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剧音乐人张国基

 谈艺聊曲 2024-03-19 发布于江苏
扬剧音乐人张国基
作者:谈曲

扬剧一代宗师金运贵,祖籍湖北黄陂,她凭借天资聪慧和后天勤奋以及对扬剧的挚爱,在舞台实践中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其创造的“金派”声腔艺术不仅是生行最重要流派,对扬剧各行当的唱腔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金运贵被永久载入扬剧史册。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另外一个并非江苏籍的扬剧人,他毕生致力于扬剧音乐的研究、创作、挖掘与整理工作,为扬剧音乐的传承、创新、繁荣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扬剧音乐人张国基

张国基,字幼泉,1924年1月出生在河北保定较为富裕家庭,幼时家庭不幸发生巨大变故,祖母和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相继离世,孤苦无所依靠的母子俩只得投奔在济南谋生的生父。当时的济南被日本人占据着,时局动荡,人心惶惶,但父亲为了培养他成材,还是尽最大能力把他送进了学堂。

1944年高中毕业后,张国基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济南郊县马家庄,山东历城县圣福庄等地中、小学任教员。他的教学颇有方法,深得师生的爱戴与尊敬,1947年被济南北宁私立小学聘为校长,同时还兼任着冼凡中学的教师。此时,他春风得意,事业顺风顺水,按理说只要沿着现有的生活轨迹,肯定会过着踏实而稳中有升的日子,但他那颗表面沉静,实则躁动不安的心偏不肯满足现状,因为他始终不肯放弃幼年便怀揣着的“成为伟大音乐家”的梦想。

1948年,张国基毅然放弃校长之职,考入华东大学,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及钢琴演奏。

  

在校学习期间,张国基以超强音乐天赋加之后天的勤奋努力,很快便在众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不仅学业名列前茅,还担负起学校学生会负责人及合唱队指挥等职。同时,他精研西洋音乐大师的不朽作品,尤爱贝多芬的自传,总是独自沉浸在与大师“一对一”的心灵交流中,贝多芬乐观、激进、坚强不屈、热爱生活的精神打动着他,立志要成为中国最高傲的“贝氏”。
不过,张国基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很快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同学,在他们的影响下,转而大量阅读进步书籍,思想认识有了迅速提高,不断认清残酷现实,最终选择革命理想信仰。1948年,他成为革命部队华大文工团一员,他用音乐作为武器宣传革命道理与纲领。1949年2月,随着大军南下,他来到江苏淮安、苏州等地,担任合唱团的指挥与音乐组长,为了鼓舞士气,他还创作大量适合部队作战需要的革命歌曲。
革命成功以后,1952年张国基从部队转业至南京市政府,先任市政府乐队作曲,并在南京市文化局文艺科工作,作为南京市重点培养的音乐人才,又被保送至中央戏曲音乐研究院进行专业学习深造,1954年学成归来,为了支援基层音乐工作力量,他来到南京市扬剧团,从此与扬剧音乐为伴,并在漫漫艺术道路上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张国基虽然他早已放弃西洋音乐的梦想,也曾在革命队伍中创作出大量革命歌曲,但此前从未接触过江苏的地方剧种扬剧,扬剧音乐对他来说完全是全新的艺术门类。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将扬剧音乐的创作、整理过程视作一次新的革命任务,查阅各种扬剧音乐资料,深入研究扬剧流派唱腔特色,同时还虚心地向扬剧著名老艺人陈立祥、张月娥等求教,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很快,张国基扬剧发展历史,音乐起源,唱腔板式,流派特色等竟能熟练地如数家珍,发表有多篇扬剧音乐研究成果论文,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扬剧《刘胡兰》《瞎子算命》《荆钗记》《支援军的未婚妻》等剧的唱腔、音乐设计。
后来,在剧团挖掘传统戏的过程中,张国基被安排与名老艺人王美云合作,在跟踪记录挖掘整理王美云演唱艺术特点过程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朝夕相处中,张国基对与王美云产生出深厚个人感情,经再三斟酌后央人提亲。自王美云孀居后,许多人劝她再嫁,考虑数子年幼,断然拒绝。张国基的求婚亦被拒之,他没有气馁,甚至表态:视王美云的孩子视为己出。王美云最终被他的真诚感动,与之结为一世连理,张国基亦终生未曾生育。
1959年,省、市扬剧团合并重组,同时成立江苏省青年扬剧团,归属南京市管理,张国基被调往青年扬,担任艺委会主任。他一始既往进行扬剧音乐创作,担任《义民册》《洪湖赤卫队》《丰收之后》《借船》等剧音乐唱腔设计工作。
特殊时期,张国基、王美云全家被下放至江苏灌云劳动数年,张国基曾任灌云县文工团(淮海剧团)作曲,为多出淮海戏设计音乐。1977年落实政策后返回南京,夫妻双双被调往江苏省戏剧学校任教。张国基因教学严谨,治学有方,多次获得学校先进工作者的奖励,同时写作并出版了大量的扬剧音乐教材。
1987年,张国基光荣离休,2014年12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