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防菌的种类及生防机制

 mxzhu 2024-03-2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原菌弱致病菌等。生防菌的生防机制各不相同,主要有竞争作用、拮抗作用、诱导作物抗性和促进作物生长,间接提高作物抗性等作用,许多生防微生物还可通过几种不同机制之间的联合来发挥功能。

一、生防菌的种类

生防菌的种类繁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等。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毛壳菌、酵母菌、淡紫拟青霉菌、厚壁孢子轮枝菌及菌根真菌等;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等促进植物生长菌(PGPR)、放射性土壤农杆菌和巴氏杆菌等;放线菌主要有链霉菌及其变种;病毒的弱毒株系;病原菌的无致病力突变菌株。一些生长繁殖快抗逆性强的菌株如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和芽孢杆菌(Bacillus)等是目前生防菌的研究热点。

二、生防菌的生防机制

在生态环境中,一种微生物控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制有很多种,如竞争作用、拮抗作用、诱导抗性作用、寄生作用和促生作用等。许多生防微生物是通过某一种单一机制来起到生防作用的;然而,部分微生物也可通过几种不同机制之间的联合来发挥功能。

1、竞争作用

竞争作用是指生态位相互重叠的两个或多个生物对共同需求资源进行相互竞争的状况。通常,微生物竞争作用主要包括营养竞争和位点竞争。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生防菌和病原菌对于特定的营养和资源具有同样的需求。当足够数目的生防菌在适当的时机和空间位点比病原菌更迅速占有空间位点和利用有限的营养与资源时,则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生防机制。

木霉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远比病原菌快,能与病原菌产生营养或空间竞争,有效地利用植物表面或侵入点附近低浓度营养物质迅速地占领空间吸收营养,占领病原菌的入侵位点而不为病原菌的入侵留下空隙。孟娜等发现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康氏木霉(Trichodermakoningii),以及2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spp.)对棉花黄萎病菌均有较强的空间和营养的竞争作用。

有些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tilis)菌株通过产生一种铁载体与植物病原菌竞争铁元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使枯草芽孢杆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枯草芽孢杆菌以位点竞争占优势,位点竞争方式是在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及土壤中定殖。植物内生或附生芽孢杆菌有很好的定殖和繁殖能力,一般对维管束和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效。何红等研究表明,BacillussubtilisBS-2和BS-1菌株可通过浸种、灌根和涂叶等接种方法进入番茄等多种非自然宿主植物体内定殖。BacillussubtilisBS-208菌株在番茄叶面分布不均,大多定殖于伤口周围、叶面的凹陷处和绒毛的根部,且能够在自然土壤中成功定殖,在温室条件下30d种群数量才开始下降,在田间条件13d开始显著下降。Asaka等对BacillussubtilisRB14和NB22研究表明其在土壤中以细胞存活一段时间后(大约14d)主要以芽孢形式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放线菌可直接通过空间竞争及产生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生长,降低植物根际病原数量。或通过营养竞争,分泌嗜铁素(Siderophore),充分利用土壤中铁离子,进而限制了病原菌对铁离子的需求,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2、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主要指由于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病原物的生长或直接将病原物杀灭。木霉菌主要产生胶霉素、木霉素、绿木霉素、胶绿木霉素和抗菌肽等。细菌主要产生细菌素及2-酮基葡糖酸、胞外多糖。放线菌产生多抗霉素。蛋白酶主要为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

木霉菌在产生抗菌物质方面具有优势,就其种类而言,仅抗真菌的代谢产物至少在70种以上。多数种类产生的抗生物质不止一种,如哈茨木霉可产生12种,康氏木霉9种,绿色木霉10种,钩状木霉7种,长枝木霉3种,多孢木霉可产生2种。这些抗生物质的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包括了戊酮、辛酮、类萜、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等几大类由于抗生物质的种类、化学性质以及作用方式的差异,病原菌往往难以发展抗药性。宋晓研等筛选到对棉花黄萎病有很强拮抗作用的木霉菌株SMF,该菌株能产生如β-1,3-葡聚糖酶、CMC酶和几丁质酶等多种胞外细胞壁降解诱导酶类。木霉菌可以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强烈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生长,使病原菌菌丝出现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等现象。

生防细菌中研究较多的是芽孢杆菌类群(Bacillusspp.)。因其在自然界分布广,并且多数种群可以产生杆菌肽、环脂、氨基酸类、核酸类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植物病原菌。李社增等人从棉田土壤中分离到了对棉花黄萎病菌有一定拮抗性的芽孢杆菌,经初步证实,其抑菌效果均与抗菌蛋白有关。脂肽抗生素根据其结构上的差异分为Iturin家族、Surfactin和FengycinA、B,加上一些结构未知的环肽抗生素,如BacillussubtilisTG-26产生的一种新的抗真菌小肽LP-1。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通过溶解细胞壁或细胞膜,造成原生质泄漏使菌丝断裂或畸形,同时抑制孢子萌发。有些抗菌物质如Surfactin还能在植物的根部形成一层生物膜(Biofilm),该膜能保护植物根部免受病原菌的入侵。结构不同的抗菌物质抑菌机理也不同,而某些菌株同时分泌的多种结构相似的抗菌物质还表现协同的抑菌效果。

病原真菌的细胞壁以几丁质、纤维素为骨架,以β-1,3-葡聚糖及蛋白质为主要填充物。Baharlouei研究表明,Streptomycesplicatus101能够通过分泌胞外几丁质酶抑制部分病原真菌菌丝生长。Valois发现链霉菌能够通过分泌β-1,3-葡聚糖酶、β-1,4-葡聚糖酶和β-1,6-葡聚糖酶抑制Phytophthorafragariaevar.rubi的生长。

3、诱导抗性作用

植物对于病原菌的抗性通常可分为两种:系统获得抗性(SAR)和诱导系统抗性(ISR)。这两种抗性作用是有所不同的:SAR由生物或非生物刺激寄主植物所产生,与PR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proteins)及水杨酸(SA)有关;ISR是PGPR细菌(Plantgrowth-promotingrhizobacteria)诱导植物产生的,不需要SA参与,亦与PR蛋白积累无关,而是依赖于乙烯和茉莉酮酸等植物激素调节的通路。

Howell等用生防菌株Trichodermavirens处理棉花种子发现,绿色木霉穿透并定殖在根表皮和外皮层组织中,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萜类化合物积累,这些突变体比亲本更有效地控制Rhizoctoniasolani,诱导了棉花的抗病性,因此T.virens的突变体植株至少有一部分作用机制就是诱导SAR的产生。

芽孢杆菌可通过促使抗菌酶类活性的提高来诱导植物系统产生抗性作用。如生防菌B.pumilusSE34和B.subtilisGBO3可诱导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X)和多酚氧化酶(PPO)合成的增加,水稻中这类酶活性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抑制了病原菌对作物的感染。BacillussubtilisFZB24(r)产生与植物抗性蛋白合成基因表达相关的信号蛋白,诱导植物抗性,也通过分泌相关蛋白如丝氨酸专性肽链内切酶(Serinespecificendopeptidases)直接诱导植物抗性。

放线菌也能通过提高寄主防御酶活性等途径,增强植物整体防御机能。许英俊研究接种3株放线菌剂后可对草莓产生促生作用并影响作物的PPO活性,降低草莓病害发生。段春梅等也发现密旋链霉菌Act12接种处理,黄瓜叶片PPO活性增加54.4%,诱导抗病性明显提高。

吴洵耻研究发现,用棉花黄萎弱毒株系V9-3、V41-46的孢子悬浮液注射幼苗子叶节间,发现弱毒系菌株的保护作用可保持60d之久。随后其又利用非致病或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可以诱导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性。棉株经诱导后,其根部类萜烯醛类物质含量增加,并证实该物质对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4、促生作用

植物激素是一类在极低浓度下就可产生明显生理效应、并且影响植物生长态势的物质。目前的研究表明,不仅高等植物和苔藓地衣类可以合成生长激素,某些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也可合成生长激素。

Ciliento等在一个基于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oxA)的报告系统中,利用相应的生防相关诱导启动子监测生防活性,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依赖于氧的氧化D-葡萄糖成为D-葡萄糖酸-1,5-内酯和过氧化氢,后者已知有抗真菌作用和激发植物防卫反应,因此增强了对病原菌袭击的抗性。

芽孢杆菌就可通过自身合成多种不同的生长激素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使得植物长势更好,从而起到防止病害发生的作用。芽孢杆菌合成的生长激素类物质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吲哚乙酸(IAA)等。有报道表明,B.licheniformisK11和B.subtilisAH18均可产生生长素,与未经生长素处理的植株相比较,经生长素AH18和生长素K11处理的红辣椒与番茄植株生长态势更佳,对病害具有更好的抵御能力。用BacillussubtilisFZB24(r)处理过的Kohlrabi(大头菜)根系比没有处理的发达得多;且FZB24(r)液体培养物中还存在植物生长素及类似代谢物如细胞分裂素、玉米素、脱落酸、赤霉酸等,无论是对萝卜或小麦根部处理还是叶面喷施都起到很好的生长促进作用

Khamna发现分离自植物根系的放线菌可产IAA,并有效促进植物生长。Igarashi也发现链霉菌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可产生多种激素类似物来促进植物生长。据此分析,生防链霉菌可通过分泌生长激素物质等促进植物生长健康,从而间接提高植物抗病性。

参考文献:

【1】https://wenku.baidu.com/view/18d0c57f4b7302768e995

1e79b89680203d86bc8.html

来源:农业技术指导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