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不思蜀”究竟怎么来的?刘禅真的昏庸吗?其实我们都误解了他

 钰姐讲历史 2024-03-19 发布于四川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且涵义深刻的成语和故事,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其中“乐不思蜀”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它源自三国时期的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与之相关的蜀汉后主刘禅,更是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那么,“乐不思蜀”究竟是怎么来的?刘禅又是否真的昏庸呢?

“乐不思蜀”的故事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它源自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而《三国志》本身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据记载,蜀汉灭亡之后,蜀国后主刘禅便被带到了魏国的首都洛阳,封为了安乐县公,与司马昭一同生活。

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让伎人表演蜀国的乐舞,以试探刘禅的心意如何,从而打趣他。

刘禅的左右随从人员看了,都流露出悲伤之情,并流下了眼泪。

然而,刘禅却毫无反应,反而沉浸在了欢快的歌舞之中嬉笑自如,完全没有一点点悲伤的亡国之恨。

司马昭看后,不禁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

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啊!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一位国君啊!

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颇思蜀否?”

意思是说:你是不是很想蜀国呢?

刘禅连忙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意思说: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或许刘禅的性格本来如此,或许他是在用“乐不思蜀”来换得活命,是对司马昭的一段精彩的演绎吧,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吧。

后来,这段故事就演变成了千古成语“乐不思蜀”,我们现在也经常使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新环境中过得非常安逸,忘记了原来的故土与家国。

不过,后来人们一提起“乐不思蜀”,也都会想起那个曾经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觉得他是一个无能、昏庸的帝王。

那么,真实的蜀主刘禅真是如此吗?还是说是大智若愚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刘禅作为蜀汉后主,历史上的评价多为负面,被认为是一个昏庸且无能的君主。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刘禅其实并非一无是处,他也有他的智慧之处。

在蜀汉灭亡之际,刘禅能够审时度势,接受现实,避免了无谓的抵抗和牺牲。在被迁移到洛阳后,他又能够保持低调和忍耐,不与司马昭发生冲突,使得自己和蜀汉遗民得以保全。

这种智慧和谋略,并非一般人所能及。

因为一般人只能正常的悲天抢地去拼命,或许悲天悯人地自怨自艾,就像南唐后主李煜一样,整天哭天抹泪的,还写什么亡国词的,最终写成了一个绝命词,被赵光义果断毒酒赐死。

而刘禅却异于常人,照常吃喝玩乐,连人精司马昭都被他迷惑了,最终明哲保身保全了自己,这才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因此,刘禅在“乐不思蜀”的故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在司马昭的试探面前,刘禅选择用幽默与豁达来化解危机,避免了可能的政Z风波。这种应对策略,不仅体现了刘禅的智慧,也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勇气。

综上所述,“乐不思蜀”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描绘刘禅的昏庸,而是揭示了一个人在复杂环境中如何保持自我、应对挑战的智慧。刘禅作为蜀汉后主,虽然有着种种不足,但他的智慧和谋略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对刘禅的刻板印象,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同时“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安逸和快乐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和魂,始终保持对故土和家国的热爱与怀念。

大家怎么看待刘禅呢?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