现发热,之后出现大汗,体温下降,无头痛、头晕、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未诊治。5天前和2天前上述症状再发,过程与首次发作类似,在外地某医院考虑“疟疾”,未治疗。1天前在当地检查为“三日疟原虫”,建议转来我院进一步治疗(小编注:患者在非洲某国家工作一年半,上月回来)
既往史:曾预防性应用青蒿琥酯
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1/80mmHg。
图片
04
临床沟通
镜检可见滋养体和配子体,疑似三日疟原虫,请结合患者旅居史和临床。     

图片


图片
05
个人体会

该患者有非洲务工史,且在入院前间隔3日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寒战、发热、大汗。其他两家单位也已经考虑疟疾,尤其三日疟原虫,只是未治疗。本次胶体金法基本排除恶性疟原虫可能,散点图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偏下区域出现散点。形态有滋养体和配子体,倾向三日疟原虫的特征,和临床沟通。

大多数疟原虫的发现出自临床,毕竟能第一时间了解患者情况。如果临床考虑此病,检验人就要重点镜检,为临床提供最可靠的信息。如果能结合胶体金及散点图(最好再用网织红细胞通道),定会事半功倍。不是所有的疟原虫感染均可出现散点图异常,须结合镜检。


图片
内容来源 | 显微观形态

排版 | znm

审校 | 金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