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考场作文(8)】“自证预言,成就人生 ”——2024 “江南十校”作文题

 左语右文 2024-03-19 发布于河北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介绍的“自证预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自证预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构思导引】:
这是一篇读写结合型作文题。从语言文字的材料Ⅱ中可以看出:自证预言实则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当你预设自己或他人是怎样的人,你的思考模式、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往符合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自己预设的结果。
自证预言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情况的预期或预测,最终导致了这种预期或预测的实现。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自证预言的核心是信念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个人对某种情况有强烈的预期或预测时,他们的行为可能会不自觉地改变,以使这种预期或预测成为现实。例如,如果一个人预测自己在考试中会失败,他可能会因为这种预期而感到焦虑,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和考试表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出,自证预设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内心投射,有如一面镜子。在立意上,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心态与行动决定结果
2)自信与努力铸就成功
3)欣赏与支持成人之美
4)欣赏自己并悦纳他人
5)看待事物要冷静客观
【考场佳作一】
盲目预言显疲软  理性分析破长空
一考生
自证预言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常常在事情未发生前对行事的过程与结果做出预判,以至按照预言行事。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不自觉的。自证预言现象因而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预言的积极与否都会使结果大相径庭。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包裹一层自身的理性分析,形成更客观准确的认识,指引奋进征程,前瞻行动方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寻求自我认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凝聚奋进源泉,厚植不息信念。人民科学家钟扬坚信青藏高原上要育种子灯火,援藏十六年,足迹遍布高原最艰苦、最边远的地区,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袁隆平“预言”终能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发展之路,便以颗颗饱满谷粒压倒西方学术界的阵阵质疑。由此可见,积极的预言会成为行事的良好助推器。
明者因时而辨,智者随事而制。拨云见日,撕破假标签。
有时悲观的预言往往是思维情性的体现,不积极思考,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才是使预言自正的重要诱因。莫言在农村劳动十年,饥饿自不必说,韩少功到湖南洞罗插队,一去就是六年,然而,他们并不认为生命的长河就此消磨,奋斗成为他对抗“宿命”与“苦难”的武器而这些经历,终成了他们的人生财富,怀抱梦想与知识的心终能翱翔云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不摆脱片面认知,长路高歌,将悲观的预言,在低沉的处境里开辟出光,披荆斩棘。
“一个人最大的监狱,就是思维。”不管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了怎样的预言,都要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客观条件,寻找行事的最佳方案。项羽刚打服天下便大肆分封,不出三个月便已无人听他号令,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成了他乌江自刎的悲歌。项羽并没有完成“自证预言”,因而与其承受“自证预言”所带来的不稳定的情绪价值,不如敬循“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箴言,自立自强又开创未知通途。
“自证预言”与“理性分析”并非零和搏弈,而似一株并蒂莲,在共同生长中绽放出耀眼光辉。小在青少年自身成长,大到国际关系的局势,都具有特殊的意文,非凡的智慧。
【教师点评】
条理清晰,正反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考生拟写对称性标题,提出观点。在论证中,以分论点形式展现,先是例举钟扬、袁隆平、莫言、韩少功等正面事例进行阐述,然后以项羽为反面事例进行分析,提出“自证预言”和“理性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呼应主题。

【考场佳作二】
人生路上不设限 正面预设展风采
一考生
自证预言是一种人不自觉按照已知预言来行事并获得相应结果的心理学现象。它或成为障碍,致使“将登太行雪满山”;抑或成为工具,让我们得以“乘风好去,直下看山河”,其差异如此之甚。于是乎,掌握其中的辩证法尤为重要。须知:人生路上不设限,正面预设展风采。
正面预设作为价值观而言,它在心理剖面的投影,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正是正面预设使我们突破循环往复的桎梏,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作家伍尔芙直言“人不应是插在画瓶中的静物,而是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以正面预设为基,专心沉潜,最终行走在男性主导的文学乐土,步步惊世界。可以想见当时的社会环境习惯于让她停止写作,而她本人想必也曾有过内心的枷锁,但她选择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选择随风起舞,而终摇曳生姿、
而由负面预言所导向的方法论,则会为我们的成长设限。研究发现,认定自己学不好的学生会首先代入“差生思维”最后真的难以取得好成绩;认定自己内向的人,往往也会在主动的前一刻劝说自己闭嘴。心理期待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成长高度。由此,正面预设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心要性条件。
正面预设不能盲目,过犹不及,事物总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方面,我们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抓住斗争焦点,把正面预设“用在刀刃上”,使之成为推动事物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新质动力源;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在正面预设与过度自信之间划上等号,否则会使我们脱离实际,目中无人,以致适得其反。进行正确的预设,是一门把客观现实与主观能动性相联结的学问。
观念思维浪潮,“内卷”成为普遍的长时性命题。而“躺平”“摆烂”又无时无刻不再在对个人的努力进行着解构,并重新筑基着另一种焦虑的话语逻辑。我们作为百万扁舟中的一叶,理当提高对外界的屏蔽力,时刻进行自我的正面预没,从而趋行于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上。
“有人把生命促于互窥互探、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人生路上不设限,正面预设展风采。我相信,那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那些面正面预设,那些令我们魂牵梦绕的东西,都会成为生命不断迸发的源泉,并在未来的某一天,化作我们少时执意掷出的飞镖,穿过无数个日夜与山山水水,然后正中靶心。
【教师点评】
处处扣题,层次分明,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考生在标题中,旗帜鲜明提出“正面预设”展现青春风采这一观点。在论述中,文本的主体段都紧扣“正面预设”展开论证,并例举作家伍尔芙等的事例来分析和阐述,使得全文中心突出,说理清晰。
【考场佳作三】
“预言”美好,拥抱未来
一考生
木心诗言:“生命好在各自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其实,作出预言,正是明确意义的过程;自证预言,正是书写意义的过程。正因为我们作出预言,所以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暗示中向其努力,得出“符合”预言的结果。预言美好,这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才会实现拥抱光明绚烂的未来。
预言美好,不是对未来的雄伟幻想,以致自信、自负,浮于天空之上,也不是沉溺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赞美,耽于虚名;相反,它是对自我能力的充分把握与认可,是面对人生困境泥泞的每一声“我可以”,亦是繁花丛中的再一次极目远眺,找到下一步该迈向何方。史铁生在《自由的远行》中写道“让未知的美好照亮现实,大胆地去走你自己的夜路”,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有人提出疑问:人生只要不断奋斗、努力就好了,何必冒着一定风险,预言未知的美好呢?《命若琴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生就像那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而拉紧我们人生之弦的正是我们一次次为自己设立的美好预言。同时,怠惰是人的天性,若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暗示,我们终将落入贪图安逸享乐的温床,迷惘了时光,生命再难长青。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当代青年,生于盛世之中华,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这大变局,更应利用好“自证预言”的工具,凭借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提升自我。君可见俞敏洪不信老师的劝戒,通过复读,从乡村的田埂走向北大的未名湖畔;君可见唐雪梅以微笑回答命运的苦难,从汶川地震的废墟中走向冬残奥会的火炬台;君可见钱学森一句“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搞不了”激励一大批人隐姓埋名几十载,让每一位华夏儿女有了自信自强的脊梁……
这些令人艳羡的生命高度,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用预言的美好支撑当下的奋斗,在苦难中拥抱美好的未来。理故宜然,这个时代仍有波兹曼笔下的娱乐至死,也有古斯塔夫眼中的乌合之众:浮躁是时代的通病。面对前方风雨,我们首先应转换心态,不要把一次挫败当作比赛结束的比分牌,从而对自我全盘否定,而应以仰望星空的姿态,踮起脚尖向上攀登;其次,也应实际奋斗,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塑造其本身。
“自证预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工具,亦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工具的价值在于人的使用,而唯有对未来作出一次次积极美好的预言,我们才能于尝试与选择中,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
【教师点评】
 整散结合,巧用名言,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考生拟写对称性标题,阐明文章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多处使用对偶、排比句式,使得文章整散结合,读之有味。且引用木心、史铁生、黑格尔、钱学森等人的名言,来分析表述,使得文章内涵丰富,说理有力。

【考场佳作四】
自证臻于自强,筑就人生鹏程
一考生
毕淑敏曾言:“我不相信掌心的纹路,我只相信指尖的力量。”当心灵的声音用抽象的方式描摹出未来的图景,我们该选择顺从还是怀疑、论证还是打破?刍荛之见,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也许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若画地为囚,作茧自缚,则得不偿失。当自证臻于自强,生命的无限潜力才得以展现。
自证预言,不是逃遁忙碌的借口,而是静澄本心的溪台墨砚。
时节如流,哲人的话语尤响彻耳畔,犹如照世含光:“人啊,认识你自己。”于是乎,吹洞箫者悲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于是乎,一腔热血的徐血儿沮丧,认定“天下之事不可为”,以消极的姿态生存,以此证明悲观与消沉的正确。果真如此吗?千年前的陈胜吴广,偏问:“王侯特相宁有种乎?”,摇撼了大秦帝国的根基,江上的苏轼亦在“物与我皆无尽”中,实现了与命运的和解。所谓的“自证预言”,绝非刻板思维下两手一摊的不作为,等特预想的厄运在消极度日中迫近。冷静审视自我,勇于证明个体的可为与有为,方能觅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自证预言,不是终日昏聩的外化,而是自我勉励的不二法门。
大多数人往往从既定的经验出发,对自身妄下定论,陷于巢寨而不自知。殊不知,一时的幸与不幸如同格律之于诗,只是一种附加。巴尔扎克在潦倒之时从不为生活的困厄与亲人的嘲讽说服。坚信“我能粉碎一切障碍”。近代中国于大厦将倾之时的仁人志土,亦是在迷茫中证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所证“自证”,证明的是自我的勇气与智识,证明的是突围的可能而非面对苦难时的无能为力。写下勇者的预言并予以实现,方见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自证预言,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工具,而真正因此改变的是我们自身。若是对未来的人生抱有希望之情,自信于前途,则可见前路漫漫终有回甘,若是一味的抱怨,自怜于自身,则可见前路漫漫却荆棘丛生,寸步难行,终困于一寸见方的安稳之地,难以行远。因此我们当对人生怀揣热忱,当对未来心怀期许,当我们如初开朝阳般朝气昂扬,终会驱散人生之阴覆。
我们所追求的自证,是一次走向自强的修行。如此,自证将臻于自强,人生方前程万里。
【教师点评】
   结构匀称,多处照应,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考生以对称性标题,表明文章观点。在表述时,以“自证预言”做分论点,选用众多事例和名言,进行分析和阐述,使得全文做到结构匀称,且多处点题,围绕中心升华主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