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前?自学?做难题?孩子总要有那么几次咬牙的经历

 frank321li 2024-03-19 发布于陕西

不记得是哪篇文章,可能是关于高中学习,还是关于高考压轴题,文章写的太多实在是记不住了。

留言区里有位朋友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孩子总是得面对困难,总是得去克服。

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总有一天孩子们是要自己去面对问题,尤其是到了大学之后,学习彻底变成了自己的事情,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能不能咬牙克服,也许就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可是,我不赞同让孩子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去接受所谓考验,去所谓咬牙经历。

哪怕是怀着“高尚”的目的,我也不赞同。

我个人是认为,大部分孩子,你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去面对一个很难克服的困难,他们都是要跪的

很正常。

但如果你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经过一定的锻炼,大部分孩子会在心态上、技能上做好面对困难问题的准备

比如,提前学&自学。

我绝不是提前学的鼓吹者,提前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提前学。

但我的确认为,提前学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方式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家的渣娃了。

虽然他水平拉胯,虽然在自学初中数学过程中做教辅疏漏很多,虽然在跟某机构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有些吃力。

但我还是让他坚持,而没有放弃。

一方面这个难度是可控的,面对的困难还是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我对我家渣娃的了解,只是贴着他的能力上限走;

另一方面就是我上面所说了,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或许是物理、或许是化学、或许是大学的某一门专业课,他会吃不透知识、题目做不对、学起来很费力,但总是要想办法努力克服。

如果克服?

就从现在开始训练,习惯自己学习、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给他引导。

目前看,我家渣娃对于自学是很习惯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能力。

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前两天和几个教育圈朋友的聊天了。

我们普遍都对高中现在的作息不满意,认为学校把孩子们的时间都占用了,但当其中一位朋友置疑这样是否有效果时,我和另一位高中班主任异口同声的说:

有效果。

我之前文章里也说过,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生,学习是相当低效的,以至于刷时间的确能够提升成绩。

很可悲的事实是不是?

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老师给喂出来的,一个知识掰八瓣,反复练、反复练,什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自我诊断都谈不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全包围服务。

这样下来,孩子们完全没有一个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完全没有自主性,就等着老师喂给他,你让他自学他都不知道该干啥。

好,初中这样没有问题,高中也说得过去吧,到了大学呢?

还能这样吗?

不可能的。

比如,做难题。

初中数学里其实已经开始有许多难题了。

面对这些难题,孩子应该抱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我是觉得,要习惯去面对难题,习惯把自己逼到一个能力的极限上。

面对一道难题,也许你做的出来,也许做不出来,但不能不去做,不能不去尝试着思考,哪怕最后看答案,在纠结中一步一步的去贴合、理解答案思路,把问题吃透,争取在下一次面对类似问题时有思路,能处理。

这是一个非常吃力的过程。

很多孩子是有意无意回避这种情况的,比如一些难题基本上都是听别人讲一讲就放那里了,根本就不会去钻研。

坦白讲我有时候给我家渣娃讲题时几道题可能就要讲一个小时,但我们目前都坚持了下来。

从时间性价比上可能不划算,但长远的看,我觉得挺划算的,因为在过程中我们会探讨思路,会逐步分析,会面对不少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困难,一点一点克服。

当孩子习惯于处理难题时,这种心态会有大帮助的。

比如这次广东省一模数学压轴题又出了一个新定义。

图片

看上去非常复杂对吧!

又用了矩阵的知识,又是大学数学下放对吧。

但这道题比九省联考那道新定义出的好多了,虽然挂了一个矩阵的皮,但只要仔细审题,观察实例,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问题就变成了常规问题,不能说简单,但并不是无法解决,用到的知识就是纯粹的高中数学的知识了。

可是,有些孩子就又崩了,甚至在试卷上发泄情绪。

图片

说实话,我也为此吐槽过九省联考的命题,上图的吐槽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在试卷上写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为真,是不是炒作,但这道题真不至于这么抵触,我实在无法共情。

我分析的话,就是面对看上去很难的形式,心态崩了。

否则,起码第一问的5分能到手。

面对难题,孩子会不会去想办法处理,有什么思路?

面对难题,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即我们的态度,其次要有一定的题型知识储备,但这些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因为难题普遍在形式上、思路隐藏上别出机杼,在思考的跨度上要求比较高,这时候你会不会思考,能不能有一个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就很关键了。

代入尝试、猜想实践、寻找联系.....

做难题,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其实做难题也是一种锻炼,对心智的打磨。

做惯难题,习惯艰难的跋涉,思考,等真的在考试中面对那些陌生的难题,也就不会茫然无措了。

我们本地有一句谚语:人受“憋堵”武艺高。

这个憋堵,指的就是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才是能力提升的正道。

没有咬牙坚持的经历,在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又该怎么办呢?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会希望孩子能够一帆丰顺,但也都知道这个很难。

那么未雨绸缪,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他增加一点磨炼,也许是更好的安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