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影诗心:叶剑英的导弹诗吟

 杏坛归客 2024-03-19 发布于山东

精 彩 提 要

青年叶剑英怀揣救国救民之志,考进云南讲武堂后,在习武之余,参加了“剑余诗社”的活动,常与学友切磋诗文。在一部《剑余诗集》中,收入了叶剑英署名“剑影”的十几首诗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把剑长歌气压轩”(《夜宴》)的豪迈气概;也有诗人“曾将剑匣拼孤注”(《雨夜衔杯》)的英雄长叹。心中升腾起爱国之情,笔端流淌出剑侠之气。

1941年,董必武曾有诗赞“慷慨悲歌叶剑侯”,一时成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创作了大量反映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的诗词,把诗情融进了对国防尖端事业的关注中。


01

“纵有导弹射千里”

1957年10月,毛泽东赴苏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活动,并组织军事代表团赴苏参观学习。军事代表团团长彭德怀随毛泽东于11月2日抵苏,副团长叶剑英率粟裕、谭政等将领5日启程,6日到达莫斯科,7日参加庆祝活动。在阅兵式上,受检阅的苏联新式军事技术装备包括“无坚不摧的火箭”最引人注目。当时的报道称苏联拥有一切必需的远射程火箭、中程火箭和近程火箭,还特意指明“苏联已经制成了洲际弹道火箭”。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后来回忆说:“阅兵式上展现了苏军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各式导弹,使我们代表团成员们大开眼界。”这是我军大多数高级将领第一次集中看到这么多的导弹登场,叶剑英也应该是第一次。

12月2日,叶剑英和彭德怀率代表团参观苏军四大舰队之一的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索卡洛夫上将举行盛大的宴会宴请代表团,在祝酒时大谈导弹武器在以后的战争中将决定胜负的观点。在座的苏军将领对此洋洋得意,可彭德怀听后却觉得不大对头。在同叶剑英讨论了一下后说,为了给大家助兴,叶剑英想献诗一首。这就有了《在巡洋舰上》七绝诗:

友谊深过太平洋,

巩固中苏沿海防。

纵有导弹射千里,

怎如团结一心强。

显然,该诗的主题是苏军将领大谈特谈的“导弹”。苏军对导弹武器的观点,来自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认为,现代化武器的出现将改变战争模式,导弹火箭武器要替代一切,只要一按电钮便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甚至认为大型军舰以后也要被淘汰,因为它们都是导弹的活靶子。迷信现代化武器装备,把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希望寄托在一两件尖端武器上的观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1964年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及我们的对策问题时,有人根据材料列举了赫鲁晓夫的十大罪状,其中有一条是“搞翻了军队,军队不搞常规武器,只搞火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军核武器战略的极端化倾向。

在回国途中,彭德怀和叶剑英两人热烈交谈访问的感想,彭德怀说:“你的诗写得真好,诗兴来得快诗意也好。回国后,你把我们谈的观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以便留给后人。”这就有了发表在《人民日报》1957年12月26日第8版,以《西行杂诗》为总题的一组访苏诗词,《在巡洋舰上》首次向世人公开。导弹,大概是被叶剑英第一次写进自己诗词中的现代兵器;用诗的语言来阐发对待尖端武器的态度,恐怕也是第一次。

“纵有导弹射千里,怎如团结一心强。”导弹作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仅威力巨大,而且射程可达“千里”之遥。但“纵有”尖端武器,不重视人的因素行吗?战争伟力之“强”,强在人心向背,强在人的团结,强在人民战争。“导弹千里”固然重要,但根本在“团结一心”,这是“导弹”与“人心”的辩证法,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逻辑。


02

“汪洋灭敌空潜快”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从来没有忽视过武器装备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弹和导弹等尖端武器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面貌,成为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必须要有自己的尖端武器。中国人民顶住各种压力,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先后成功发射地地导弹和成功爆炸原子弹,作战飞机和地空导弹、空空导弹,各类战舰和岸舰导弹、舰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也有长足进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现代化水平。

作为全军主抓军事训练的领导人,叶剑英非常重视海防建设,多次到边海防视察沿海防务。1965年,叶剑英来到外长山列岛飞舟跨海,深入哨所、雷达站、海岸炮连、“三八”女炮班,视察守岛部队和民兵战备训练。叶剑英乘坐海军鱼雷快艇出海,在海面上劈波斩浪高速行驶,艇后留下一条长长的翻滚浪花,颇为壮观。叶剑英海上劈波斩浪的形象被记者记录下来,这一幅名为《远望》的摄影作品成为历史的最好见证。

8月24日,叶剑英来到海防一线,视察了海洋岛和大长山岛的防务。叶剑英登上快艇,来到驾驶台上,迎着海风,凝目远眺,在询问了远处的几座岛屿和周边海岛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它构成了大连港的屏障啊!”叶剑英到舰艇舱室哨位瞭望,在岛上进哨所视察并走访民兵班,还对岛岸的战备防御设施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有感于海军建设和边防建设成就,叶剑英特意赋诗一首《巡视海洋岛大长山列岛防务》:

魏武挥鞭看沧海,

岂知东海有长城。

汪洋灭敌空潜快,

岛岸坚防民与兵。

诗中特意注明:“8月24日巡视了海洋岛、大长山列岛防务,极为兴奋,特留四句以为纪念。”

魏武帝曹操于公元207年北伐乌丸大获全胜,路过今天河北省境内的碣石山,写下了气势雄壮的《观沧海》一诗。诗中有句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954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诗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用的就是此典。

叶剑英为何“极为兴奋”?为什么要“留诗纪念”?因为叶剑英看到了一幅御敌之“东海长城”图。构筑坚固的东海长城,需要发挥海上人民战争优势,这有攻防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攻的方面,打击敌人依靠“空潜快”:空,获取敌目标后,海军航空兵对海上实施空中掩护;快,即由快艇兵力出击,对敌大型目标实施突击作战;潜,即潜艇在近海防御的远方形成一道更远的屏障和威慑。二是在防的方面,岛岸防御仰仗“民与兵”:人民海军和民兵联防,海上和海岛、海岸多重防线的人民战争的雄伟景象。

1964年8月,叶剑英在视察辽东半岛防务听取驻军汇报时说,毛主席非常关心海上防务,要防止敌人走“八国联军”的老路,入侵京津。要研究封锁海峡作战和制止敌在海上长驱直入问题,要进行战场准备。一年后的今天当他看到海防建设取得如此成就,构筑起坚固的“东海长城”,怎么不浮想联翩“极为兴奋”,怎么不令诗人诗兴大发“留诗纪念”。

正可谓:魏武当年“幸甚至哉”,唱“挥鞭沧海”留遗篇;诗人如今“极为兴奋”,歌“汪洋灭敌”谱新曲。

03

“看今导弹核潜艇”

1979年8月至9月,叶剑英再一次来到海防前线视察防务,再一次赋诗谈起导弹。8月21日,叶剑英抵烟台,看望了进行潜水训练的海军某部官兵并合影留念;9月18日,在青岛接见海军北海舰队师以上领导干部。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叶剑英留下了诸多诗篇,感慨我海军装备成就,赞叹我海防建设稳固,讴歌海上人民战争。

8月22日上午9时许,叶剑英检阅了海军624、609艇的全体干部战士,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叶剑英登上了624艇出航视察沿海防务,询问了战舰的武器装备情况,听取关于航行情况的介绍。应干部战士要求,挥笔题词“努力训练,保卫国防”,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海军的极大关怀和殷切希望。

8月30日,叶剑英在烟台作《烟台行·调寄蝶恋花》,抄给了身边工作人员,吟出了“祖国河山称大治”“甲午风云”等诗句。诗人满怀希望“九亿人民齐奋臂,完成四化开新纪。”如今,中国人也掌握了现代武器装备,再也不会让昔日的“甲午风云”在中国兴风作浪;这是“祖国河山称大治”的底气之所在。

9月4日上午,叶剑英又一次乘坐624艇出海。返航途中,他高兴地接受了624艇官兵献上的“感诗”“出海”“题词”“决心”《古风四首》。叶帅一面阅览诗篇,一面倾听艇政委徐武增的朗诵,高兴地带头鼓掌并称赞说:“你们是海军诗人!”由于几天来叶剑英4次登上624艇,与艇上官兵也熟悉起来,当官兵们提出“请叶副主席为我们赋诗”的请求时,慨然允诺。第二天,叶剑英将创作并书写的七绝送给官兵。诗题为《游海·应六二四艇同志之嘱》,并在诗后注明:“叶剑英1979年9月5日,烟台。”《游海》诗曰:

横槊临江喜赋诗,

曹瞒当日耀雄姿。

看今导弹核潜艇,

征服五洋任所之。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十分关心海军装备建设。1973年9月21日到某造船基地,视察了几种型号的导弹驱逐舰、导弹艇、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指示说要抓紧定型,除现有潜艇生产不断线外,要努力协作,把新型潜艇也促上去,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而奋斗,并在导弹驱逐舰休息室为海军题词:“加强海军战斗力量,保障海防。”当叶剑英看到导弹发射全部命中目标时,高兴地说:“祝贺你们成功!”如今,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现代海军装备,也能够在大洋中驰骋,为维护祖国的战略利益发挥重要作用,诗人欣慰地谈起了“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

作为军队的高级领导,一看到海防和海军,就会自然联想起历史上的水军和水战;作为诗人,自然也会有水战之诗的沉思。像14年前的《巡视海洋岛大长山列岛防务》一样,《游海》诗头两句再一次谈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横握长矛临江赋诗,耀武扬威展示雄姿,在曹刘之战中曾屡屡取胜;但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诗中“横槊”作为兵器,为引出后续两句的现代化导弹装备埋下伏笔。

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我们必须铸造自己的坚强盾牌。1960年8月,北海舰队成立;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如今的人民海军武器装备有了巨大进步,拥有了包括导弹、核潜艇在内的尖端武器,诗人想到这些,心情一定格外高兴,触景生情,便“应嘱”吟唱。

“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他年曹操“横槊赋诗”大河之上,只是“当日”之雄姿;举目远望“看今”海防前线,我之“导弹潜艇”列阵,二者岂可同日而语!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保卫祖国安宁,人民军队发挥政治优势,发扬战斗精神,操纵现代武器装备,一定能够“征服五洋”,驰骋海疆;“任之所向”,势不可挡。

《团结报》2024年3月14日文史周刊6版

作者:宋泽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