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E博世界 2020-09-12

​我们再来读读李白这首脍炙人口七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暴发后,李白携家人南下避难,隐居庐山。安史之乱爆发之初,逃往汉中的唐玄宗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当时江淮地区所征收的租赋都积聚于江陵,李璘在谋臣的鼓动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57岁的李白误以为报国的机会到了,下山投奔永王。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抒发了自己主张建功报国情怀,不幸留下了“罪证”。


最终,永王之叛并未达到预期,而是兵败丹阳。永王兵败后,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逮捕关入 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监狱。在妻子宗氏与好友们的奔走下,李白获释出狱。但是,年已58岁的李白,最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夜郎在今贵州桐梓一带,系古之夜郎国。
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之所以很多人读后称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

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城池被白云所缭绕。形容白帝城地势之高和城池的巍峨的壮丽景象。这一句是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心潮澎湃,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为后句水流速之差别,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